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望在,一切努力中。
和昨日约好的朋友去了一个叫做“荷塘月色”的素食餐馆,信佛者经常光临此地。素食做出了荤菜的色香味,只是吃下肚不多久便饿了。看来,我等俗人还是随俗的好。
焦急等待复试分数线3月10日
春温微醺的日子,赫然有了一场大雪。雪花不再似往日以六瓣的平面飞旋起舞,而是三五成簇地重重落下,似乎在匆忙赶赴一场人间的盛宴。飞扬的雪花显然不需要知道这些人世的纷争,相拥而下的速度在心理作用的背景中快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依然需要以心理暗示来“改变”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就像在这几天等候考研结果的日子里。
被千呼万唤和经历了无数猜测的复试分数线,听说终于要在今天下午公布。“都快急疯了”的考生们始终不明白如此紧张的情势下怎么还有双休日………招生者显然不着急,对于一年一度的考研也早已习以为常,希望他们理解那些将命运放在几个数字上的孩子们……
不曾想到会在英语成绩上因为一两分的差距而如此提心吊胆,焦急的考生们等待难耐,尤其是如我一样打着擦边球的人们。BBS上传言四起,各种来自正式或非正式渠道的消息不时出现,公共课的分数线从四十多分到六十分不等。要知道在这个区间即使是一两分的距离所造成的分界也往往是致命的。
焦虑。自习已没有心情,我动用各种渠道了解可能得到的信息,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个周末异常漫长,期待太沉重。
与吴老师联系,他竟然还记得我的名字,我以前采访过他的。吴老师的和蔼亲近,确如中文系朋友们所说的一样。在接触了一些老师的冷淡之后,这样一种宽松随意的谈话氛围,令一个焦急等候的学生有了更多心灵上的抚慰。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的味道愈发浓了起来,窗外阳光的明媚是一种召唤,也灿烂了心情。
正如雪花不能掌握下降的方向,孩子们的等候在下午四点依然没有结果。
复试分数线公布3月11日
世事难料。
在焦急等待了许多天的考生们的骂声和召唤中,姗姗来迟的复试分数线终于在研究生院下班之前的五点钟公布(原定四点钟)。文学类分数线和传说中一样有两个:公共课55分的,总分320;公共课50分的,总分340。我的成绩符合后者,但能否参加复试依然未知:复试名单以本方向(现代分为现代、当代、民间、媒体、写作五个方向)考生成绩降次排列,我在现代方向排名第几并不知晓。
第46节:调剂细则
傍晚得到消息说,现代方向竟然只招生四个!这对于我参加现代方向复试的可能性又降低了几分………前十名当中报现代的一定是占大部分的,这从报名人数中也可看出:报现代110多人,报当代40多人。
调剂细则3月12日
走出考场,其实考研还远未结束。
从成绩公布到准备复试,甚至寻求调剂,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多数考生基本上认为考研答卷一结束,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于是,默默等待成绩公布、默默等待分数线,过线的等复试名单,未过线的独自黯然神伤。其实,在任何时候,不放弃努力地寻找机会都是必要的,尤其是那些走在复试边缘的考生。
在考研成绩公布之前,就应当开始了解所报考专业的导师情况了,即使你和他们素不相识。因为在成绩和分数线出来的时候,他们是最先知道消息的。一般来讲,导师对学生都是非常亲切和关心的,即使他并不认识你,也不会拒绝在电话中和你交流的。至少,你的积极争取会给老师留下一定印象。如果能够通过导师所带的学生,帮你介绍或间接询问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有本专业的调剂信息或有破格录取的可能时,他可能会首先想到你。
了解调剂信息,从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就要开始了。认真研究一下各相关专业的分数分布情况。那些达到分数线人数较少的专业,接收调剂考生的可能性最大。虽然也可以准备跨院系的调剂,但要注意专业的相关性,一个计算机系的专业是不可能接受中文系考生的,艺术系的文艺学相关方向却是可能的。
除了和导师直接联系之外,到系里教务处打听消息也很重要:外系的调剂信息他们第一个知道的。比如我在申请调剂的时候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艺术系,那边的招生名额有空缺。教务老师帮我询问了艺术系所要求的分数线、招生导师等情况,这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参加复试的机会。
如果能够申请本院系的调剂是最好的,不仅专业相关,而且各种手续也好办一些。在决定调剂的时候,一定要和所要调剂专业的导师紧密联系,因为随后的一些手续都需要导师亲自出面的,比如转专业的申请、导师签字、系里盖章等。
在本校调剂之外,还有往其他院校调剂的可能。比如某些地方院校,在招生未满的时候,会愿意接收报考一流院校的考研落榜者,这样考生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如果考生还要继续读博士,或只是想要获得一个学位而已,中小院校未尝不是另外一种选择。如果考生所痴迷的只是湖光塔影与荷塘月色下的厚重魅力,则另当别论了。
调剂申请3月13日
在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并仔细分析之后,我决定在复试之前申请调剂。到中文系研究生教务老师那里了解到北大艺术系有调剂名额。我还是愿意在中文系专业内调剂,毕竟和自己复习所学有一定的相关性。汉语专业正好有老师需要调剂一名学生,我积极联系………对于走在成绩边缘的考生,积极、及时地获取信息是很重要的,我不相信机会会主动来临。写申请,等待复试,随后的一切风平浪静。
关于专科考研,我的压力一直很大。很多学校和院系都对专科有一种天然的偏见,因而即使考生成绩还不错,也很难被录取。而在北大一类的著名高校之中,因考研录取的程序更加透明和公开,考研身份的高低并不成为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成绩是第一位的。同时,和导师做好沟通,让导师了解我的个人综合情况,也是考研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
经过全面考量,我最终决定申请调剂到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中文信息处理方向。我的计算机知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中文信息处理是一门结合了计算机与中文的边缘学科。在过于激烈的现当代专业的竞争中,我选择了一条迂回地通向目标之路。日常的随笔文章让导师提前认识了我的学识,随后的接触便亲近和自然了许多。这或许也是“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的佐证吧。
一切都经历之后才发现,必然行程中的偶然因素常能改变人的一生。
自从担任北大中文论坛(http://chinese。pku。edu/bbs)“中文信息处理”版主后,每天到论坛自己的版面上回帖删帖开始成为习惯。新开设的“版主专区”普通用户是看不到的,只有版主们在里面热热闹闹。在外故作严肃的面孔在这里一个个鲜活生动起来,好像一个家。
欲望的钟摆
………我看周渔3月15日
我在梦中看见你
犹如一团流动的水晶
你不经意的舞蹈
逐渐的淹没了我
淹没了夜晚
淹没了你自己
………陈清《理想》
日子过得有些浑浑噩噩,而如果人生能够存盘,我是否会愿意重回考研生活?人生常常是没有选择,只好在想象中为自己构造出种种可能。电影更是给观众提供了将自己映射到主人公身上的可能,蜷缩于黑暗的影院,与另一个自己对话。
媒体在“激情”字眼上纠缠了很久之后,我终于在新东安看到了那辆“周渔的火车”。两个直观印象:片子并非王家卫风格般黯淡摇摆;我喜欢这个让人有所思的故事。
一个名叫周渔的女人在欲望与虚无、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不定,呼啸而过的火车成为载体。没有终点和方向,“在路上”的生活状态暗示我们这个无根的时代。如果欲望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范畴的话,那么短暂情欲的满足与逃避空虚的奔波,则构成了情欲满足与精神追求钟摆生活的两极。如何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平衡,并不简单。
张强的人间烟火比之一个瘦弱书生,似乎可以给周渔更多现实的力量。但一个不满足的女人终究不能在一种生活状态下经历太久,因而,即使她明明知道陈清走后的城市不再有人等候,她依然会在某个虚空的日子追赶火车,走过长长的台阶,在缆车的悠荡中,去一个空荡荡有些凌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