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392部分

第392部分(2 / 2)

可能王巨现在说,大伙儿还是不放在心上,但不久契丹看到宋朝大灾,又被熙河拖了腿,于是又来敲竹杠子了。

因此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不是没道理的。再看宋朝,辽国大旱,宋真宗刻意让燕云地区的灾民到宋朝来就食,盛情款待,灾后又派专人将这些灾民护送回去。

不过辽国还算好的了。

甲午战争后,光绪三十二年,听到倭国有灾害,大清立即出十万助赈倭国灾。光绪三十三年,也是中国的灾荒年,自己国家的百姓都吃不饱了,倭国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

这是何等的国际情怀。

倭国难关熬过去了,然后回报的是几千万条中国的人命……

然后还继续之。

而这次敲诈终于使是史上北宋与辽国彻底走向灭亡。

王巨在努力地扭转着宋朝的命亡,甚至他还做了两手打算。不过这次敲诈正好是一次让大伙能听得进去的机会。

如果禁兵再强大一点,河北河东有一支真正能派上战场的边军,即便金人南下,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只要能拖住,金国又得到了辽国,那么堕落起来更快,就没有危害了。

这是第一件事,从马讲到了兵。

第二件事是关于交趾的。

去年四月,知邕州萧注看到王韶因为河湟建功,获得高官,十分羡慕,于是上书说,交趾虽奉朝贡,实包祸心久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正好交趾与占城作战,被占城击败,因此赵顼将萧注召到京城询问。

毕竟在宋代以前,汉人的传统势力一直是东到玉门关,北到长城,包括灵川平原,象秦朝已经正式统治管理南北河套地区了。东北则到平壤,辽南。南面就是交趾。余下的实力大的时候能达到了伊郎伊拉克,北面则到达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不过那只能算是羁縻,不能算是直接治理。因此在宋朝人眼中,交趾甚至比大理更应当收回来。

赵顼问具体的攻取之策,萧注又答不上。然后担任广南西路度支判官的沈起又上书,言南交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沈起知桂州,若本路有边事,止申经略司专委处置及具以闻。

王巨在泉州,当然不知道这件事了,即便他有大手指,也不可能一一记清楚所有事情的,就是记得了,因为他的出现带来的改变,有的历史也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他一直呆在地方,若是进入两府,带来的变动会更大,直到面目皆非为止。当然,要的就是面目皆非。

不过这次大旱灾他是知道的,并且知道还要持续到明年,连同江浙都波及到了。

王巨可以默作王安石掉到泥坑里,但不能默视那么多百姓被活活饿死,因此提前做了一些准备。

尽管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能救多少就是多少吧。

在去年就开始于岭南备买粮食,然后用商货到交趾兑换稻米。

熙宁三年王巨将几个门客一起派出去,暗中做了一些事。其中黄良与吕何让去的便是岭南,公开的任务是教导百姓种植甘蔗,总结甘蔗增加产量与甜度的技术,主持蔗糖生产。除了这个任务外,还有两个暗中任务,一是打听海外情报,二是打听交趾的情报。

熙宁四年,王巨庆州大捷,那时他反而感到不妙,不要说他了,从狄青到张亢,再到王韶,一个个立了大功后,可能短时间内能升官,但不久个个被雪藏了。

蔡挺不过混了一个枢密副使,章楶不过混了一个知枢密院事,然后便去世了,否则不久也会遭到王韶那样的下场。

所以王巨更将视线放到了南方。

然后他用信通知黄吕二人,于琼州岛南部朱崖军出资建设一个港口。

实际这里也有一个小港口,供小型商船与渔船停泊的。就在这个港口基础上进行扩建。

哪里现在也是天高皇帝远,出一些钱贿赂一下,再加上王巨还略有一些威名,当地的官员也不敢阻拦。

于是这个港口成了一个中转站。

未来这个港口还有大用途,但这个王巨就未对任何人泄露了。

黄吕二人从广州出发,冒充普通商人进入交趾,打探敌人情报嘛,最好自己能看一看。

一边与交趾人换粮食,一边注意交趾的情况。

这时交趾反过来真以为他们是普通商人,派人过来向他们打探口气。结果两人装傻卖愣,交趾探子什么消息未得到,反而让他们套了一些消息到手。

也就是交趾听到萧沈二人的话后,感到很愤怒,太藐视我们大越了!

王巨说的就是这件事,对错他没有评价,如果将交趾继续当成暂时割裂出去的领土,宋朝打算收回来,也没有做错。如果将交趾当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就略有些争议。毕竟宋朝只是说,并没有真正动手。

王巨便在奏折上禀报此事,说交趾可能会先发制人。

这不是黄吕打听来的,而是王巨自己编造的,也不能算是编造吧,交趾确实很快就要先发制人了。

所以建议邕州立即兴修城防,加强警戒,训练土兵,以备不测。

别要经营交趾了,先将自家的事顾好。

看到这里,赵顼茫然,难道交趾也敢入侵宋朝。那可不是,虽然宋朝大,但在南方兵力一直很少,连侬智高都想做大南天国皇帝,况且交趾。

而且宋朝买安的措施,无疑也鼓励着交趾野心膨胀。

第三条则是在王巨组织下,将从广州与泉州发出两百余艘海船,装载着三百余万石稻米,麦子与豆粟,少量腌制猪肉羊肉,刚刚因功回京担任知制诰并且领手军器监的章惇看到这一条时,不由说了一句:“真奢侈啊。”

可能后人对于中国古代航海产生了一些误解。

最好的航海时代,大家多认为是明朝,那是错误的,航海从唐朝就开始,不过唐朝禁止百姓出海,真正参与航海的海商并不多。从是大食人与波斯人。但因为文明先进,虽然唐初唐朝的海船不及大食船与南海船,不过后来居上,渐渐泉州船舶成了最先进的海船,许多大食商人订购了唐船,用之航海行商。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无疑海船技术达到了巅峰,但那是官方行为,是送银子的。结果郑和下了七次西洋后,使得明朝经济负担沉重,让一些大臣们气愤之下,将郑和宝船图纸烧掉,随后禁海。这一禁,导致倭寇产生了。

因此最好的航海时代是宋朝,虽然不如郑和那样的规模,但造福了国家造福了百姓。虽然单次规模不如郑和船队,可总规模却不知是明朝的多少倍。后来南海打捞的古代沉船也能证明,百分之七十,乃是来自宋朝的沉船,而非是明朝的沉船。

第二便是与蒸汽船舶的比较,未必帆船就会很慢,如果洋流与季风利于航行,实际帆船也是很快的,时速最高能达到二十多节,都要胜过了后世的先进商船船速。因此有商人说从杭州到倭国若是顺风顺水,快的话三天便可到达倭国,不足两千海里,只要保持二十几节速度,完全可以在三天内抵达。

但它有着很大的拘束性,那便要借助季风,一旦逆风,只好傻眼了。

所以那怕去倭国,来回顺利只要十天时间,也只能一年一次航行,到大食则要一年半时间。

航次跟不上来,必然让更先进的蒸汽船舶代替。

除非用桨橹载人的轻便船只,但航海是载货的,而非是载人赚钱。一艘载满货物的海船,得用多少水手划着桨橹才能逆风行驶?

第三便是航海对宋朝的经济贡献,如果从账面上看是微乎其微,北宋市舶司的税收有时连一百万贯都没有,南宋时也不过一百多万贯到三百万贯之间浮动。

所以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建议,蕃人不可缺少中国之货(瓷器、丝绸、茶叶),可中国不需要蕃人之货(玻璃、香料、珠玉),而收入又不高,百姓又有风险,因此建议关闭明州等市舶司。

古代文人嘛,哪里懂。

可后人又为什么说南宋的航海占据了南宋的六分之一经济?

这个经济不是直接归于市舶司,而是指间接的拉动,这些瓷器丝绸茶叶得种出来,生产出来,就会养活很多人,就会为南宋提供很多税赋。

另外就是市舶司力量有限,多数货船未进港口,便用小船卸走货物走私漏税了,如在北宋就看到许多大海商家产动辄几百万贯,甚至上千万贯,富可敌国。以宋朝海关的税率十抽一,又有那么多海商,这么抽下来,得有多少关税?

还有,范成大忽视了一个隐形的收入,那便是内库对香料的专营,海商运来珠宝、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香料,都由市舶司统一收购,价格还可以,不然就会将海商吓跑掉了,然后交给内库去销售,其利润十分惊人,北宋末年,?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