那段时间,李卫佳自我感觉像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他不敢见人,也不愿见人,除了上课,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一个人静坐。
他的书桌上,有一本《唐宋诗词赏析》,独处的时候,李卫佳就反复吟唱自己最喜欢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那首词《钗头凤》。陆游的结发妻子唐婉,是他的表妹,伉俪之间如鱼得水,情定生死。可叹陆游的高堂老母棒打鸳鸯,活生生地拆散了这桩美满姻缘。十数年后,另娶的陆游和别嫁的唐婉在沈园不期而遇。唐婉殷勤置酒,款待陆游,两个有情人一个已做人夫,一个已为人妇,相顾无言,心曲难诉,只好依依不舍地作别。伤感于此一时彼一时的人生际遇,陆游痛彻骨髓,悲情难抑,在沈园的粉壁上,奋笔疾书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腾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从古人的爱情悲剧里,他领悟到人生的艰难,人生的短暂,也看到世俗对人的束缚。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冲破世俗的牢笼,很难,很难,有时,偏见和误解对人的伤害,那是致命的。
放暑假了,学校组织老师们到南方旅游,到了绍兴,李卫佳专门抽空到沈园看了一下陆游与唐婉见面的地方。
游沈园那天,正值斜风细雨,浓重的彤云和绵密的雨丝使李卫佳的心境迅速地与环境统一,进入一种沉静冷寂的氛围,仿佛通过一段时光隧道,逆行到九百年前的那个时空。走入园门,李卫佳索性收起雨伞,任凭潇潇冷雨打湿绵绵思绪。
尽管经历了时代变迁和风雨侵蚀,基本保持原来的沈园仍有许多旧迹可寻,水池、泉眼、山石、碑碣、桥基等均系旧物,这就使得游客们的思古幽情有所依傍,得以寄托。李卫佳所着力寻找的,自然是那堵堪称标志性建筑的诗墙,那堵曾经题写陆游千古绝唱的粉壁。
多愁善感的唐婉本是一位才女,百感交集中读罢陆词,不由肝肠寸断,泣血饮泪地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拦。
难!难!难!
人成个,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过了不长时间,唐婉因伤心过度成疾,在郁闷凄苦中离别人世。
一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使沈园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化符号,成为一座真情实景的悲剧舞台。游人们百鸟朝凤般地从四面八方寻声而来,在双凤交鸣中唏嘘不已。
时过境迁,陆游的墨迹早已无迹可寻。作为一座纪念性的主题公园,今朝的沈园在中心位置的湖山石壁上,并排镌刻了陆游的原词和唐婉的和词,供人们欣赏和凭吊。李卫佳逐字逐句的一遍遍读着,可能是由于身临其境的原因,心头感慨良多。永恒的爱情和不朽的艺术在沈园交映生辉,游人们到此无不动容。何谓诗品?何谓人格?何谓生活?何谓艺术?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从南方回来,李卫佳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他固执地 认为,凭他的力量,若与文成宇抗衡,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也许,又会造成一个新的悲剧。他把对小玫的情感,深深地封闭在心里。决定不再与小玫见面,忘掉这一切烦人的不愉快,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活出个人样,要出人头地,来洗刷自己所受的耻辱,来改变人们对自己的偏见……
第九章至第十五章
爱你永不悔第三部分
九
高山县委大院里,县委办秘书室的灯光仍然亮着。李卫佳爬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为明天参加全县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的县委副书记汉尚秉准备讲话稿。
李卫佳到县委办担任秘书已经三个多月了。
高山县新任的县委书记王振南,是从邻县县长任上调任高山县委书记的,为人正直,年轻有为,工作上有魄力,敢于创新,敢于开拓,尤其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到任半年,县委办秘书调整后,缺三名秘书,王振南随即指示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公开考试,选拔秘书。李卫佳积极报名参加选拔考试,成绩竟然位列第二。没费多大的劲,就被顺利地选拔到县委办秘书岗位上。
初到县委办上班,习惯了学校生活的李卫佳,对新的环境有些不适应,对行政工作感到既新鲜,又陌生。特别是在学校里有事都是他使唤学生去做,而在这里,自己到成了别人使唤的人了,上班刚几天,便被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确实使他有些烦,甚至有点动摇,他想回到学校继续任教。为此,他向在政府办工作的远房表哥去求教,怎么办才好?表哥告诉他,行政工作就是如此,先有苦后有甜,先当孙子后当爷,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候,多亏表哥的劝阻,他才放弃回学校教书的念头,留下来继续当秘书。
好在李卫佳自幼喜欢文科,在大学上的又是中文系,也喜欢写作。上大学的时候,他就零零星星地在校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诗歌和散文。参加工作后,教书之余,仍然勤奋地写作,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写成杂文或散文,经常在省内的文学刊物上发表,其中的一篇散文《难忘山乡的月色》,在全省“飞天杯”散文诗歌大赛中,还获得了优秀奖。
李卫佳在秘书岗位上适应很快。三个月后,就被安排担任县委常务副书记汉尚秉的秘书,这个位置,对于很多从政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李卫佳对全县乡镇企业不是很熟悉。这些年,高山县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徘徊不前,这里边,既有政策性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因素。全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