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赵顼没有太在意,尽管数学有用,但在他心中仍是小道。这也不是他要来的正事,看到四下无人,他从袖间滑出一道奏章,说道:“这是韩琦上来的书奏。”
王巨打开一看,上面写道:
臣不知朝廷措事本末,更不知来投蕃族得壮兵几人,种谔领熟户又有多少。不过臣想他不令大帅知委,必无合用钱帛粮草随行(指没有经陆诜同意,种谔不可能带着粮食钱帛去绥州),那么种谔到西界内,用何施设?
且横山一带蕃部,自延州东部到环庆原绵亘数百里,未必所有大族酋豪都背叛西夏而投我朝。种谔只是一边寨小臣,不容朝廷逐路帅臣通谋协心营置,等其横山众族皆有顺汉之心,然后才能逐路兵将、夫力、钱帛、粮草、版具之类百事毕备,数日齐发,方为得计。
今当陕西连岁旱灭,兼闻沿途弓箭手蕃部秋粮不收,荞麦又为早霜所害,比户正此疲困,谔乃引数族投来人户,深入西界,欲成大事。朝廷若不深谋远虑,欲因其狂易邀功,擅兴不受节制之举,遂令各种应接彼界亡殃之人,为何?
朝廷又不曾与各路帅臣预谋(赵顼复种谔官,台谏反对,赵顼替种谔掩饰,说是自己下的密旨同意种谔这样做的),及新经优赏之后,灭旱民困之时,未有大段粮食钱帛兵力战具,及开展兴修城寨,控扼要害,捍卫投汉蕃族等次第之举。
又,鄜延、环庆、秦凤三路帅臣皆是权官,转运使例亦新差,势力不加(指不管是不是密旨,薛向前去下令,那怕是转运使,也必须由陆诜同意),只就种谔小子一时狂易之失,是将劳扰关中亿万生灵,以至天下受弊之举。
兼西夏既闻彼边蕃族叛己,大怒边臣招纳,以为曲在朝廷,复乘我素无预备,必大集诸兵收讨,更于我之诸路,更互訩突,则是西边用兵,战姡从幸咽保即笪⒂侵?br />
再说陛下谕臣,才到相州两三月就移永兴,臣当国家危难之际,岂敢辞避?致彼,朝廷必以边事责臣,如若防备,利害多多。若只空身而往,安能少济国家?望陛下与两府大臣熟图胜策,及广出钱帛兵力,以济之,免成国家大患,不可收拾。
“王巨,韩琦这是反对种谔之举了?”赵顼说道。
这让他有点担心,毕竟韩琦有过很不好的举动,万一他生气了,真敢将种谔卡嚓了,就不知道未来王巨成长起来,会不会也卡嚓一些贪懦的武将。
关健是韩琦杀人只凭高兴,王巨杀人那是看情况,杀该杀之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然而最关健杀一个武将罢了,种谔不当杀哪。
“陛下,你来看这一句,今种谔乃一城寨小臣,不容朝廷逐路帅臣通谋协心营置,俟其横山众族皆有顺汉之心,然更须逐路兵将、夫力、钱帛、粮草、版筑之具百事毕备,溇日齐发,方为得计。”
“这有什么不对?种谔虽得到绥州,确实各堡砦未规划,但想守住绥州,不让西夏人收回去,就必须筑堡砦,也必须要钱帛粮草夫力兵将版具战具。”
“是啊,一是要钱的,他到了陕西后,不能出事,否则众人落井下石,他会落得什么样的光景?然而他又很想去陕西,所以必须迎合朝堂大多数大臣的心愿,于是这才将种谔批得一文不值。但到了陕西后,此一时,彼一时,当真不顾陛下高兴与否,斩杀一员重将?”
现在韩琦知哪里,知相州,都不算首州。
然而新的诏书下达,变成了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整个陕西军政财一把手,韩琦不想啊?想!但害怕大臣们在暗中捣鬼,因此必须先迎合了再说。如何处理种谔,那必须等进京时,看赵顼动态了。
“会是吗?”
“陛下,若非如此,他早在夏初便辞去相位了。”
干嘛与你呛啊,当真想谋反?还不是为了留恋屁股下面的位子!现在首相没得做了,陕西的一把手也不错哪。
第三五九章聪明人
这么说赵顼就放心了。
位子好办,京兆府能混几年,并州能混几年,混完了,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混混韩琦就隔屁了。反正死活不能让韩琦进入两府。
赵顼一颗心定下,然后说道:“那个世袭。”
为什么王巨很多不敢说,就是这个原因,赵顼心是不错的,想一下子将宋朝变好。但他进取心太强。
不错,宋朝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越是这时候越不能急。再说那一个国家没有弊病呢,反正王巨没有看到过。
他低声说:“陛下,实际那个淘汰冗员,就涉及到这个世袭,虽然不大彻底。但陛下切记,欲速则不达,就象西汉一样,从文景二帝积累实力,汉武帝再将这个实力化为战斗力,再到汉宣帝的休生养息,汉朝走了多少年?虽然整个民族以汉为光荣,以汉为民族的族号,但中间差有差池,就不会有这个伟大的国家。”
“然而吕后……”赵顼下句话不大好说了,就是吕雉下台后,留下的汉朝有现在的宋朝坑吗?有这个大黑窟窿吗?
“陛下,这样想是错误的,你只看到了积欠,却没有看到民间积累的财富,吕后死后,民间有这么庞大的财富吗?”
不就是积欠吗,看看后世的那些发达国家,那一个国家不欠了一屁股债?越发达欠的越多!
实际在这里,赵顼多少还是有些抵触的。毕竟他年青气盛,庞大的黑窟窿要填上,西夏想平灭。一旦伐夏,那得准备海量的钱帛,一亿,两亿,天知道?也就是他想在这十几年内,最少让财政盈余三亿多以上,才能实现他的梦想。这个活……
不过总的来说,赵顼这次来了很满意。
虽然王巨不是无所不能,但比他认识的大臣都能了,再说,这世上那有无所不能的人?
恐怕即将到京的王安石同样办不到。
…………
韩琦赴京。
西夏人开始了反击。
宋朝为什么有这么多苟和派,实际说来,也情有可愿。为什么,财政太困难,打不起。不过就是财政不困难,他们也不想打,一打仗,钱哗啦啦地象水洗一般。不打仗多好哪,就象宋仁宗晚年,没有大型战事发生,于是赈灾救济,百姓开心了。于是大肆赏赐,官员开心了。但只要发生一场大型战事,那个梦一般的年代就没有了。
然而西夏同样打不起,至少今年打不起了,并且二战又败,三军上下有些沮丧。
因此以嵬名浪遇为首的权贵,便再三劝梁氏与宋朝交好。不过嵬名山事件发生后,主和派就渐渐占据下风。
于是梁氏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司马光再三怦击的保安知军杨定。
为什么要杀杨定,连王巨也不知道,毕竟杨定在历史上只算是一个小人物。
但梁氏似乎确实有诛杀杨定的理由。
杨定以前曾经做过使者出使过西夏,来到西夏,不知西夏使了什么手段,杨定被他们一吓,向李谅祚跪拜称臣。李谅祚很满意,于是赐了杨定许多钱帛,杨定立即承诺,找机会劝宋朝君臣退让部分扯皮的闲田区域。
然后杨定回来了。
这时候宋神宗登基,保安知军空缺,赵顼便想到曾经出使西夏的杨定,将杨定召到宫中会见。杨定信誓旦旦,表现自己的勇敢,并且说,李谅祚赐他剑,他曾想用剑刺死李谅祚,报效国君。
好勇敢的臣子,于是赵顼便让杨定知保安军,这个连司马光都相信了,因此再三说杨定不好,为什么不好,杨定是激进派大臣,能好吗?
西夏人一听是杨定知保安军,相反很高兴。
有事没事,相互友好,表示一下联系。
杨定有这个把柄在西夏人手中攥着,无奈,只好外面场上虚张声势,俺是不怕死的大臣。骨子里,与西夏人无奈的眉来眼去。
种谔暴起发难,西夏人打又没有打赢,只好用言语软硬兼逼。
另外背下里就派了人与杨定联系,又送了许多钱帛,杨定,你也替我们说说好话吧。杨定没办法,只好答应,我替你说好话。有没有说?真说了,但他只敢在陆诜面前说,不敢上书朝廷。不能上书,一上书皇上怎么看自己啦?
梁氏产生了误会,以为杨定是宋朝虚晃一枪,一边故意派杨定与西夏人眉来眼去,好拖延时间,一边用这个赢来的时间,迅速将绥州嵬名山部安定下来,这是阴谋!
特别是王巨,他的动作很快,前面得到消息,后面就派赵壮骑马回去,朱李两家立即先行从河东调拨了一批粮食,渡过黄河渡口,抵达绥州。
这个时间还有点短,调来的粮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