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一切都回归了安静,杨成又坐到了矮几的前面,然后一副端正的样子,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最重要的是杨玉环那副杀伤力巨大大眼睛已经转移走了。
此时,杨玉环看到杨成出丑,心中已经出了一口气,于是也就不再追着杨成不放了,此时她正在毫无形象地开始胡吃海喽起立,丝毫没有任何贵妃的样子,一双如玉的手指正在忙着眼前的美食。
此时,一切都已经恢复平静了,李林甫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朝着李隆基说道:“启禀不下,王忠嗣一事蹊跷众多,臣认为一定要严查,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杨成一听李林甫的话之后,顿时心中一凉,他知道李林甫要对王忠嗣发难了,而且看地出来,李林甫丝毫已经意识到李隆基要召见他,不然如果之前没有准备,也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毕竟在李林甫的心中,除掉王忠嗣是一件大事,甚至已经超越了太子的事情,所以杨成认定李林甫绝对不会莽撞行事的,此时看到出来,李林甫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
李隆基也是眉头一凝,他听到李林甫的话之后,心中的不安和猜疑更加重了。李隆基起初心中也对王忠嗣的事情感到一些不解和疑惑,也有了一些猜疑,毕竟王忠嗣解释是为了北方战事,而且认定此时不是对吐蕃开战的时机,所以才没有调动河西的兵力支援董延光。
但是,此时被李林甫的这番话一说,让李隆基心中的忌讳顿时浮现了出来,然后眼神一凝,看着李林甫说道:“不知道爱卿此话怎么说来?”
看着李隆基眼神中的凝重,杨成心中顿时一阵不好预感,但是杨成完全可以理解此时李隆基心中的想法,毕竟如果是换做杨成此时是在李隆基的位置上,并且没有后世人的身份,那么对违抗自己旨意的王忠嗣心中也一定会有忌讳的。
李林甫随后朝着李隆基说道:“至于是不是有蹊跷,还需审问之后方可清楚,但是臣已经用了准确的消息,天宝初年,济阳别驾魏林在担任朔州刺史时,那时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某愿意尊奉太子。’”
忠王就是当时李享的封号,此时已经不用了,李享也是天宝初年才当上太子的,前太子李瑛一案牵扯众多,而且延续时间足有四年之久,于是李享当上太子也已经是天宝初年了,也是因为前太子的事情影响,才让李隆基改了年号。
“当啷……”
顿时,李林甫的话一落,李隆基就一阵的暴怒,然后就将眼前矮几上的酒壶狠狠地摔倒了地上。
然后李隆基就狠狠地说道:“好你个王忠嗣,朕看在你爹王海滨为国捐躯的份上,将你留在身边,养你长大,你竟然这般忘恩负义,真是枉费朕的一番心血。”
虽然李林甫提到的事情是王忠嗣对李享当太子支持,但是在李隆基看到已经是支持李享当皇帝了,并且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份心思,这是李隆基无法接受的。
第281章毒计得逞
李隆基听了李林甫的话之后,顿时一阵的震怒,虽然李林甫说的只是一些听说而已,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王忠嗣有罪。
但是这个时代就是如此,王权时代,想要杀一个人,有的时候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证据。
刚才李林甫的话就是抓住了李隆基的心,那就是对皇位的忌讳,只要是稍微牵扯到皇位的问题,那么无论是什么人,李隆基杀起来从来都不会手软,况且此时王忠嗣还牵扯到太子一事,在大唐太子本来就是敏感的话题。
李林甫就这样利用李隆基的心态,一句话就将王忠嗣判定了死刑,此时在李隆基的心中,已经认定王忠嗣是大逆不道,暗中和太子往来,并且有心支持太子当皇帝,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抗旨这样的事情了,并且李隆基也不再追究抗旨的事情了。
此时,在心中认定王忠嗣的罪行和阴谋之后,抗旨不出兵也就被李隆基认定是有意为之,甚至是暗中蓄谋已久的阴谋,支为了对抗的他的皇权地位,甚至可能也和太子李享有关。
心中已经认定了王忠嗣的罪名了,并且是大逆不道的谋逆之罪,此时的李隆基会想到王忠嗣的任何事情,都能够和大逆不道联系起来,并且认定王忠嗣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李享撺掇皇位而准备。
杨成看着李隆基震怒的样子,心中一阵的纠结,他是知道历史的,历史上王忠嗣就是被李林甫阴谋陷害,然后被贬到汉阳当太守,然后第二年就暴卒了,这其中也都是李林甫暗中毒害王忠嗣。
此时,杨成心中也非常惋惜,但是他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一切,杨成对于王忠嗣这样的一个当时名将还是非常欣赏的,心中也下定决心,必要的时候可以帮助王忠嗣一下,毕竟按照后世的历史,王忠嗣在汉阳还是带了一段时日的,这就可以给杨成一个准备的时间,到时候李林甫下手毒害王忠嗣的时候,他就有了准备的时间,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此时,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然后朝着李隆基轻声地说道:“启禀陛下,王忠嗣在大牢中书写了一份书信,恳请陛下亲启。”
李隆基此时正在气头上,看到小黄门冒冒失失地闯进来,心中顿时一阵的怒火,本来想着将这个冒失的小黄门拖出去杖毙的,但是一听是王忠嗣在狱中书写的信件,顿时有些惊愕。
李隆基随后嘴角上就闪出了一丝嘲讽的笑意,然后冷冷地说道:“拿来,让朕看一看他还想说些什么?”
小黄门随后就将书信恭敬地呈送给了李隆基,李隆基脸上一阵的嘲讽之意,此时心中已经认定王忠嗣大逆不道了,所以对于王忠嗣的行为唯一的感觉就是鄙视和愤怒。
“哈哈……”
“真是好笑,好笑。”
李隆基看完王忠嗣的书信之后,顿时大笑了起来,但是这可是不是开心的大笑,而是充满了怒火和冷意的嘲讽。
杨成和李林甫此时也都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王忠嗣的书信中写了些什么,能让李隆基眼神如此清冷,甚至已经动了杀机。
此时,李隆基又降目光转向了杨成,眼神中闪过一丝凝重和复杂,随后就消失了,没有人看到,至于这个帝王心中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然后李隆基接着说道:“王忠嗣在信中告诫朕要警惕北方的回纥人,还有渤海国,又把吐蕃人和南邵人也说了一边,真是可笑之极,阵还不清楚大唐的这些敌人吗?而且还表忠心地举荐了李光弼和郭子仪,真是可笑,真是可笑,难道是在临死之前表明他的忠心吗,这是在嘲讽朕,把他当做诸葛亮了吗?”
此时,杨成也是明白了王忠嗣的书信中写了些什么了,一定是书写了一些边关的情况,并且告诫李隆基要谨慎提防这些敌人,还有又举荐了一些边疆勇猛的武将,应该就是这些内容而已。
杨成此时心中顿时大为感动,他知道王忠嗣的为人,毕竟是后来人,此时看到王忠嗣就是身陷囹圄,首先想到的还是大唐安慰。
杨成心中顿时敬服不已,这样的忠臣重臣,就被李隆基这样的昏君给杀了,真是可惜。
杨成认定王忠嗣可能已经感觉到自己来日不多了,于是才会急着书写这封书信呈送给李隆基的。
但是,在李隆基心中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李隆基看到王忠嗣是书信,认定王忠嗣这是在假装表露忠心,从而掩盖他的大逆不道,并且认定王忠嗣是感觉到已经来日不多,于是恐惧担心被处死,所以才会急着一入大牢就上书的。
李隆基脸上充满了嘲讽,并且带着一丝鄙夷和杀机,他已经做了最后的决定,那就是将王忠嗣处死,不需要什么审问,这是他作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