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请功名册,却很有意思。
功劳最大的是章楶,王巨还刻意说明了原因,一半谋划之功,他在宁州迷惑敌人,几乎全是章楶在指挥,现在王巨带着大军去了盐州,又是章楶在后方负责后勤,以及返回百姓的安置,庆州的政务,因此在这一战中,章楶几乎在扮演着张良与萧何两人的角色。
其次无疑是王君万。
这一战中他表现太亮眼了。
第三则是赵忠,也就是李三狗,于柔远寨生生与十万夏军血战了十几天,生生将梁乙埋拖在哪里。否则换在华池川,可能延庆川,最后会战难度无疑会提高了数倍。
次之高敏,不仅有安疆堡战功,而且筑起了冰堡,并且在那么劳累的情况下,面对着数倍敌军,还将其守住了。正是这道大门关上,才使得战场局面变得有利起来。
然后是魏庆宗,死者为大。
接下来是大家想不到的,非是其他诸将,而是燕达,如果不是燕达,休想将仁多零丁主力军队拖在淮安镇城下,若不是这一拖,宋军局面将会变得很糟糕,尽管燕达在会战前几乎没有与夏军交战过。
接下来才是窦舜卿、高永能、刘昌祚、苗授、姚麟、刘阒、周永清、林广、刘绍能、种谊、种古、赵普、杨文广、姚兕。
看到姚兕排得这么靠后,这些重臣同样不大理解。
王巨在奏报里未说多少,可是韩绛写得详细哪。
其实这是王巨对姚兕那些发善心的冷处理,将功折错了。在姚兕后面则是秦渤、郭庆、杨培、顾永平、景思立、赵余庆、姚雄、曲珍、赵隆、郭成、归娘浪埋、李克忠、狄咏。
姚雄、曲珍与赵隆排得有些委屈,但他们岁数太小了,又非是主将之身份,这样排也能说得过去。杨文广、和斌、郭成来得晚,景思立打完了立即返回保安军,因此也排得略靠后。但放在庆州战役,这样评功也算是公平。
李克忠也冷处理了,后面整个会战几乎与他无关。
狄咏后来醒悟,配合着章楶做了不少事,王巨心软了软,也替他请了功,但将他放在诸将最后面。
除了这些主将外,还有三十几个表现出色的副将与指使,王巨也刻意挑出来,替他们请了战功。
余下的三军将士,则是由各自的主将评价战功。
其实这份排名,甚至可以说它就能成为以后朝廷用将的一个重要参考,毕竟整个陕西路能打的一半将领就在这个名单上了。
另外朝廷也要根据这个名册升官、奖励、抚恤。
至于如何奖励,如何抚恤,还有那些将领升官,这个就与王巨无关了。
而且这么长的名单核实下去,也会花很长时间的。
不过这个名册上少了两个重要人物。
一是韩绛,韩绛是以首相下去主持陕西局面的,王巨没资格替他排名。
二就是他本人,是功是过,让朝中大佬发话吧。
不过他与韩绛没有排进去,却让很多人歪想了。
这个现在全部放在一边,大家只是看着王巨奏报上的另外几句话,也就是王巨所说的三个选择。
这一刻,赵顼呼着粗气。
王巨说灭夏乃是上策啊,也就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是灭掉西夏!这能不让赵顼想入非非?
第561章扯皮
冯京看着赵顼的表情,十分担心,但他又说不出口。
王巨对宋吉说辽国出兵山后了,又对那些将领说辽国不可能会出兵,韩绛先问其原因与用意,又问辽国会不会出兵相助西夏?王巨答道,不会,辽国绝不会傻到这份上。
王巨没有在奏报上说,不过韩绛却一五一十写在奏报上,当然韩绛是无心的,他根本不知道冯京在延和殿说了什么。
但冯京算不算造谣呢,也不大好算。
确实有这个风,辽国为了安抚西夏,派人在辽夏边境上扬言,说是辽国可能集兵于山后,相助西夏。只说是可能,不是肯定,肯定了,最后要交待的,连西夏人都没有当真了。
然而这个扬言却不知怎么被河东路的密探得知,立即汇报给了吕公弼。
吕公弼与司马光、文彦博乃是一路子的人,他们反对变法,反对战争。
不是这些人不想宋朝好,有些人变成了老油条,如文彦博,他第一次为首相时,还是很尽力的,最后被言臣怦击得一无是处,贬出朝堂,因此认为宋朝想好是好不起来了,想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样不变吧。
不过有的人还是想宋朝好的,如范纯仁等人。他们反对变法反对战争,也有他们的想法,不打仗了,三国和平,那么就不用养活那么多士兵,就可以节约大量兵费与军费,一年不用多,能节约一千几百万贯,国家其他方面再节约一点,财政足以维持平衡。何必要变法敛财?所以赵顼问范纯仁陕西器甲城防,范纯仁答道,初具,初具即可。
总之,反对战争的原因千奇百怪。
有的是担心武将重新因为战争而掌权。
还有的害怕又产生藩镇割据之害,就象五代更替得为什么那么频繁,还不是因为武将掌权之故?
文臣专权可手中没兵,因此刘娥一二三就将丁谓弄下去,赵顼也逼走了韩琦,才上位的宋钦宗立即拿下蔡京。虽然军事上软弱了,可利于内治稳定。
还有的考虑的是财政。
又有人确实考虑到民生,比如范纯仁,这不可否认的。一打仗,老百姓苦逼了。
但有一些人,那纯是打压异己的反对了,代表就是三个大佬,韩琦、文彦博、司马光。
韩琦岂不是好战分子,怎么也反对战争了?韩琦现在不是好战分子了,自从永兴军返回大名府后,他脱变得最厉害。
不管吕公弼是因为什么原因反对战争,但结果是一样。
他听到后立即向西府反馈,再由冯京略略夸大,就变成了探报契丹阴发腹里兵三十万往西界的故事。
结果呢,这么多天过去了,王巨都在盐州让百姓挖盐了,河东边境连一队辽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更不要说三十万大军了。
所以赵顼看到韩绛呈上王巨的分析,就问冯京,况且王巨临行前也解释了辽国不会发兵的原因,当时问得冯京十分尴尬。
至少这段时间,他没有发言权,于是东张西望。
他不便劝,但他的好朋友多啊。
不过冯京与文彦博司马光也不相同,他虽属于保守派,不过偏见并不算太深,这也是王安石推荐他上来的原因。因此曾经一度让吕诲产生误会,弹刻冯京所至嗜利,西人目为金毛鼠,以其外文采而中实贪畏也。
至于吴充与王安石关系那就深了。
王安石另一个女婿蔡卞许多后人都知道,于是许多不懂的纷纷造谣,实际王安石不止蔡卞一个女婿,他有三个女儿,长女早夭,嫁给蔡卞的是幼女,但最有才气的不是蔡卞的妻子,而是二女儿,曾写了一首小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恨,依前和泪看黄花。
此诗一出,立即传扬于整个京城。
因此吴充替其次子吴安持求亲,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不过论颜色,吴充则是更深一点,而且隐藏得很好。不过在对待战争上,冯京则是坚绝的反战派。
他在瞅,他的好朋友孙固只好出面,他说道:“陛下,因为王巨好战,使生灵涂炭,无数人家从此阴阳相隔,不能再怂容了。”
其实不用看王巨奏章,杨绘早就将王巨这三条带回京城了,但如何选择,至今也没有人想清楚。孙固的想法是最好不是这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