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那个时空,他活得如此卑微,但不会象现在这样的勾心斗角。
王巨忽然有点想家了,尽管那个家是如此遥远,几乎无法用任何距离来衡量,不过他忽然间,只想看一看那片土地。
王巨扭过头问:“琼娘,想不想去南方?”
“南方,很热的。”
“我想去南方……”
“官人是想避一避这个风头……”琼娘猜测道,高调时就要高调,但低调时则也要低调。王巨所做的是让大家记住他的功,而非是要以此功争什么官职。
以他的年龄,能争什么官职?况且现在王巨最不想去的就是京城。
“不过难哪,官家未必让你去。”
“我就是想去。”
第581章最强最不要脸的吼声
献俘大军南下,到了郑白渠地界,引起更大的轰动。
此战宋军伤亡数量也不低,伤亡比最大的便是柔远寨四周的蕃人,甚至三户人家就有一名丁壮在这场战役中伤亡。战后,一度让李三狗哀痛万分。
其次便是前线的蕃军,包括蕃落、强人与缘边弓箭手。
所以王巨对那些中立的部族施了狠手。
每次战争到来,这些蕃人都顶在前线,那就会出现伤亡。但这些部族桀骜不驯,一个人也不出。那么战后,一样的免税,但因为他们寨中的丁壮多,也就能迅速壮大,占据更多的资源。
大家不是傻子,最后仿佼的部族也会变得更多。这才是在史上慕容多次叛乱的原因。
虾蟆寨之战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比如王巨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正好手中有大量战俘,在修堡砦的同时,也在修路,这个修路不仅有横山的路,还有后方的路,包括环州。
马路就不要想了,不过用火药轰开山壁,拓宽各条山道还是可以的,轰下来的大石块又可以铺在泥泞的黄泥路上,上面再铺上碎石片,虽不能与官道相比,但方便车马行走了,那么与外界沟通也变得方便,以后这些道路两边的村寨自然而然也会变得富裕起来。
但在这个修路的时候,便会有意识地甄别,毕竟就是动用战俘修路,也需要成本的,火药的成本,工具的成本,每天吃的喝的成本。
用此进一步压缩这些村寨的成长空间。
这便是王巨说的,想吃奶,得听话,不听话只是哭闹的孩子,你们好洗洗睡吧。
除了这两部,余下伤亡率最高的无疑就是郑白渠的保捷军。
随着大军撤回,灵柩也运回,整个郑白渠披麻戴孝,如同末日来临一般。
但还有人没有回来,那就是这些重伤兵,甚至还有的人尸体至今未找到。看着这支军队到来,整个郑白渠地区百姓全部涌到道路两侧,哭得天昏地暗。
这事儿闹大了。
王安石忍无可忍,于延和殿议事时说:“陛下,前线大捷,为何至今奖励不决?臣更不知西府诸臣如何作想,对西夏敬若上宾,然而对立功将士却若同刍狗。天下百姓非是怨西府,而是怨陛下也。”
他在京城,也听到了许多消息。
王巨搞的这个献俘,太恶心人了,当然,这不是恶心东府,而是恶心西府的。
不过老百姓不知道啊,献俘的宋军出了郑白渠,开始折向东方,越来越轰动,围观的百姓也越来越多,所以议论声也更大。特别许多人提到了奖励。
王安石甚至怀疑这恐怕是王巨派人暗中散发出来的。
这个奖励让百姓悲愤了,这是神马世道,难得的大大捷,但不是西夏人弱,这是三军将士拼命换来的大捷,看,这些人都伤成这样了,而且那么多灵柩也运向了四面八方。为什么朝廷不奖励,那么变法敛财是干嘛的?这个新皇帝在想什么,难道是昏君?
不但议论赵顼,也在骂王安石。
王安石能甘心背这个黑锅?
文彦博,你莫要继续装傻卖疯,俺直接顶出来吧。
“非是某不同意,乃是陛下赏赐太重。”文彦博咬着牙齿说道。
曾布说道:“陛下,庆州战事结束近两月,然奖励久拖不决,以至民间议论纷纷,有不知事小人竟说陛下乃是昏君。不如陛下明诏天下,向天下人问策,说文公以为重奖将士,会使将士贪功开边,边事不休也。故久拖朝廷不能决之。因此请天下贤能上书,文公此言是否,如是,依文公之见,轻赏之,以示将士,休戈止战,从而使边境安定也。如非同,请陛下重奖之,而使三军激励,从此强军强国。”
不要说什么赏赐太重了,问题是现在连皇上都要替你背黑锅!
“竟有小人说朕是昏君?”
“陛下如非不信,请派皇城司的人下去查访。”
“陛下,此次王巨刻意用伤兵献俘,有违礼仪,况且百姓汹汹,臣以为背后有人在蛊惑之。”杨绘说道。
这个不能查,一查皇上马上会动怒的。
冯京说道:“以臣之见,不如将木棉司之所盈余,奖励给三军将士。”
这一年木棉司利润有所增加,不过增加得有限,棉价又跌了。虽然数量不少,不过摊在十几万立功将士的头上,实际并不多。这是两就就。
而且拖下去,未必会对文彦博有利,这是百姓不知道真相的,知道真相的,会立即扭转风向,并且三军将士也会恨文彦博一个大疙瘩,不要搞错了,你是西府首相,非是东府首相。
至于杨绘所说的,根本不管用,王巨这就是逼朝廷发放奖励的。
难道做错了吗?
主要吕惠卿又回家丁忧了,曾布没有多少话语权,王安石只想将事情早点了结,如果文彦博不再坚持,这件事也就自动弥解了。
赵顼想了想说:“就这样吧,朕再从内库调拨一百五十万钱帛交子,用作三军奖励抚恤。”
文彦博来了精神,说:“陛下,交子不便。”
交子不是不便,而是很方便,只是这时候大家想法还停留在实物上,那怕是货币,不管金银,或者铜币铁币,它总是一个实物,而非是一张纸头。并且宋朝现在的交子面额太大,五贯与十贯两种。
后来的经济总量,最大面额也不过一百块钱,仅相当于两百文。
所以一旦这种大面额交子普遍流通,就会带动着物价迅速上涨,交子本身价格下跌。那怕后来王安石将这个面额减小,仍是大面额,一贯与五百文。
不过现在王安石还没有对交子动手,赵顼便说道:“行交子也是无奈之举,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何须如此?”
就象四川未执行交子之前,买一匹罗须两万铁钱,重五百斤,得用一个大车子拉钱,才换回一匹罗。
然而这一扯,又偏楼了,冯京说:“陛下,府界既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
这样干,百姓吃不消。
赵顼反问:“淤田于百姓有何苦?朕曾让内臣拨麦苗,观其如何,取于淤田内的,视之如细麪然。有一僧言有旧田不可种,去年以淤田得麦。朕又派人访邻近百姓,也皆以免役为喜。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百姓自愿意也。”
淤田是良策,至于免役,未必人人喜之,否则王巨都不会头痛了。
但它再不好,比原来的差役,肯定是一个进步。至少若没有了所谓的宽剩钱,王巨则会双手支持。
文彦博又说道:“佃甲用五家为一保则可,若以五百家为一大保,则其劳扰可知。”
赵顼说:“百姓岂能知道事之曲折,只知道有自己之害则怨之,有自身之利则喜之。虽五百人为大保,于百姓有何实害而以为劳扰乎?”
也就是百姓眼光终是短浅的,看得不长远。
也不能说这话不对,范纯仁就是用这招干翻种古的。
王安石说道:“交子事如陛下所言,行之非得已。然陛下宜深思,财用不足,人材未有足赖者,于边事姑务静重。如能静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