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但是很坚定,说得也很流畅,看起来已经深思熟虑了。“你去赵地,一方面要延揽名士,增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你也不能被这些名士牵着鼻子走,一旦发现有这种心怀故主的名士,就要小心,就算不杀他,也要控制他们的权利,也免养虎贻患。”
“嗯。”武臣应了一声,紧紧的握起了双拳。
“拿下了赵地,你就有了存身的实力。陈胜能成功,那当然最好。万一陈胜失败,你也不至于跟着一败涂地。”武庆的声音冷冰冰的,一点感情也没有。他抬手拦住了想要说话的武臣:“你不要考虑家里。只要你成功了,就是武家成功了,其他的人哪怕都死光了,也是值得的。”
“阿翁——”武臣心头一颤。
“大丈夫做事,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武庆决然的说道:“只要你能成为一方诸侯,从此不再做卑贱的商人,我武家上下百十口人,也就死得其所。”他顿了顿,又冷笑了一声说道:“再说了,我武家的人也不是那么好杀的。就算共家父子不答应这门亲事,我也会有其他的办法,找到能替我说话的人。陈胜要杀我,没那么容易。”
“唉——”武臣长叹一声:“阿尉这是怎么了,我看他今天好象是装醉,还没喝多少,怎么就躺下了?”
“这个人,摸不清。”武庆捻着胡须,百思不得其解:“他的所作所为,好象不是一个从小种田的人所能做得出来的。我向共敖打听过,他长这么大,一直在家种地,没有出过远门游历,也没有拜过什么师傅,他的武艺,他的学识,仿佛都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实在很诡异。别的不说,这做酒的法子,就是做了很多年酒的老师傅,都没有想到过,他一个连酒都没喝过多少的年轻人,怎么会知道这么巧妙的法子?”
“阿翁,你的意思是?”武臣细细的回想了一阵,也觉得奇怪。他虽然对共敖父子不怎么熟悉,可是他也想不通共尉的本事从哪儿学来的,难道真的有天生奇才这种事?
武庆听了武臣的猜测,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什么天生奇才,只是觉得不可思议。本来以为,他身后有隐士在指点他,可是还没有任何证据。我和他深谈过一次,总觉得他的想法和墨家的弟子有些相象。”武庆摇了摇头,不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接着原先的话题说道:“不管怎么说,这个人是个值得拉拢的人才,我武家和他多交往,肯定是有好处的。”
武臣笑了笑,武庆这句话说得很直白,正符合他商人惯于计算利益的习性。共尉一句话,就给武家带来了一个生财之道,换了谁也不会轻易的放弃。看来武庆和共尉交往,不仅仅是看重共尉掌握着陈县安全的大权,还看重他脑子里那些能带来滚滚财源的奇思妙想。
武嫖的婚姻,不过是他要捆住共尉的一个绳索而已。武臣想到一颗心全扑在共尉身上的武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武嫖就算给武家带来了再多的财富,再有本事,也不过是父亲眼中的一个棋子。当有另外一个更大的财源出现的时候,父亲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她。
“你觉得那个共乔怎么样?”武庆忽然眼前一亮,对正在出神的武臣说道。
武臣顿时愕然。
————
共敖喝着醒酒茶,笑嘻嘻的看着沉思的共尉,戏谑的笑道:“你要是实在不喜欢武家小姐,也就算了,何必玩装醉这一手,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睡在那里,也不嫌丢人。”
共尉无所谓的摆了摆手,打断了共敖的话。他是装醉,不想面对武家父女的攻势。但是他现在想的,却不是这件事。
武臣要去赵国了,他搜寻了半天的前世记忆,也想不起来武臣这个人。如果是别的人,他也许就不打算多想了,反正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实在有限。但是武臣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是在于他这个人如何,而是在于他去的地方。在赵国,这段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具有转折性的事件,那就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于巨鹿城下。他的印象中,赵国当时的王应该是个赵国的后人,虽然想不起来名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绝对不是武臣。换句话说,武臣在巨鹿之战之前就已经消失了,至于他是徇赵地的时候战死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他就不清楚了,反正他是死了。
会不会是被张耳、陈余这两个人给干掉了?共尉忽然觉得有些可能。他坐起身来,直勾勾的看着共敖:“阿翁……”他刚要说话,却发现共敖已经歪倒在一旁,呼呼的睡了,一丝口涎,从他的嘴角流了出来,摇摇晃晃的挂出老长。
不行,明天要找个机会提醒一下阿臣,让他小心张耳、陈余这两个名士。虽说自己没兴趣当他的姊夫,但朋友一场,提醒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只怕他未必相信。共尉重新躺下,揉了揉有些胀的太阳穴,犯愁的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
————
陈县很快就热闹起来,陈胜在形式化的向聚集在陈县的名士和豪杰征询了意见之后,决定称王。由将军周文亲自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由上柱国房君蔡赐的亲自操刀主持相关礼仪,陈胜即位为王,国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以陈县为国都,郡守府廨为临时的王宫。紧跟着就是大封功臣。共尉父子也在封赏之列,本来陈胜的意思是要封共尉为卫尉,共敖为将军,可是共尉向陈胜请求,让功于共敖。陈胜答应了共尉的请求,封共敖为柱国,共尉为将军,父子俩共同负责陈县安全。
即位大典之后,全城大酺三天,与民同庆,不禁民饮酒。三天后,受命徇地的诸将祭过兵主蚩尤之后,纷纷起程出征。
共尉奉陈胜的命令,送武臣到城外,他拉着武臣的手,特意避开左右校尉张耳和陈余,将自己的担心用一种隐晦的方法告诉了武臣。他不好说得太直接,只能说要小心从事,特别是要提防一些名士。武臣当然不知道共尉的实际担忧,他以为共尉只是关心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笑了笑,拍着共尉的肩膀,意味深长的说:“阿尉,我领兵在外,家里父亲年老,一切就拜托你了。”
共尉呵呵一笑,含含糊糊的应了,然后又和护军召骚说了几句。召骚也是广陵人,和共尉的家离得并不太远,算是乡亲。他家并不是平民出身,他的从兄召平曾经做过东陵侯,召家在广陵算是小有名气,本来是不会把共家这样的平民放在眼里的,只是眼下在义军之中,共尉父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召骚自然要放下架子,和共尉分庭抗礼,平辈相交。
他们亲亲热热的说了几句,武臣带着三千人马,缓缓远去。共尉看着渐行渐远的队伍,却莫名的有些伤感,想起刚才武臣对他的话漠不经心的模样,他隐隐的有些担心,自己怕是再也见不着武臣了。
第二章 溪云初起 第一节 周文议兵
共尉高坐在城楼上,慵懒的目光沿着委迤的鸿沟,一直看到遥远的天尽头。田锦江带着几个虎背熊腰的亲卫站在十步开外的地方,手握着腰间的长剑,警惕的注视着周围的环境。
随着数路大军依次出发,热闹了半个多月的陈县渐渐的沉寂下来,百姓们恢复了往日的正常生活。与往常不同的是,以前他们是大秦帝国的子民,承受着繁重的赋役,现在是张楚国的子民,而且是国都的子民,大王陈胜出身于百姓,对百姓的疾苦了解得更多一些,收的赋税也少得多,苦不堪言的日子,总算松腾了些,脸上偶尔也能露出一些笑容。
因为共尉这个将军亲自带头参加学习,他手下的军官都没了脾气,老老实实的跟着叶青和几个请来的读书人开始读书认字。对于他们来说,拿起轻飘飘的毛笔和竹木简写字,并不比用锋利的刀剑拼命更轻松,而且更让他们觉得上当的是,共大人学得太快了,他们刚刚勉强学会自己的名字,共大人已经可以毕业了。
所以,那些军官还在苦熬的时候,共尉可以悠闲的坐在城墙上,享受夏日午后的小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