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门阀士族来说,自然是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了,所以杨成想要早一些事情将独孤氏和谋逆联系起来,也绝对不会什么难事。
但是做这些事情最重要还是要有一个李隆基信得过的人帮助杨成,澄月公主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杨成对澄月公主进行了一番猛攻,最后令澄月公主彻底臣服了。
其实此时的澄月公主心中有种被杨成羞辱的感觉,但是内心中认定是自己勾引杨成的诱因已经根深蒂固,于是才会出现杨成对她所作的事情,于是澄月公主心中也释然了,她最后也只好按照杨成的要求,书写独孤氏的罪证,然后书信给父皇李隆基。
澄月公主此时也是毫无选择,当初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澄月公主已经不想再去思索了,但是此时杨成依然不依不饶,更是在她房间中过夜。
三天下来,澄月公主的心也彻底沉沦了,她心中的最后一份清高也完全没有了,而且回想到当时是自己引诱杨成的,澄月公主心中就一阵的懊悔和自责,于是对于杨成一而再的要求也不再反抗了,最后就完全顺从了。
渐渐地,澄月公主也开始享受其中了,她的心也彻底坠落了,慢慢地开始接受这样的生活了。只是她还是和杨成达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他们之间的事情绝对不能传出去。
杨成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这也是杨成的最终目标,杨成知道这样做虽然有些不人道,甚至可以用卑鄙无耻来形容,但是杨成知道此时保住性命最重要,一个女人已经不是她思考的问题了。
随后,杨成也没有急着离开洛阳城,此时书信也是刚刚送到长安城,杨成需要等等长安百官的反应和李隆基态度如何,然后再做另外的打算。
于是杨成就开始在洛阳城当起了土皇帝,先是对独孤氏的府邸进行抄没,看一看这个百年的名门望族的府邸中到底有多少好东西。
此时,虽然澄月公主送到长安的书信是秘密的,但是消息然是还是扩散出去了了,这也是杨成的安排,杨成要看一看长安百官的反应,这些人在知道独孤氏谋逆之后会是什么反应。
果然,书信的内容被传出去之后,长安的权贵和百官们都沉默了,顿时长安的朝廷上陷入了一片诡异宁静之中,朝会突然间变了样子,竟然没有事情可论了。
这个时候春耕已经结束,边地的战事还没有起,所以除了杨成的事情之外,长安朝堂竟然无事可论了。
只是这次,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澄月公主给皇帝李隆基的书信中书明了独孤氏族的谋逆的罪名,顿时让百官和权贵们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朝堂上的很多人都是和这些门阀士族有关系的,他们这些人在这之前都是受到了士族门阀的们的指示,对杨成发难的。
但是此时时局顿时改变了,这些人心中懊悔不已,他们都市一些想着一夜之间升官的人,这些人认定杨成这次闯下天大的祸事,绝对活命不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道,一封书信竟然就这样扭转局势了,众人此时也绝对不敢质疑书信的真假,毕竟书信是皇帝李隆基的第九女,澄月公主所写的,谁敢质疑,那不就是对皇帝质疑吗?
于是,长安朝堂突然间陷入了安静之中,朝会上竟然无事可论了,没有人敢再提议杨成的事情了,顿时朝堂上就陷入了诡异的安宁之中,昨天还是一阵阵要死要活地处死杨成的架势,但是今天就突然安静了,没有人再出来说一句杨成的事情了。
李隆基这段时日举行朝会也比较多,毕竟一连串的事情让李隆基也无法安心了,所以召集百官的时候也就多了。
但是看着下面百官这般样子,李隆基心中愤怒不已,这些人都是墙头草,没有任何的主见,此时看到杨成似乎死不了了,这些人也不再言论杨成的事情了。
而且最令李隆基气愤的是,这些人都是受到那些门阀士族的指示了,或者和那时门阀士卒有关联的,也有收了好处的,不然也不会如此群情激奋地请命处死杨成。
李隆基对于这些官员一阵的厌恶和气愤,这些人是他封赏的官位和爵位,但是此时竟然沦为那些士族门阀们的工具,这也不得不让李隆基气愤,同时也产生了一丝警惕和恐慌。
李隆基没有想到他耗尽心血治理出来的盛世局面竟然是这个样子,地方官吏贪污**,不顾百姓死活,甚至将朝廷的命脉盐税都可以挥霍。中枢百官更是沦为士族门阀们的工具,这怎么能让李隆基心安。
想到这里,李隆基心中一阵的厉色,他感觉到了一丝危机,这是他纵容的结果,太平日久,刑罚宽松,于是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但是,还是令李隆基看到了一丝希望,那就是杨成,虽然杨成一路行惹了不少事情,但是也成功为他解决了淮南道和洛阳城问题,这两地几乎就是关乎着大唐生死的。
第221章潼关相遇
杨成再一次利用一封信件保命,同时也再次起到了作用,从柳仁清的情报中,杨成得知,在澄月公主的信件被送到李隆基那里之前,长安朝堂已经是群情激奋,但是这两天信件的内容被传开之后,长安的朝堂也再次平静了下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隆基没有表态,这是杨成最想看到的,但是李隆基的真实心态杨成也不得不防,毕竟一切都是需要他回到长安城之后才可以揭晓的。
杨成心中也是有些不安,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此时绝对不是他可以后退的了,于是杨成准备在事情平稳了一些之后,开始启程朝着长安而去。
这次,杨成也是将上百万石的粮食也一同装载,准备押运到长安的,毕竟此时独孤氏已经灭亡了,所以独孤氏和李隆基打成的一些协议也就失效了,所以这些粮食也就不用在存放在周口仓了。
但是对于此时富庶太平的大唐来说,一百万石粮食还没有进入世人的眼力。虽然官吏贪污严重,但是太平日久,耕种一直都没有耽搁,府仓中粮食也是不少。
只是此时,杨成手中的钱银又多了不少,那就是从独孤氏府中搜刮出来的,只是独孤氏士族虽然是洛阳城的土皇帝,但是家财都是体现在土地上的,所以在独孤氏族的府邸中还没有搜出太多的钱财来,不过千万贯而已。
但是这些钱银对于一个数百年的门阀士族来说也是有点少的,只是千贯的钱银也在次增加了杨成活命的本钱了。
于是在长安朝堂平静了十余天之后,杨成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一路出了洛阳城之后,直奔关中的要害潼关而去。
经过十余天的行程,杨成一队人马终于是到了潼关的,一路上巡视的唐军也多了起来,沿途的烽火台也开始渐渐出现在了视野中。
烽火台不仅仅是在边地才有,就是在大唐的国都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也不少,甚至更加密集。
这些烽火台每日都要点燃一次,示意平安,从潼关一带一直到长安城,被百姓们成为平安火。
同时也看出来大唐对长安城的防备是非常重视的,一旦有外敌入侵,这些平安火就会发出信号,一直传到长安城。
这样密集的烽火台也只有长安城一带才有,其它的州府就没有了,可见长安的防备是非常严谨的。
此时,已经是日落之时,渐渐地,一座座相邻的烽火台开始释放出表示平安的火焰,一路传了先去,最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长安城的城头上,然后身在兴庆宫中的李隆基就可以看到长安城四面燃起的平安火,知道是平安无事的一天了。
杨成知道,此时他已经进入大唐的中心腹地了,在这里没有士族门阀的对地方的统治,也没有**的兵府,这是长安城,这里的一切都是非常完备的,时刻准备包围着大唐帝国的国都。
伴随着身边的一座座烽火台,杨成一队人马来到了潼关下面,这是进入关中的屏障,也是守备森严之地。
和虎牢关的荒废形成鲜明的对比,潼关则是高大威猛,守备的异常森严,守备的唐军都是从装备精良的禁军。
但是此时杨成惊讶的发现,潼关的关门还没有关上,现在已经是日落之时,杨成可不会认定是疏于防备而没有关上的。
之前杨成已经准备好在潼关外面过夜了,但是此时看到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