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暗黑大宋 > 第557部分

第557部分(2 / 2)

别看王巨生下几个孩子个个成活了,但比起这方面,王巨还真不如赵顼。

其他大臣同样嘿然。

其实这是一个好大的坑哦……

“不过还好,臣侥幸从彼岸带来了几种杂粮,虽然因为臣去了彼岸,导致几十万军民牺牲,以至臣常常被恶梦惊醒,不过有了这几种杂粮,也勉强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这是功,得表,得自夸。

否则以后就会让人埋汰了。

不过王巨表得十分含蓄。

“如果不是兼并,以我朝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再加上杂粮,以及新开拓的疆域,最少能容纳三千万户。其实这也是不朽的功勋了,天宝年间,唐朝最巅峰时,那么大的疆域,才容纳了多少户百姓。但有了兼并,情况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

“不要指望彼岸,”王巨又重重地说了一句:“彼岸百姓口数越多,以这些商贾越有利,但为了迁徙百姓,遇到了多方压力,尽管他们捐助了那么多钱帛。加上百姓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彼岸商贾对迁徙百姓的动力不足了。”

这也要说的。

随着彼岸百姓数量增加,朝廷的疑心越来越重。

不要疑心了,现在俺们不稀罕了。

实际不说,能迁徙多少还是多少,说了,能迁徙多少也是多少。

然而说了,性质则是截然不同。

“而且彼岸出现经济紧张的情况,不仅是捐助,为了这些捐助,商贾们便卖了许多坑矿作坊,缓解了他们经济压力。主要还是安置迁徙的百姓,我以前就说,不要迁徙太多了,可他们不听。现在一个个后悔了。诸位,你们意会我所说的意思吧,那就是以后那怕我朝人口膨胀到五千万户,彼岸商贾也没有动力,大量迁徙百姓以缓解我朝人口的压力,也没有实力安置太多的移民,前几年迁徙的数量,几乎达到了他们承受的极致!”

“彼岸没有动力迁徙,内部政策惠民,利于百姓繁衍,人口膨胀起来会更快,如果没有兼并,我朝能容纳三千万户,还有大量时间缓冲。关健还有兼并。陛下,臣这些政策虽在惠民,却更惠及了各个豪强权贵。他们手中财富越多,兼并越厉害。如果兼并到一定地步,尽管有杂粮,国家也会出现危机了。”

“还有一个证明,诡名挟佃(宋朝官户是免两税的,但非官户豪强为了避税,于是将田土转到佃农名下,真佃农变成假主户,既减少了客户数,虚涨了主户数,导致‘诡名寄产,诡名挟佃,逃亡死绝,官司催科,责辨户长,破家竭产,不足以偿,遂致差役之时,多方避免,有力者举产业以隐寄,无力者絮妻子而遁逃,有经一二年尚不能定者。’进一步将客户逼入绝境。因此宋神宗时陆续查处此事,熙宁七年仅常州无锡一县,逃绝诡名挟佃者就达到了五千户,元丰二年,淮南两路诡名挟佃者达到了四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五户!王巨说出这个诡名挟佃,也就是户部统计上来的客户,远比实际的客户少得多)。故此,我这次让户部责令各州县查核户数时,标注了各个等户的数量。”

“客户不算了,就说这个主户,一千二百九十余万户,三等以上户只有三百余万,四等户是四百几十万,五等户达到了五百多万户!五等户还能算得上主户吗?然而各州县官府为了征税,那怕百姓手中略有一点资产,一亩耕地,也划成了主户行列。抛开诡名挟佃的虚主户不算外,实际这个主户当中,贫困百姓仍占据着大部分的比例!”

“再者,臣几年前派户部核实,主户是一千二百二十六余万户,但现在执行了那么多惠民政策后,主户只涨了五十几万户。再看客户的比例,尽管那么多惠民政策落实下去,还迁徙了那么多赤贫的百姓,客户却增加了一百万户。这说明兼并的规模在扩大蔓延着。”

不要下去调查了,宋朝那么大,也不易调查。

然而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却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王巨准备将承包山陵滩涂湖泽制度,放在这次户数统计之后推广,因为有了这个数据,推广就有了土壤。

兼并太厉害了,朝廷需要出台一些政策调控。

不过现在说出来,也不晚。

王巨说道:“陛下,诸公,我推出一些惠民政策,许多人反对,确实有部分政策,主要就是惠及贫困百姓的,他们那有什么舆论权?所以这些政策前面推出,后面看上去天下骚动。但事实呢,我朝最大的弊病——兼并,我碰都不敢碰!”

第800章点将

“唐朝人口最巅峰时乃是天宝之时,到了晚唐,人口数量并不多,然而因为兼并严重,一场旱灾到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唐朝真正灭亡。如果兼并继续蔓延扩大下去,人口膨胀又是如此厉害,其实不用多,三十年后,就能看到我朝种种危机了。也就是诸公如果寿命长,就能看到了。”

大伙都喘着粗气。

其实这个户数统计递到户部,也将户部官员吓了一大跳。

王巨不提醒,顶多说一句人烟稠密罢了,但王巨再三提醒,如何不意识到其中的危机。

实际有一些有先见的大臣,如包拯,早在宋仁宗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说人烟稠密无法想像,未来会给宋朝带来种种危机。

但那时候才多少户?

现在包括南方三路,近两千万户,自古以来,可有过两千万户的记录?

虽然它也说明宋朝内治确实做得很优秀,不优秀,人口增涨的速度就没有这么快,但继续增涨下去呢?

李清臣问:“太保,即便没有兼并,这样下去,我朝也会出现种种问题。”

“没有兼并,就容易解决了,其实只要兼并不蔓延,就有办法缓解之,比如我将山陵滩涂湖泽交由个人或者数人承包经营,专人经营,不仅造福了其他百姓,也会得到更多的物产,同时它也是在变相地阻止兼并蔓延。”

“新机器技术在发展,已经有一些田地多的主户购买之,用之灌溉排涝,只是现在它价格仍然很贵,一旦技术进一步提高,价格下跌下来,同样可以普及,就可以提高单亩的产量。”

“高产杂粮的补充,并且它们还多是耐旱作物,可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

“朝廷拨款,用于农田水利与兴修道路,不仅会繁荣经济,也会增加耕地面积。”

“彼岸在不断地改进船舶技术,随着海船变大,运输成本会下降,因为彼岸地广人稀,往往一石稻米只有一百余文钱,还有,交趾路的开发,那么就可以利用海船,南米北调。”

“不要因为彼岸是一群商贾就岐视之,况且他们爱国之心不亚于我等,也不要因为彼岸迁徙百姓而排斥之,且不说彼岸在逐步将各市变成州,交给我朝管理,就是不能管理,隔着万里大海,他们又能威胁到我朝吗?相反的,同种同根,只会互相帮助,互相强大。那么彼岸的迁徙,也可以宽松一部分人口猛烈增涨的压力。”

“还有,可以出台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百姓晚婚晚育,奖励一些改良作物种子、提高产量的百姓……”

“晚婚晚育?”赵顼奇怪地问了一句。

“结婚生育尽量晚一点。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宋就可以确实两百年无忧了,诸公或者问两百年后怎么办?那太遥远了,但如果真的想两百年之后,那只有一条,提高技术,不仅是新机器,还有肥料,种子的改进等等。否则不用多,我说三十年也许夸张了,五十年后我朝必因此而危矣。”

王巨说得还有些夸张。

首先这个人口增涨的比例不对头,不是搜刮出多少隐户,或者南方收回了几个州,那几个州实际也没有多少百姓。

这个激增主要还是王安石发起的农田水利法,包括江东圩的开发,还有王巨以前敲边鼓的辅助性措施,现在开始收红利了,带来了第一波人口激增。

如果未来朝廷不变动王巨这些政策,那么十几年后,宋朝又会迎来第二波人口激增。

但过了十几年,激增的速度必然慢慢地降下去。

其次王巨说得确实有些夸张。

只要宋朝不出?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