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177部分

第177部分(2 / 2)

“正是。”

“那我再说一句,若无王钦若带着孤军奋战在大名府,澶渊城下如何迫使敌人议和?寇准却以为澶州之功是他一个人的,挂在嘴边吹嘘,又用南人来嘲笑王钦若,换作韩公,换作欧阳公,会不会反击?”

“王钦若媚惑主上封禅,又受贿金。”

“真宗不封禅祥瑞,王钦若岂敢媚之,况且寇准似乎也赞成过真宗祥瑞吧?是收了一些贿赂,但侯知县,你扪心自问一句,如今北方有多少士大夫派门人家人行商,兼并,行商也罢了,何曾纳过商税?兼并也罢了,为何要隐田?这与贿赂有何区别?我就不说王钦若在大名府表现的勇气了,再说寇准,生活有多糜烂,想信你也知道吧。为何五十步笑百步?”

“子安,你是在狡辨哪。”

“好吧,那我再问一句,如今天下我估计耕地能接近七百万顷,户薄上只有两百几十万顷,这些地上了哪儿,难道被上天偷去了?还有郑白渠的地呢?”

侯可终于语塞了。

岂不是大家彼此彼此。

“好吧,这些不是你我议论的范畴,看看这些乡绅们来干什么吧。爱民如子,不要搞错了,我杀起人来也厉害。”

侯可哆嗦了一下。

第三一一章屠刀(上)

泾阳也属于关中的边缘了,不象延州,十几个乡绅都穿着绫罗绸缎,衣着十分精美。

看到侯可与王巨进来,一起施礼:“草民见过王大使,侯知县。”

“不必多礼,”王巨挥了一下手,两人坐下,侯可自觉,没有说话。

可能王巨很爱民吧,也能吃苦。

但百姓只看到王巨的一面,还有一面百姓是没有看到的。

这一面当中也有一些优点,比如能听从大家的意见,不骄傲。

有妙思。

智慧惊人,至少他所认识的二十岁青年当中,无一人能及,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过在这个年龄能与王巨相比的,即便是这个天下,也不会很多。

做事果断。

但有一个很坏的毛病,那就是极度好胜,那怕他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笑容,可那种好胜还是无法隐饰,掌控欲望十分强烈。所以脾气好的杨蟠都无法忍受。

侯可想一想,还是算了,自己只是协助之职,何必与王巨争?

不过还好,王巨也只管本职内的事,同样不插手泾阳本县事务。

“说说吧,你们来要见我们,有何事?”

一个绅士站了出来,说道:“王大使外父姓李吧,老朽侥幸碰巧也姓李。”

“你是什么意思,你家闺女有这么好命吗?”李万元不乐意了。

“二哥,你回去吧,这里是县衙。”王巨说道。自己是官,但李万元不是,不要小看了泾阳,这里同样有一些望门,有一些绅士有着小背景。

然后王巨又继续说:“那个关系的什么,姓什么,就不要再说了,无论姓王姓李,在我心中一样。你们直接说正事吧。”

“是这样的,河渠动工,我们十几家的耕地都受了一些损失。”

“李员外,你意思让朝廷赔偿你们的损失?”

“不敢,不敢,河渠修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老朽岂敢提出无礼的要求?这几年损失……”

“不要说得难听,渠工是分成三步的,会造成一些耕地无法农耕生产,但顶多不过一年时光,什么几年哪。”

“是,是,不过许多地被淹没了,那就不是一年了。”

“李员外,这个你放心,凡是受损的耕地,朝廷一律会补偿,一旦河渠竣工,许多荒田将会变成良田,也足以补偿各位。”

“但是老朽听说了大使颁发了露布公文,说自现在起,任何人开垦出来的新田,朝廷都不会承认。”

“是有这回事,国家财政困乏,陕西百姓同样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朝廷会用新得的耕田,以用工换田的方式,安置贫困百姓,安置部分保捷军士与厢兵。”

“可老朽却看到许多主户却乘机大肆开垦,为何官府不派人丈量,也不派人阻止?”

“他们开垦是他们的,那怕他们将整个陕西开垦出来,朝廷也不会承认,这个就不用你们操心了,秋后小郑泉这一段新渠大约能建设完毕,本官会亲自带人处理此事。到时候会给你们,会给所有参加劳动的百姓兵士,也会给朝廷一个公正的说法。天色不早,本官很累,很想休息,你们回去吧。”

但李员外等人糊涂啊。

什么叫公正的说法?

最少得派人量一量吧,偏偏王巨量都不量,因此这十几个人看到那道露布后,心中都有些毛毛的。

李员外与大伙儿对视一眼,又说道:“那么老朽自当相信明公,也当相信朝廷,为了表示我们对朝廷的感谢,老朽愿意捐一百石粟,资助渠工。”

“宋县尉,你先记下,李员外愿意捐助一百石粟,为示奖励,渠工竣工后,额外再补偿十亩良田。”

“不敢不敢。”

“这是义举,当受之。”

似乎这个交易不错,其他人纷纷表示捐助一批粮食,全部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额外”补偿。王巨看着宋县尉记录下来,又说道:“你们是善举,但本官也给了奖励,所以你们务必半月内将粮食上交上来,勿得开空头承诺,欺骗本官。”

“大使,请放心。”

“其次勿得象一些奸商那样,在粮食里搀杂沙石,若有,不但没了奖励,本官到时候务必追究你们一个欺骗之罪。最后,可以出陈粮,但必须能食之,不准有任何霉变的粮食,否则本官还会严惩不怠。”

这些都是当地有名的大主户,也就是大地主,去年陕西旱情,于是多囤积居奇,当然,去年旱情不严重,还不能抬起粮价,不过若是今年再有一个旱情,两年灾情,再操作一下,百姓恐慌,粮价立即泼天一般的涨起来了。特别是陕西,从外地调粮不易,这又给了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粮食的机会。

所以陕西到处缺粮,包括王巨那个烧酒作坊,烧酒成本都抬高了近一倍,但这些大主户人家却是新粮压陈粮,有的粮食都能腐烂变质了。

庆历时,这些人家看到粮价疯涨,正好在运军粮,于是官商勾结,将这些烂粮食一起充作军粮,并且还能往里面搀杂沙石,总之赵祯心软,是百姓的福气,但某些方面一些很不好的风气在蔓延,比如腐败之风。

王巨又说道:“刚才本官在路上与侯知县还说过,本官不仅会爱民,也会杀人。”

十几个商人悚然一惊。

王巨回家。

李万元不解地问:“十石粟就能换一亩良田哪?岂不是太亏了?”

正常年光,粟在关中也不值钱,一石粟还不足一百文钱,也就是几百文钱便得一亩良田了。这将是真正的上等耕地,那怕陕西地贱,一亩上田也要三四贯钱。

“二哥,你知其一,却不知其二,军士的粮食早就准备好了,各州县的仓库里都有备粮,但民夫的粮食有没有准备,战俘的粮食有没有准备?若是几千人,筹集起来问题不大,但几万人筹集,加上去年陕西欠收,必会抬高粮价。所以官家才从中原调拨大量粮食过来,以免关中粮价上抬,产生恐慌。但这个粮食从中原调运过来,你知道每斗成本是多少吗?一百五十文,每石一贯多。十石粮便是十几贯。岂不值一亩良田?而且这些人捐得多了,粮食缺口不大了,即便少许缺口,官府也敢在关中公开购买了。若是不用官家从中原调派粮食过来,那会节约多少钱帛?”

“原来是这样,可那些地连量都未量一下,以后如何补偿?”

“量,怎么量得好啊。”

“那到了秋后……”

“不是量,而是他们上报官府的,何必要量,”王巨说道。

“那个啊,妹夫,你太狠了吧,会捅马蜂窝的。”

“一般情况下是捅了大马蜂窝了,不过你再想一想现在渠工上是一群什么人。”

李万元便想,想了一会,叫道:“真杀人哪。”

“必杀就杀,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恨人的却是一个个蠹虫!吸血虫!再说,你真以为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