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丝料更好办了。臣打一个粗俗的比喻,越是清倌人,捧场的狎客越多。为何,越是得不到越觉得好。即便对个人放开,也不能求着他们加入,朝廷必须摆起架子。毕竟是五厘以上的收益了,想一想置办房宅耕地能有多少收益?北方一亩上好的耕地价值达到五贯钱,但一年又能得到多少租子?算苛刻一点吧,一亩一石,一石麦子能值几何?收益比不过四厘。再说,有几个主户能苛到如此地步?况且若无势力,还要交朝廷的两税。”
“这也是一说。”
“因此想要加入,必须替朝廷去买丝料。”
“啊。”
“这就是朝廷摆的架子,非是朝廷求着他们加入,而是他们得求着朝廷主动加入,加入的条件,就是替朝廷去买丝料。”
其实成本问题早在彼岸就经过了精密的计算,虽不能保证各个商贾权贵买丝料能赚上一笔,但能保证他们不会亏本。
这是首要的前提,如果亏本了,无论银行司有多少收益,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加入了。
而且飞钱司的置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各商贾在此岸的飞钱司交纳钱帛后,让家中的管事持着飞钱司的凭据到彼处领取钱帛,就可以向百姓购买丝料了。
因为是私人购买,不会出现强行科配种种不好的局面。但因为是私人购买,他们同样会自发地控制成本。
即便是岭南,速度也会很快的,这边持着飞钱司的凭据,那边就可以迅速骑马过去,十几天就能到达岭南正式收购。
范纯仁愁了大半夜的丝料科配问题,同样也就立即解决了。
“陛下,还有,做为朝廷,这些权贵与朝廷捆绑起来,更利于他们对朝廷忠心,但做为他们的角度,他们何尝不想与朝廷捆绑在一起?”
当真个个都是曹家,高家?
这一说,赵顼立即喜笑颜开,不过他又担心地问:“若伐西夏,辽国会不会援助西夏?”
第754章养猪
“陛下,三年一次的科举,能考中进士者有多少?但为了这个功名,又有多少士子没有留恋宝贵的青春而是在默默埋头苦读,甚至连同他们家人都遭罪。”
“两者性质不同吧。”
“唐朝开国之初,十分困难,唐朝有没有因为突厥的威胁,而默视刘黑闼壮大?”
唐初时,突厥人比辽国更强大,最少两者差不多吧,刘黑闼更不逊于西夏。如果唐朝考虑这考虑那,最后还能不能出现强大的唐王朝?
其实王巨就是不解释,赵顼难道放弃平灭西夏?
只是在史上,他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灰心丧气,最后心情郁闷之下,又是好胜之人,中风发作,死了。
但现在他还会灰心丧气?
之所以说给赵顼听,是未来肯定有人嚼舌头,并且又用一些似是非是的道理嚼舌头,因此王巨将赵顼思路理清了,他就不会被迷惑。
王巨又说道:“实际从彼岸归来,我就问过张天觉宋朝这两年多来的情况,到了密州,又向百姓打听了一下,那时心中就有了一些想法。今年是无法雪耻了,但可以看章质夫能不能从南方抽身回来,如果能抽身回来,将他调到泾原路。”
永兴军是刘庠,鄜延路是刘昌祚,环庆路是赵禼,泾原路是卢秉,秦凤路是刘瑾,熙河路是苗授。但因为宋朝得到了西使城与兰州以及龛谷地区,将秦凤路包裹在后面,所以秦凤路位置变得略次了。但现在关健的就是泾原路的人选,卢秉似乎也不错吧,但在军事上肯定差了些。
“章质夫……”
“就是他,将他调到泾原路,让他用一年时间整顿军纪,训练军队,到后年,陛下,能否拿出陕西的地图。”
赵顼让太监将陕西六路大地图拿来,王巨铺在桌子上,指了一处,说:“于此建城。”
“永乐城……”
“不是永乐城,实际无论是李宪的策略或是种谔的策略都没有错。陛下,为何伐夏惨败吗?一是主将任命有失误,高遵裕之才担任一方偏将足矣,但不能胜任一方主将。二是太过仓促,当时五路大军出动时,临近了八月,而十月西北气温就会迅速下降,也就是适合我军作战的时间不足三个月。三个月想拿下西夏,可能吗?就是王全斌号称史上最快灭蜀,也花了六十六天。臣灭交趾,花了多少时间。臣灭大理,又花了多少时间?”
“占城与南汉呢。”
“潘美灭南汉,势若破竹,然而也花了五个多月时间。臣灭占城固然没有花多少时间,但臣对占城用兵前做了多少谋划打探了解。况且占城那么一点大的地方,能与西夏相比吗?试问一下,当时伐夏时,朝廷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
有,才怪呢。
所以李宪因为后勤跟不上,在兰州停了停。然后渡过黄河,到了天都山又不得不停下来。种谔同样是因为后勤跟不上,三军溃败的。
“至于永乐城,陛下,还是主将任命不当,赵括纸上谈兵很厉害,但上战场行不行?徐禧,赵括也!若无前例可依,还能说是失误。陛下,定川砦是怎么败的?”
永乐城之败就是定川砦之败的翻版。
葛怀敏同样是一个夸夸其谈之辈,以至朝廷上下都认为他会用兵。
这是主将任命不当。
其次定川砦缺少水源,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很少,大规模军队一旦驻扎,马上就会严重缺水了。
两者是何其相似?
而定川砦一战才过去多少年哪?
赵顼想到这里,一阵心痛。
非是徐禧失误,种谔在奏本上一再提到了这件事,然而自己却偏偏听信了徐禧的话,导致二十多万军民丧命于永乐城下。
“因此关健的是两条,水源,主将。如果在此建城,西夏必派大军来作战,但在这里建城,不用担心水源了,章质夫用兵能力更不用担心,况且还有那一样利器呢。那么在这里,就会成为西夏的绞肉机。一战便可以将西夏削弱之。随后臣就发动经济战。”
“经济战?”
“西夏最大的缺陷之处,就是他们穷困。所以臣为此谋划了很多年……”
“就是那个?”
“恩,成功率能达到八成以上。”
“那太好了。”
“然后次年臣再去陕西,将章质夫调到河东,一防辽国,二以便配合臣伐夏之举。同时臣在这一年内会整顿整个陕西的军纪,训练三军。再次年,臣于春天就要开始伐夏了。”
即便章楶大败西夏都不行,还得要有充足的时间。
“可能短则半年,长则八个月,必须将西夏拿下来,否则到了天寒地冻之时,臣同样束手无策。”
“第二年就要伐夏了?”赵顼惊诧地问。
高滔滔担心王巨在陕西掌控三军后,会对大宋不利。那么只有一年时光,如何能掌控,就算能掌控,如何能说服所有将士谋反大宋?
因此赵顼心中想,待会对母亲说一声,让她不用担心了。
王巨不知此节,继续说:“恩,灭掉西夏,不等于拿下西夏,必然会有许多反叛的力量,说不定辽国还会出兵相助。因此臣第二年就得伐夏,第三年剿灭反叛的力量,以及防止万一辽国的相助。”
如果换成第三年伐夏,他就来不及做这些了,难道那时要食言不成?
六年时间,对于赵顼来说,可能很长很长,实际是时间真的……很紧哪。
不过赵顼还是有些激动。
在他心中,第一就是要将西夏拿下来。
西夏不拿下来,根本就不指望着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