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草根儿 > 第2部分

第2部分(2 / 2)

读了曹保印写的《草根儿》,我但愿这是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或许只是作者根据自己媒体工作的经验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读了作者的《后记》我才明白,尽管这的确是小说,现实中的蚂蚱们和他(她)们的父母乡亲或许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凄惨。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写成纪实作品,是因为他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暴露社会的创伤,而是要尽一位公民的义务。朱学勤将这称之为车薪面前的杯水,但众城成城,一杯杯水最终会熄灭车薪燃起的大火。何况蚂蚱们应该有美好的明天,所以我还是但愿这是小说。

(本评语的标题为《但愿这是小说》)35、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我们的城市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面对不断拓宽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老师对孩子说:这就是新的城市,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是,在城市中,还生活着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而这个城市却不是他们的——这就是像这部小说中的蚂蚱一样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不平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无和谐可言。

我希望童心是善良的,能像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愉快一样,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美好、愉快,能为别人的不幸而落泪;希望良知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和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不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也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至于断绝。

——题曹保印小说《草根儿》后36、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人们都说,经济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流通,然而,事实却是,经济发展却使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陌生,彼此越来越隔阂,如果你是城市里的一位孩子的家长,就让你的孩子读一读这本小说吧,让你的孩子透过《草根儿》这本小说的打开的窗口,去了解那个他们从来无所知的真实世界。不要让他的纯真的同情心在缺少心灵滋润的世侩生活中过早地干涸。

37、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中国书评》主编):在“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下,国人关注的更可能是中国“都市化”浪潮中的城市居民的利益,而不太可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结构”下的广大中国农民工子女之身体健康、受教育和生命安全的切实权利。而曹保印先生这本《草根儿》的小说,则会把我们的视线转向我们早就应该关注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中国农民工子女的命运。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1(1)

当风渐渐吹黄田里的草,吹凉河里的水,吹起一片片似欢乐,又似悲叹的虫鸣时,秋已经悄悄深了,慢慢从早秋滑向中秋,从中秋滑向晚秋。

晚秋,这是唱歌的人、写诗的人、作曲的人喜欢用的文化词儿,农民们不这样说。他们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也不掖着藏着,扭扭捏捏的——

晚秋?那不就是秋后嘛!

秋后,该收的庄稼收完了,该种的庄稼也种下了,正是喘一口气,歇一歇脚,东家西家有事儿没事儿,串一串门,喝一两口小酒的时候。

不过,这样消消闲闲的日子,在秋后,很早就没有了。秋后的秋后,很少有人再有心情喘一口气,歇一歇脚,有事没事儿,串一串门,喝喝小酒了。秋后的秋后,庄稼活儿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人们都想着出去走走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所说的秋后的秋后,前一个秋后,是刚刚说过的季节,也就是晚秋时候;而后一个秋后,就不是季节了,它是一个小村庄,一个你在地图上,永远也找不到的小村庄。

这并不是说,秋后从来不存在,而是说,它实在太小了,小得地图上没有它的位置。可是,即便是这么小的地方,也生活着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

事实上,随便在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到秋后的影子。也许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常常把秋后这样的村庄,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经在这里出生,然后慢慢长大到,有能力离开它的年龄。

实际上,长大后从秋后走出去的人,要比现在的秋后人多得多。

蚂蚱的很多亲威、邻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出生在秋后,又喝着秋后的水、吃着秋后的饭长大,可是,长大后,他们又一个个离开了秋后,离开了秋后的家。

只要谁家的屋门一直锁着,蜘蛛在门口织起了网,你就可以说,这家人早已经离开了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了。

蚂蚱是谁?

是秋后田野里,一片声儿叫着的小虫子吗?有时,会被孩子轻轻易易地抓住,从脖领上串一根狗尾巴草,然后,拿回家喂鸡吃?

当然不是。这个蚂蚱,是一个刚过完十岁生日的男孩子,蚂蚱是他的小名。就在过生日那天,蚂蚱的爸爸告诉他,明天他不用去学校了。

说这话时,蚂蚱的爸爸没有敢看儿子。

“为啥不去了?”蚂蚱问,“明天我们学校开学呀!”

蚂蚱的爸爸看了他好一会儿,却没有回答,即使火红的烟头烫到了手。

爸爸的沉默,让蚂蚱不知所措。但是,很快,蚂蚱就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看见爸爸的眼圈红了。

蚂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在秋后小学,蚂蚱每学期都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这样,除了一张巴掌大的油印“喜报”,蚂蚱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奖品。哪怕,这些奖品只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或者一枝不带橡皮的铅笔、一个薄薄的作业本。

有一次,蚂蚱曾经小心翼翼地,就这件事问过同桌石头,石头说:“我爷爷没钱,他经常连工资都拿不到。”

石头的话,是对的。不但石头爷爷经常拿不到工资,秋后小学的其他老师,也常常拿出不到工资。就是因为这样,不少老师在学校里教不了几个月课,就辞职了。结果,蚂蚱和石头他们,刚刚和新老师熟悉了,可也许就在明天的每一节课上,这个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而每次走的时候,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偷偷抹眼泪,蚂蚱和同学们,也会哭成泪人儿。

石头的爷爷是秋后小学的校长,在秋后小学干了差不多快40年。

在秋后,所有人见了石头的爷爷,哪怕离得老远老远,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如果谁家来了亲威,总会去请石头的爷爷去陪客,更不用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了。就连经常板着脸的村长,见了石头的爷爷,也要快走几步,递上一枝烟。

“蚂蚱。”爸爸终于开口了。

“哎。”蚂蚱泪眼朦胧地看了看爸爸。

“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让你上学了吗?”

“听妈妈说,咱家没钱了。”蚂蚱的声音小得连他自己都不清。不过,蚂蚱的爸爸还是听清楚了,不但听清楚了,而且微微打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