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没有想到王巨却上了一篇长篇大论。
奏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说灾害。唐太宗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一个好的君臣皆重视百姓之,如刘备,他从新野撤离,还不忘带着百姓,那怕这些百姓拖累了他撤离的速度。正是这个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才使得刘备后者居上,成就了一番伟业。若不是他的对手太过强大,说不定都能恢复汉室江山。然后唐太宗说,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成了千古一帝。
一个不重视百姓的君王肯定不是好君王,一个不重视百姓的大臣肯定不是好大臣。
别听文彦博什么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百姓治天下。一旦这个理论成为国策,那么宋朝必然象秦朝那样,二世必亡。
因此这个大灾当前,孰是能臣,孰是奸臣,一下子就甄别出来了。全心全意在救灾百姓的大臣,而让国家安定,这些大臣可以说个个都是忠臣良臣。而借这个大灾,不是想着如何救灾百姓,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大灾打压政敌,这些臣子少用为妙。
并且王巨着重地说了一句,多少灾民?
这是以百万为单位计算的灾民数量,一旦动荡,国还会是国吗?
而且王巨非是变法派,最少与王安石很不对头,所以说话有一定的权威。
赵顼看到这里,他有些醒悟。
然后致命的杀着便来了。
王巨也不否认,天灾到来了,大家当然警戒反省一下,以便做得更好。
不过上天无情,未必与人事有关。
至于干旱涝灾地震的原理,他在新著书中有了一些解释。
王巨在张载家乡横渠招收了五十名聪明伶俐的学生,教导他们数学,实际就是数理化。
在他们帮助下,王巨终于完成了下一卷的数学书,说卷不妥了,准确地说分成了几十卷,好几部,数学分成了代数与几何两部分,相当于后世的初中水平,这很了不起了。
另外还有物理化学这一部分,但最头痛的就是这一部分内容。
然后到了地理这一部分,包括大地是圆的,以太阳为中心在转动,所以产生了四季。以及一部分地质学内容,包括暴风旱涝地震等灾害产生的原理。
除了这四部书籍外,还有几十部书籍,那便是王巨从大食那边弄来的西方学说性的书籍,派人翻译过来。
这些书还没有出版,皆是手抄本。
王巨也在派人研发铜活字与排版技术,一旦这两项技术成熟,书籍印刷成本会大幅度下降,那么这些书籍就可以正式印刷了。
那时王巨还会从西方那边弄来一些它们的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印刷,以便让大家借鉴大陆另一侧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历史变迁带来的启发。
现在将这些书籍献上来,是证明不是他空想的,另一侧也有一些学者,在这些“小道”上,提出了类似的学说,只不过仍达不上王巨的高度。
眼下还不能证明大地一定就是圆的,但在王巨这个学说支持下,海客们真的在遥远的南方找到另一片大陆,也如同王巨所说的那样,季节恰恰相反。
这便是最有力的证据。
赵顼翻着这些“小道”书,王巨也说了它是小道,但赵顼有些苦笑。
当真它是小道吗?
第611章毁灭的敲诈
在这道奏折的最后面,王巨又提醒了一件事。
进入夏天后,北方开始落雨,虽然秋收虽泡汤,但这是好事。
然而有两件事需要注意,这次干旱很严重,许多地方的地面都晒得龟裂了。包括黄河河堤,同样被晒了许多天。然后雨水猛地到来,反而会容易出现问题。
不要老百姓前面回到家,再来一个黄河决堤,百姓那才叫苦逼。
第二件事便是旱情并没有结束,相反的,它渐渐向淮河长江转移。莫要问东南就没有旱情,除了一些水下田圩田外,或者临近河边的水田,若是久不落雨,东南大片耕地同样会受到旱情影响。
必须要未雨绸缪,先从巴蜀荆湖南路那边筹集一些粮草,运向东南。
即便旱情不严重,也可以调到河北,赈济灾民。
这时候不能计划浪费了,人命关天!
“东南也会有旱情?”赵顼头痛地想。
东南便是指两浙路,哪里可是宋朝的大粮仓以及钱仓。
这便是第一道奏折,包括这些书籍装在一个厚厚的纸袋里,然后才到了赵顼要问的事。那是第二道奏章,放在第二个纸袋里。
王巨先行解释了海客迁徙百姓的原因。
早先是王巨的关注与提醒,一些海客用钻风船转向了南海的东南方向。果如王巨所说。
因为这里的百姓愚昧无知,所以不知道香料玉料珊瑚的珍贵,当然这意味着有极大的利润空间。
然而言语不通,而且多数百姓十分凶悍,甚至有许多部族喜吃人肉,落在他们手中,立即就被这些土著人生吞活咽了。距离又十分遥远,远了,路上就要布置一些供给点。这些供给点必须有避风港,还有一些能种植庄稼的地方。一是给船队救急,提供补给,二是建设一些灯塔,指明航道。
特别是现在航道的末端,哪里有一片很大的陆地,似乎是宋朝面积的三倍。而且气候很仿佛,只是因为在南半球,所以季节恰恰相反的。这个季节无所谓,主要是气候差不多,也就意味着百姓容易生存。
然后他们又在当地发现大量的珊瑚礁、玉石矿以及铜铁矿藏。
无论是开采种植交易,还是防御当地土著人的伤害,都需要大量的百姓。那只能从宋朝迁徙百姓过去。
正好王巨去了泉州,这些海客一一反馈,王巨表示了支持。
现在迁徙了一些百姓,户数虽多,但不是每一户都全部去了,有的一户去了一个人,有的一户去了两个人。具体多少人王巨就没有说了。
且不说那个大陆是宋朝的三倍大,有数个大岛屿相当于宋朝一路或几路的面积,相当于宋朝一州面积大小的岛屿也有几十个,不管迁徙了几万或十几万百姓,但这点百姓散落在这么若大片的地域里,几乎就象没有迁徙一般。
因此现在的百姓对于这些海客来说,是很珍贵的,倒也不用担心苛待。
王巨又说了海船,除了小型海船与渔船不算,泉州注册的一千料以上的中大型海船共有三百八十余艘,船主合计九百二十余人。
船主多于船只数量,是因为许多船是多家合伙打造出来的。
王巨支持了他们,又指导了他们,这才有许多船主协助王巨,做出这番义举。不过这些船主不仅有泉州的,还有广州与杭州那边的海客。
王巨所说的,基本是真的,只能说有的刻意没有说了,比如这么多船主当中,实际有许多空户,不存在的户主!不然怎么办?唾沫也要将他淹死了。
也确实有部分沾光的船户协助王巨做出这番义举,然而主要还是延州十商户与王巨的船队。这更不能说了。
否则这个财富会让人惦记,否则这个义举又会被说成收买民心,而且赵顼也是一个多疑的人。
然后王巨还刻意绘画了一张大海图。
这个海图有不少误差,毕竟正式经营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但准确率也能接近七成,大方向是画出来了。并且画了这些移民安置的地点。海图虽大,但这些移民区域太小了,几乎都看不到。
最后王巨才发表自己的想法。
移民未必是一件坏事,可许多士大夫不懂,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如果朝廷真同意了,为免去不必要的争议,请务必提出几个要求,第一必须按照王巨与海商的那个“苛刻”条件与海商们签订协议。
第二这次迁民乃是京东路与河北路的百姓,争议会更多,因此必须是六等以下户,才能同意他们迁徙。
宋朝开始只划分五个等级户,但五等以下户各人收入又大不相同,于是后来又细划分了一次,分成五等到九等五个等级,五等户还有一些财产,以及一些自留地。但从六等户开始,实际已经属于赤贫百姓,他们对国家很难贡献税务,甚至从七等户以下者,即便平时,国家也要补贴。这些百姓迁徙了,争议声会小一点。毕竟他们能贡献的税赋不多,这一迁徙,反过来给予他们一条生路。
而且时间也正好,随船到了彼岸,那边正是春天,赵顼看到这里,表示头痛,因为宋朝这边是秋天。
那么正好能赶上种植时季。
这些百姓走了,国家也少了一部分救灾压力。
第三海客们很需要百姓,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