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472部分

第472部分(2 / 2)

围在两边的行人立即嗡嗡地议论起来。

“某要你的供词。”

“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还不说,咩胜,将他拉下去杀了。”

就凭借刚才他们向王巨放箭,王巨将所有人杀了,朝廷也不会怪罪。而且这件事天踏了,一群官兵与胥吏为了一点财富,居然敢对朝廷的宰相下手,可想而知,不说巴蜀官场,至少整个邛州官场将会发生大地震。

“小的说,小的说。”

其实不用说,王巨也知道,但手中有了证据,就不会让有心人在未来做文章,而且王巨也要用此事做文章。不然今天的事根本也用不着发生。

一会儿几人供词全部落到王巨手中。

“少保,接下来怎么办?”

“咩胜,等。”

李老汉终于醒悟过来,眼神十分复杂。

王巨看了他一眼,也没有解释,难道对这个老人说什么大道理吗?

“官人,”琼娘在车中也看到了,她担心地从帘中拉起王巨的手。

“琼娘子,我这样做,自有用意。”但王巨这一刻心中觉得有点好笑,难道自己真是一个屠夫吗?所以死了这么多人,不仅身边的侍卫,就连琼娘也保持着平静的态度。

…………

“姚畚,刘冉,好名字。”

“王公,下官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好,”依政知县刘畚说道:“但下官不解,何苦与几个胥吏计较。”

其实很简单,只要王巨将公服穿上,谁敢为难王巨?

就算看一看民情,也可以提前拿出官印,但王巨这个做法分明是诱导几个胥吏犯罪。

或是说看看依政胥吏究竟是什么德性,但王巨作为朝廷三品大员,不对,马上就是东府副相,至于要这么做吗?

或者说,王巨是一个魁梧大汉,这些胥吏只是几个孩子,若是孩子做得不对,可以上来劝阻,但能不能直接与几个顽童PK?

王巨点了一下头,道:“我刚才一直在等,这几泼货将某的官印与银两克下,一共征收了十三家商贾的商税,都是度日如年生活困难的小商小贾,但还有两支庞大的商队过去,居然连问都不问。”

“王公,难道你想在这上面追究?”

“是不好追究,某哪里敢开罪天下所有权贵。”王巨又轻蔑地说。

“这个给你看一看。”

“何?”

“你看一看。”

刘畚看完,道:“王公,这是那些编写说唱的无聊文人写的,难道你想堵住天下悠悠苍生的嘴巴?”

“是啊,不过本官真的很好奇,虽然这个说唱本里将本官无限的丑化,但它里面写记载的事迹无限地接近了真相,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下官不知道?”

“越接近真相的谎言与攻击,才越会使人相信。但有一条某不大明白,这些消息从何而来的,不要说一个无聊文人,恐怕就是你,就是邛州的知州,都未必能知道得这么清楚。”

刘畚额头上终于涔出一些汗渍。

“我成名多是军功,以至大家都忘记了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真某长只长在军功,某仅从朝廷得到少许支持,便灭了交趾大理,使得占城国投降,打了那么多战役,兵力、用度,是从何而来的?广南两路!但广南两路百姓可怨否?”

普通人听不明白,可刘畚懂的,那就是不要将我当成武将一样欺骗!

“正好某身边侍卫有的带着朝廷官职,某便让他们在那茶馆里逼问说唱先生从哪里得到这个唱本的,他便说是你们县里钱押司给他的,紫川,你回那个茶馆,与紫山一道将那个说唱先生带来。刘知县,某问你,那个是钱押司?”

这些都是李老汉走过后发生的事,问完后王巨将那说唱先生抓了起来,交给王紫山看押,随后出发,所以李老汉并不知道。

不过王巨对邛州的官员不是很了解,钱押司也是一个小孩子,应当上面还有一个大人,这个大人是知县,还是主薄,王巨不大清楚。但刚才一番交手,王巨基本判断出来了。

因为只有这个刘知县十分强硬,而刘主薄却吓得面如土色。

试问一个小小的知县,怎敢与一个东府副相强硬?当真个个是少年时的王巨?就是那时,一个程勘也差一点让王巨欲仙欲死,况且王巨只能算是硬气,而非是象刘畚这么强硬。

“王公,你为何用银子诱惑几名小胥吏?”

第703章大事(下)

刘主薄总算听明白了。

王巨被迁为参知政事,许多人都知道了,恐怕就连一些普通的百姓也听说了这道任命。

但这道任命却让一些人不高兴。

其实在宋朝军功大,一般很难有什么好结果。不仅是中后期,包括前期,比如平荆楚的李处耘,贬官了。平巴蜀的王全斌,贬官了。就算他们犯了严重错误,那么潘美与李继隆呢?潘美那么大功劳,最高官职只是一个宣徽南院使,然后因为杨业的事,也贬官了。杨业之死,难道比曹彬岐沟关之败失误更大吗?就不要说战神李继隆了。狄青则更悲催。

或者说他们是武将,那么张亢呢?

蔡挺略有军功,不过是枢密副使,王韶也一样,后面还是章楶,什么使也没捞到。

这个刘主薄倒没有深想,他只想到王巨得罪了一些大人物。

不高兴怎么办?

于是有了这个说唱本子。

不要问有什么作用,且看狄青在京城的下场,正是因为一些莫明其妙的谣传,群臣才开始有了理由攻讦,最后离开西府,并且因为心中憋气,最终气得背疽发作去世。

再往前面去一段时间,到夏竦,在庆历新政之前,夏竦表现一直很不错的,有政绩,有才能,还帮助了范仲淹、庞籍与韩琦。缺点不过是过于享受,然而宋朝士大夫有几个人不贪图享受的?看看小宋吧,大苏吧。却因为一些人不开心,坊间又有了一些谣传,人还未到京城呢,就被罢去了宰相。

只要这些唱本子在天下传扬,随后而来的无疑是无数上书弹劾王巨的奏章,好了,目标实现!

其实王安石就是这样被丑化的,但这个刘主薄也没有多想。

再到依政县。

之所以肆无忌惮的让人说唱这段,那是王巨回京的正常路线。从大理到京城的正常路线无外乎是三条,一是王巨家中下人妇孺走的那条道路,从广南西路翻过灵渠,从湘水到大运河,直达京城。然后则是自乌蛮道,要么从陆路直插巴蜀,从剑阁回京城,要么从水路自三峡去京城。无论怎么选择,都不会从邛州经过。

然而王巨偏偏从邛州经过,听到了这个唱本,王巨岂能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了现在的故事。

到了这一步,姚知县没办法了,只好拧着脑袋与王巨作对到底了。

但……但是你只是一个小知县,上面神仙在开战,你站队可以,却不能直接与神仙开战哪,这不是连我也要被拖下水?

一个小知县,居然责问堂堂东府副相,而且这个东府新副相,天下人都知道不是一个好惹的主,一个心狠手辣的主,一想到以前王巨的故事,刘主薄两个小腿都打颤了。

其实他只想对了一部分。

王巨看着姚畚,差一点气乐了,道:“你责问我吗?”

“这是本官管辖内的事,本官必须问清楚。”

“行,某就给你一个交待,方才某在路上还与家中的傔客在说一件事,秋收即将到来,秋税也即将开始。可是巴蜀最大的怪政便是巴蜀乃是丝帛主要生产基地,因为朝廷让巴蜀百姓用布帛纳税,于是导致了巴蜀境内布帛一直不足,反过来让商贾不顾山高水险,从荆湖南路将布帛调到巴蜀贩卖。某家中的傔客便道,为何不让百姓用钱替代布帛纳税,岂不节约了大量的浪费?一便于民,二利于朝廷。”

“对了,他是某从大理募来的傔客,因此对国内的情况不大了解。于是某便解释了原委,想要解决,一是数路调运,但数路调运,颇为不易,况且巴蜀富足,荆湖路是输入之路,而非是输出之路,若是将陕西路与巴蜀调换一下,说不定还能实现。二是我朝一直缺乏交易的货币,只好巴蜀的铜币多调向中原,供中原流通,所以巴蜀多用铁钱与交子。”

“其实说到底,就是货币不足,因此某在陕西为官时就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单纯用交子不行的,必须有相关的硬通货币抵押,交子才能有信誉。那么何谓相关的硬通货币,最好是铜币,其次就是金银。”

“王公,下官不才,想问一句,我朝那来充足的金银?”姚畚讥讽道。

“不错,我朝每年都向西夏、辽国献上大量银子,即便是贸易利于我朝,也不能将这个银子全部交易回来,至于海路也是如此,因为海外诸国太贫困,实际海外贸易的结果,反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