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174部分

第174部分(2 / 2)

因此野龙咩胜想不明白。

“这是我的家事,你们就不要乱说话了,”王巨说道,纳赵念奴为妾?王巨会晕倒的,即便后来的蔡京秦桧,也没那胆子!

那辆马车还在,王巨说完,也冲那辆马车做了一个祝福平安的手势。

“走。”

三人一拍马,迅速向城外驰去。

王巨前去中书接受授命时,也怕朝中有人捣鬼,便刻意说了一句话,如果此渠修起,可以安置四万名保捷与厢兵,有此渠收益保障,家人可耕可织,朝廷中断其粮帛供给,一家人生活也会无忧,那么一年就可以替朝廷节约七十万贯费用。

抛除原来耕地,折合下来,打算得到真正的良田两万五千顷。不算推广自己的那种移载法吧,因为不缺水,而且许多地区荒芜很久,“地力”恢复,亩产两石半是很容易达到的,那么就能收获六百多万石粮食。

当然,不可能全部种粮食,会植桑载麻,会种一些经济作物与果树,但它们虽然不产生粮食,可会产生经济收益。

这会让关中厚实起来。

为什么西汉与唐朝倚仗关中,统一全国,不仅是首都问题,也是关中的水利,使得关中百姓富饶,人口兴旺,一旦重新兴旺起来,关中便可以作为抵抗西夏入侵的主力!

就不要说一旦两国重新恶战,关中不缺粮所节约的浪费。

更不能指望以和为贵了,朝廷重赐西夏岁赐,王巨也知道,但没有反对,赵顼新即位,国家坑到这种地步了,暂时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忍一下是对的。

但不能当真,赵曙想以和为贵,换来的大顺城之战,便是最好的证明。

李谅祚死了,梁氏出五千金买自己的性命,也是最好的证明。只不过大家现在比赛着谁先恢复。

因此可能会用点钱,可能会陆续出一些小问题小纠纷,还望诸位公们,多多包涵。

但时间真的拖不得了。

因为王巨昨天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绥州哪!

这一想就苦逼了。

奶奶的,敢情不是两年时间,只有这大半年时间。

乘着这大半年,赶一点紧吧,至少出现一个模样后,让大家看到好处,说不定绥州那不是危机与紧迫感,反而是一次生机。

他骑马迅速返回泾阳县。

“陕西营田使?”杨蟠轻声地说了一句,他这个心情就有些不大好受了。

都是司马光与彭思永害的,王巨心里说道。可能司马光将王巨还当成了一个小虾米,但司马光不知道他在王巨心中成了头号大敌。没有国仇家恨,但政治观念严重产生了冲突,必是政敌无疑!

反正未来大家一起倾轧,王巨不介意自己加入这个大军。

“对了,你家人也来了,我将他们安顿好了,”侯可说道。

葛少华带着王巨的弟弟妹妹一起来到泾阳县,只有归娘浪埋继续留在归娘寨没有来,那边要重新寨墙,事儿多,有可能以后会来,有可能以后不会来,归娘浪埋的父亲也老了。但还有不少人,野龙咩胜的妻子孩子,胡谦的长子,朱俊一家三口,全二长子一家子,王小麻与赵壮。这么多人不可能住驿站了。

于是侯可带着葛少华,替他们租了一栋宅子。

“谢过侯知县。”

“对了,你来得正好,我与杨勾使,程都监下去察看,又看到了一个新的方案。”

“什么方案?”

“我们在测量各处高度,我手下一名胥吏便提议,能否将渠首往上面再移几里地。”

“再移?”

“有两种方案,一种往上再移两里地,那么会使石渠延长六十丈左右,延长土渠三百丈。”

“等等,为何要上移?”王巨打断他的话问,这一移不仅是建渠之工之费,一移相关的节水陡门与泄水陡门一起要增加,同样要增加支渠,就这三百余丈的干渠将会增加不菲的费用。

“我们前去测量过,这一移,能使水位提高一丈有余。”

“一丈有余?”王巨沉吟了。

不要小看了这一丈多,它将使三白渠七八个县多少耕地得到灌溉,可能会增加上千顷,两千顷!

“还有一种方案,继续往上移,大约移十来里地,过了一处峭湾后,在哪里选址,我们又重新测量了一下,与我们现在选址的渠首水位相差了能达到三丈。”

“等等,再往上去十来里,那不是山区吗?”

越往上去,水位越高,好处当然多多,可往上去就是大山哪,仲山,九崂山,现在这个技术这个条件,如何开渠哪?

第三〇七章南方

“我与杨勾使看过了,虽是山区,不过有一条山谷可以引水过来。但前者必须要凿穿一座土山,开出燧道,后者甚至要凿穿两个土山。可成,但用费很多。”侯可说道。

他们也知道经费紧张,然而反正已经玩大了,不如索性玩得更大一点。

水位提高三丈多,那得灌溉多少耕田哪。

主要是火药给了他们底气,否则炸山开燧道,他们以前敢想么?

“走,我们骑马过去看一看。”

这是正事,王巨也不顾得回家看望家人了。

一行人骑马冲向仲山。

实际起初他们选定的渠首已经属于山区,但情况稍好一点。当然,在洪口下囤水,那个不属于山区,即便有山,也不过是零星的小土山,能绕过去,所以用费很少,只是泾水水位低,灌溉面积有限,最后大家放弃了。

大家先来到侯可说的第一个地点。

王巨站在泾水边,也不用量,看着水流的情况,便能判断出来了,略有一些落差。

事实侯可与杨蟠所挑定的两个地点,现在这个地点也是明朝王琚所选择的地点。到了明朝时,泾水恶化更厉害,水位线低,宋朝所建的三白渠不管用了。

因此只好再往上选址,然后开山,建石渠,但就是如此,灌溉面积也压缩到了九千顷。

侯可所选择的第二个地点,便是后来民国时,在杨虎诚支持下的水利大师李仪祉的泾惠渠的选址。不过那时泾水恶化得更厉害,如果说现在泾水流量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那时的泾水水流量只能算是一个只能爬行的孩童。因此那怕几十年后现代化施工,灌溉面积只有135万亩。

折成宋朝的顷是多少?

宋朝的顷不是一公顷的十五亩,而是一百亩,但也不是后来的亩,而是一百宋亩。因为宋朝丈尺比后来的小,一宋亩相当于九点一分后世亩。一顷是九十一后世亩。也就是那时的技术与生产力,灌溉面积还不足一万五千宋顷。

但也不是完全吻合,毕竟那么多年过去,山川地形都略有所改变。

侯可带着王巨往前走,指着一座山说:“只要打通那座山,便可以将水引向山后的山谷,而且因为地势较高,可以作引水渠,以后清除蓄水池的河沙。”

这个蓄沙池,最早见于王巨与章楶的那个折子。

但没有王巨提出,侯可在史上也建起了这个蓄沙池。

它的出现也是迫于泾水恶化所逼,古人说泾清渭浊,后来由于在泾水上游开屯,泾水恶化,到唐朝时反过来了,变成了渭清泾浊。到宋朝时,由于汉人大肆在渭水上游砍伐木材谋利,包括赵普在内,渭水也开始恶化,这个环境保护问题,还引发了后来的冲突,包括宋军在河州的一场惨败。

因此王巨到了泾渭合龙处看了看,也没有看到什么清浊的奇景,反正大家差不多,都是泥河滚滚,黄得刺眼。

王巨又好气又好笑,这使得他想起前世的评价,泾渭变成了什么?是黄泾水,地沟油,黑渭水。黄黄的泾水,黑乎乎臭烘洪的渭水,泾渭又开始分明了……

如果不置蓄沙池淀沙,即便将所有引水渠修好后,泥沙沉淀,最后沟渠淤平,整个水利又失去了效益。

所以才有了蓄沙池。

从泾水引过过来,这段沟渠叫渠首,这里不能淀沙的,水流有时候会很急。渠首继续向前,然后选择一处山谷做水库,但这个水库与蓄水无关,而是淀沙。经过一段时间流淌后,水势平缓,再到水库,水流静止不动了,它还在流,但会以很慢很慢的速度流向这个水库各处,陡门放开的水,仅是包含了一小部分新入的水流,大多数是沉淀后的河水。然后再经引水渠流向第二个水库,基本八成半的泥沙就沉淀在这个水库里,还有一成会继续沉淀在第二条引水渠里。

但这个引水渠与水库地势比较高,若是沉淀得厉害,通过泄水渠在秋天水位低的时候放水出去,下游陡门关上。再组织民夫将河沙担出去就可以了。

现在这个选址,落差更大,更适易做蓄沙池。

王巨走到那个土山前观看。

“这座山石质软,缺点就是容易倒塌,因此我们又想出一策,将燧道开凿好后,引水渠建成一个倒瓶口,下大上小,再合上石板,堆上乱石,那么山体就是倒掉,也不会影响引水渠。”

实际这就等于变成了地下河。

“那不行,如果那样,万一维修,还是很困难,”王巨摇头否?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