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不管官阶高低,不管顺利失意,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于学忠的另一张标签---东北军。
他曾经是张作霖、张学良两代东北王都十分亲信的将领,东北军核心成员之一。
看他当时的职务就知道,东北军第一军军长。
随着少帅加入老蒋的队伍后,他一直主张对外抗日,对内亲共。
津浦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将军都领着东北军子弟兵冲锋陷阵,血染战袍。
对了,忘了说一句。
西安事变,张学良发动兵谏,用的就是于学忠的部队,捆了老蒋,逼他抗日。
西安事变,周恩来和张学良联手导演,交情颇深。
张学良一声令下,本来前来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后退两百里,把延安城作为礼物送给了周恩来,从此走过二万五千里的红军总算有了一处立身场所。
张学良对**,那是有情有义。
**对张学良,那是惺惺相惜,知恩必报。
张学良很快被老蒋软禁,从南京,到重庆,再带到台湾。终老美利坚,活了一百多岁。
那昔日那支生龙活虎的东北军去了哪里呢?
有人知道吗?呵呵,知道答案的童鞋举个手。
对了,于学忠后来所带的,正是原来东北军的精华主力。
无论他当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还是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他的拳头产品,永远不变的是那支东北军。
八路军在山东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正是因为有了于将军的特别关照。39年他指挥所辖51军、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一直在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往来友好,这51军,正是当年的东北军第一军,57军也是东北军的老部队。
当然,江湖前文说过的很多山东地区的摩擦,补充一句,其实绝大部分是国民党地方部队、杂牌部队所为。真正的国民党正规军很少参与这种小儿科游戏,为啥,日本鬼子在那盯着,追着,人家**主力都在忙着和日本人开战呢。
有实力的上前线,没本事的在后方折腾,老蒋这一招,可以吧。
话说回来,于学忠对老蒋在山东地区消极抗日积极**的要求,本来就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对自己的少主人那是情意有加,自己怎么可以把枪口对准主人的好朋友呢?
一看老蒋的这封电文,马上明白咋回事了。
撤!
一声令下,51军、57军两支老部队,那还看不懂领导的意思啊,马上收拾行李,辎重武器一打包,走!
纵队社会部在51军的内线第一个得到了这个消息,火速报告了乔向文。
事关重大,纵队即刻向分局作了汇报。
罗荣桓政委一拍桌子,戴着眼镜、平时一向温和的他迅速下达电令:
山东各级党组织及八路军部队,务必把于学忠离开营地,作为最大之良机,全速进驻,同时全体官兵作最高准备,围歼周欣文之所部。
一段话,两层意思,看懂了吗?
于学忠几万大军一撤退,李仙洲的部队还没到,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好的位置,哪个不想抢了?
除了八路军,还有谁最想抢。
那还用问,周欣文这个大汉奸呗。
一举两得,在抢夺于学忠遗留地盘的同时,巧施妙计,把这个大汉奸灭掉,立时成了山东分局同时考虑的两件大事。
根据罗荣桓亲自指定的方略,六个字,每个字,都仿佛石破天惊,彻底改变山东敌顽我格局。
送于,拒李,灭周。
懂了吧,这就是把控全局的**山东老板,这就是共和国元帅中唯一的政工元帅!()
第七十一章初战告捷
第七十一章初战告捷
阵阵电波。
层层传达。
罗荣桓书记的六字方针,最快速度,成为山东十几万八路军的战斗动员令。
六个字,三个层次,两个含义。
送于,很简单,于学忠将军是我们山东八路的老朋友,几年合作,总体愉快,他要调防,我们欢送,所有部队均需礼貌相待,不得有任何冲撞和冲突。
拒李,那就是拒绝李仙洲进入山东。
简单说一下,李仙洲,这也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猛将,黄埔一期,正宗的老蒋弟子。
抗战中和小日本干过好几架,业绩还不错。以92军中将军长的衔头,带领所部一直驻防皖北阜阳,对了,看过电视剧《彭雪枫》的人都知道,这位新四军的儒将,在安徽期间一直和国民党军队有争斗,那对手,就是李仙洲的部队。彭雪枫当时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后来如果不是壮烈牺牲,55年最起码扛着大将上将的肩章。他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战功卓著,被**誉为“**人的好榜样”。
朝中有人好做官,在老蒋的体制内,三种人重用不疑。
第一是黄埔毕业,那些封疆大员,扛着几颗星的,见了老蒋,一直是叫校长,叫得自然,听着亲切。
第二种人,浙江人,浙江人老乡观念重,老蒋的部队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下从文胆陈布雷,到侍卫长俞济时,再到鹰犬戴笠,无不出自浙江。。
第三种人,那就是四大家族里的人,沾亲带故,这个更不用说了。
42年,李仙洲升任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老蒋给他的任务,就是进驻山东,打日本的同时,盯着那里的**。
根据分局的六字方针,八路军山东部队立刻兵分两路。
南路,115主力部队,火速出动,全力阻击李仙洲部队进入山东。
中部,山东纵队集中火力,在争夺于学忠原来管辖的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的同时,坚决地阻击周欣文部队的进攻,力争全歼这股不要脸的汉奸部队。
不但要地盘,我还要顺手牵羊,干掉周欣文。
山东分局这一招,很奇,很美,也很险。
效果到底好不好,就看开战第一仗。
115师集中数万兵力,一字长蛇,迅速集结,在鲁西那里扎下口袋阵,就等李仙洲钻进来。
说实话,这一路,分局不担心。
前文说过,八路军到41年的总兵力已经达到50余万。
啥意思,原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的第十八集团军,老蒋给的编制只有三个师,每月军饷30万。
懂了吧,**的武装力量是怎么样在对日战争、对内抗争中,滚雪球一样壮大的。
所以,翻翻资料,江湖给你说的这个数字,不奇怪吧,呵呵,国民党一个满员主力师,满打满算,6000人,我们八路军的一个师呢,十万以上。
百团大战,记得吧,八路军官方数据,出动军队四十余万,这还没算上115师和山东纵队,因为种种原因,这十几万人未能参加百团大战。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你给我定编,定人,何足惧哉,八路军依靠老百姓,自己招兵买马,自己给自己发军饷。
经过多年的战火锤打,115师已经练得了一身钢筋铁骨,打日本,他们勇往直前,打伪军,小菜一碟,如今打**,自然也不在话下。
南线,罗荣桓不担心,那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部队,他本人也是在这支部队中不断成长,从政治部主任,到副政委,再到全面主持工作的政委,营连长以上的干部,他哪个不认识,哪个部队善于打强攻,哪个部队能打防御战,他掰掰指头,随时能给你报出来。
六字秘诀的关键,在于北面。
作为山东地区八路军的最高领导,他明白这一点。
作为承担主攻任务的山东纵队的领导,也十分明白这一点。
虽然是地方部队,虽然人数只有115师的一半,六万多,但是,打起仗来,山东纵队也从不含糊。
这不,南北两线开战,这两支部队也来了个杀敌大比拼。
纵队领导一合计,要打就打漂亮点,要上就把主力全部拉上去。
一封电令,作为纵队主力的独立支队、一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