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炮火1906 > 第313部分

第313部分(1 / 2)

>    从中俄战争中得到洗礼的,熟知现代战争的中国陆军精英,给落后陈旧的日本陆军好好的上了一课。

日本陆军其实并不强大,即便是在后世二战的时候,给苏军诺门坎之后的一系列连战役都不能算的战斗,摧枯拉朽一般的大人打小孩,这是因为日本并没有从一战跟二战的欧洲战场得到锻炼。

李安生之所以处心积虑的在青岛布置了这么一个口袋让日本来钻,其实也是出于锻炼军队的考虑。

欧洲在打生打死的同时,也从磨难之中,得到了战争的精髓,尤其是现代战争的大规模杀伤背后的精华。

在一战之前,所有的陆上交战,只不过还是近代落后军事的探索,在一战中才得到了升华。

日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塞班岛战役开始,就认识到了一定有什么问题存在。

与文莱共和国结下梁子之后,日本并不急着报复,而是进行了钻研,为什么最多时候两千多人的文莱共和队能够将塞班岛防守下来,并且给日军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杀伤。

而这一点又在青岛攻坚战中得到了印证,齐齐的排着队伍,密集冲锋是行不通的,不管是在复杂的战斗地形之下,还是在坚固的要塞面前。

这个是个个人武勇无法改变局面的时代,更是个战争场面无比壮观的时代。

日本已经超出了极限,无法再动用更为庞大的军队与资源,来投入到这场未知的战争。

欧战陷入僵局之后,忽然世界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需求急速高企。

不但是军需产品,就连日本之前陷入低迷的棉纺织行业也遇到了生机。

过去日本的棉纺织行业需要吃英国的剩饭,两家联手基本垄断了中国市场,而随着英国陷入战争,不但竞争减少,而且中国市场的份额一下子就空出来许多,这让许多日本资本家看到了商机。

凭借着与英国的同盟关系,日本从协约国得到了大量的订单。

英国战前的经济是以进口食品和原料、出口制成品为基础的,欧战前夕,英国建造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新船只,出口它所生产的九分之七的棉布、三分之一的煤和四分之一的钢铁。此外,英国还从海外投资、金融业务和商船运输中得到大量的无形收入。

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这一经济平衡。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品市场的减少。

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

日本的资本家们不允许日本经济刚刚出现的曙光,因为一场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战争而生生折损。

所以,日本上下一致,不能再继续下去。

炮火1906第四百四十三章不能再继续了(正文)

第四百四十四章 这是交易

不仅仅是日本,李安生也不希望青岛的战事扩大化,前期的战事不亚于一场小型战争。'()疯子手打'(多章节】

日本动员了九万多人的兵力,而中国则动员了两个甲种师一个重炮教导师五万多人的兵力,加上德国一万多军队,虽然不能跟欧洲战场相比,但规模也已经相当不小。

到目前为止,日本花费军费支出两千一百万日元,德国青岛总督府花费支出六百余万马克,中国秘密经费五百五十四万元。

日本更是调集了大量的舰队与货船,动用了海上航运力量,使得日本的航运巨头怨声载道。

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如此。

日本也好,中国也好,海运业首先随着欧战的爆发而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

工业增长总量中,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

或许,许多人都要感激李安生在几年之前疯狂的鼓励扶持了许多造船与钢铁企业之后,又持续的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入。

国的钢铁年产量从清末的不足百万吨,几年之后,到了今天的接近五百万吨。

清末的时候,中国的航运业在轮船招商局的大旗之下,聚拢了一批民族航运业先驱,在李安生的大手笔之下,在中华航运集团的引领之下,中国的航运业异军突起,不仅成功的横扫内河与近海航运,还成为了世界远洋航运界强大的新生力量。

即便如此,李安生还在不断的鼓励对钢铁与航运业的投入,鼓励造船业,出台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政策。

随着欧战的进入白热化,对于钢铁等军事物资,对于航运的需求,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尤其是在德国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后,连美国佬都要满世界的订造轮船。

欧战带来的繁荣将会持续到1920年,到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建设,完成了资本积累。

正如同后世历史中小日本鬼子正是凭借着一战的红利,壮大了起来,从而在1920年之后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

到时候,中国自身的需求将会逐年增长,整个经济发展的刺激点完全可以由内需完成,根本就不用担心钢铁等产业的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刚刚超过千万人,在这个时代,或许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后世,根本就微不足道。

一战才刚刚开始,一个美妙的旅程也刚刚起步,日本鬼子略微教训一下,便足够了。

李安生是想要给日本一个教训,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至少,将来日本想要再图谋大陆时,会先考虑到这场惨败。

日本想要翻盘基本不现实,中国在一战中注定要腾飞起来,日本即便有协约国的订单,也无济于事。

到了一战的中后期,协约国将会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到时只怕会哭着喊着哀求中国。

日本有恃无恐,居然让日置益闹上门来,谴责中国暗中帮助德军防守青岛要塞的行为。

外交部次长陈友仁自然是矢口否认,这次英国佬也牺牲了两百余人,要是承认参战的是中国的正规军,只怕又要闹出纠纷。

“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征募当地民众,这是他们的自由,我国政府难以管辖。如果贵国觉得我国的老百姓打仗很有一套,不如也去征募一些?只要你们肯出高价,相信他们会愿意应募的。不过要先给安家费,贵国的信誉向来不好。额,我这只不过是个善意的提醒,作为朋友,我只是给个建议。”

陈友仁向来是说话不饶人,却把日置益气的不轻,好在对方在长期的打交道之下,已经锻炼的心理素质相当强大。

“我想要提醒贵国,向协约国的敌人出售军事物资,这必定会损害贵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关系,希望贵国不要因小失大。”

“希望贵国不要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不然的话,帮助德国等于是在与协约国作对,这是在向协约国挑衅。”

日置益没有忘记威胁几句,在他看来,每次与陈友仁打交道都是不欢而散,从言语上打击一下对方,也是很有必要。

不然的话,下次交手,气势就要落后一节。

不管日本怎么抗议,如何将责任推到中国身上,都无法改变日本无法攻克青岛要塞的局面。

十一月十八日,日军与英军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不仅舰炮齐发,陆军全线压上,连压箱底的飞机都搬了出来。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