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瞒晓棠,正是如此。只是法子虽好,如何具体实施,才是难处所在。”秦震就道,“晓棠可有好计教我?”
“不敢。”纪晓棠就道,“姑且抛砖引玉,还望王爷不要见笑。”
“晓棠但说无妨。”
“王爷自然是知道盐引的……”
“盐引?”秦震挑眉,他自然知道盐引,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本朝开国之初,也行过盐引之法,只是后来私弊太重,自大行皇帝元年就取消了。”
“然而此时若再启盐引之法,却可解燃眉之急。”纪晓棠就道,“只是这盐引之法,要按照如今的情形多加改良才可。”
“晓棠请细说我听。”秦震正襟危坐,向纪晓棠做了个请的姿势。
“如今实行盐引之法,为的是从各地豪族手里取得粮食。所以,这第一条,自然是只能以粮换盐引。”因为大灾之年,朝廷平抑粮价。手里有粮的豪强不愿意平价卖粮,或是囤积不出,或是暗地里买卖。
暗地里抬高粮价买卖如今是触犯朝廷律法的,所以买卖双方都要承担风险。
如果可以用粮食换盐引,必定会有很多豪族愿意拿出囤积的粮食。比起粮食,盐引一本万利,且合理合法。
“只是要让此法顺利推行,朝廷就需让利。而且,还要给予一定的优先、优惠。比如说以粮换的盐引可以优先兑换,各地管卡优先放行等。这样才能让大家主动将粮食拿出来,解决灾荒。”
如此,百姓和手中有粮的豪族都能获利,而朝廷也能解决缺粮的问题,稳定局面。
“只怕这个提议,会让朝廷震动。”祁佑年就道。
大行皇帝废止的盐引,如今要实行起来可并不容易。这需要当权的人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
龙椅上那一位纪晓棠不知道,但是很显然,眼前的靖安亲王就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
靖安亲王站起身,在屋中上下踱了几步,立刻就拍了板。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本王立即上书皇兄,必要做成此事。就是百官弹劾,哪怕他们秋后算账,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大秦江山稳固,本王也情愿担了这个干系。”
“王爷,晓棠抛砖引玉,姑妄谈之。就算有一二可取之处,王爷要上书,当需博学之士细细推敲,方可做得。”纪二老爷忙就起身道。
“正是如此。”纪晓棠也道。
“这个你们无需担心,我自然醒得。这计划就是要制定的越是详尽周密,才能封的住朝堂上那些尸位素餐的老古董的嘴,让他们无处下嘴。”秦震笑道。他这个时候又自称我了,而且还当着大家的面,就说朝廷百官中许多是老古董、尸位素餐。
“晓棠这一计甚妙,好,好。”秦震又看着纪晓棠,丝毫不掩饰眼中的赞赏和欢喜之意,还连声说好。
“这一计,以值百万黄金。”祁佑年就道。
秦震看了一眼祁佑年,就点头。
“金银财宝,不过是死物。天下兴亡,在人。”纪晓棠微微一笑。
她给秦震出主意,是想救更多的人,同时也是为纪家积累资本。
秦震没提纪家的身世,只是因为还没到时候罢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权衡
秦震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下就召集人手,详细研究起盐引法令来,并很快将研究好的结果写了折子,派快马连夜送进京城。
“此时启用盐引之法,是条不错的权宜之计,可以解得燃眉之急。不过,靖安王爷就要担上些风险。”纪二老爷缓缓地说道。
从客院出来,纪二老爷、纪三老爷和纪晓棠就往藏书阁里坐了说话。
“要做成事,总得有担风险的人不是吗?”比起纪二老爷的忧虑,纪晓棠看上去似乎就轻松了许多。“而且,依爹爹和小叔看,王爷可是那种怕担风险的人?”
“唔……”纪二老爷沉思不语。
纪三老爷就痛快了许多,他觉得抛开王爷的身份,秦震做事还是很对他的脾气的。
“我看王爷是个有胆量有作为的人,他绝不会怕担风险。有王爷在,这天下的百姓应该就有救了。”
“三弟,慎言。”纪二老爷立刻就说道。
纪三老爷脸色微变,忙就起身,很郑重地点头应是。
“晓棠,你怎么看?”等纪三老爷重新坐下,就问纪晓棠。
纪晓棠的看法,跟纪三老爷的大体相同。秦震确实不怕担风险,但是他可不会去担无谓的风险。如果盐引这件事做成了,立刻就能大大缓解大秦境内缺粮的问题。
靖安王爷的声望,也会如日中天。
“爹爹,我知道你的担心。可是放眼天下,根本就没有我们能够躲避的地方,也没人会容许我们躲避。”不能躲,那就只能迎难而上。
“我知道。”纪二老爷叹气点头。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他没有阻止纪晓棠。
盐引的事情,纪晓棠给出了提议,其余的事情再不需要他们来操心。他们来藏书阁,是要商量另外一件要紧的事。
“因为说到盐引,将出海的事情就岔了开去。王爷很快就会再次提起,到时候咱们该如何应对。要先商量仔细。”纪二老爷就道。
“小叔再次出海。只怕事所难免。”纪晓棠就道。
纪二老爷点头。
纪三老爷也点头,他很愿意再次出海,根本就不惧怕什么艰难和危险。
“不过。小叔也不能白白出力。”纪晓棠却又道,“爹爹,小叔,我已经为纪家想好了一条出路。成功与否。就在这几天了。”
纪晓棠将声音压的低低的,如此这般跟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说了一番话。
纪二老爷和纪三老爷都沉默了半晌。
“这……能行得通?”沉默过后。还是纪三老爷先开了口。
“这件事能成与否,关键还在王爷的态度。”纪二老爷接着说道。
“爹爹说的不错。”纪晓棠点头,“咱们手中已经有了足够的尺码。而且,今天盐引提议。我观王爷的行事,正与我猜测的一般。这一局,我赌他会答应。也有这个本事可以答应。”
纪二老爷思忖了半晌,最后郑重点头。
“这件事。就依晓棠的意思。若是能够办成,各方皆大欢喜,而我纪家从此之后,也可自在天下,再无后顾之忧。”
三个人将事情商量妥当,各自分开行事不提。
……
秦震数次上书,力排众议,三月中旬,朝廷颁布以粮换盐引的盐引法令。法令一经颁布,果然就有各地豪族响应。
因为秦震亲驻,任安府一地豪族的响应就更加积极。
这天,秦震从外面回来,显见得心情非常不错,还吩咐了下去,让人准备了小宴席,准备傍晚邀请纪家人和祁佑年小酌一番。
纪晓棠在后面就知道了消息,知道秦震此刻正在如意园中,她就略收拾了一番,带着锦儿、绣儿、翠儿和碧儿四个往如意园中来。
一路畅通无阻,纪晓棠在假山旁的凉亭中遇到了秦震。
“晓棠好兴致。”秦震笑着对纪晓棠道,“盐引之法,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多亏了晓棠献策,我还没有好好谢过晓棠。一会我让人准备了个小宴席,晓棠定要赏脸下顾才是。”
秦震是真的心情很好。
“王爷有请,敢不从命。”纪晓棠就笑着道,“只是盐引之事,万万不敢居功。不是王爷以大智慧、大力量、大慈悲,就是有再好的济世救民良策,也无法得以实施。”
纪晓棠的话并没有任何出格之初,完全可以当做是对秦震的歌功颂德来听。然而秦震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看着纪晓棠,目光中饱含深意。
今晚秦震设宴,必定会重提让纪三老爷出海之事。而有些事,必须要在秦震开口之前摆明。
“王爷虽是第二次来,这如意园中只怕还没有看遍。”所以,虽是被秦震这样看着,纪晓棠还是干脆地转开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