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闯三关 > 第113部分

第113部分(1 / 2)

>“那你们将如何解决资金?”李劲松觉得何壮志的想法很好!是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好干部。

“我们计划发动农户筹资入股,先把基地搞起来,硬化路的钱;以后发财了再搞也不迟。

我和萧洒、韦一笑、龙小娟等全村七十多个共产党员决定: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家产抵押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加上村里各家各户的入股基金,可望达到500万元,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解决了。

现在我们担忧的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生产技术的问题了。”

李劲松明白何壮志的言外之意:他是祈望市委能在技术方面引领他们走向事业发展的颠峰。

李劲松这时才进一步体验到了周省长在会议提出的关于在一些天下绝无仅有的资源面前,以农业产业化引领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是正确的,这是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

于是,李劲松坚定地对何壮志说:“干吧!市委支持你们,一定想办法帮你解决科学技术的问题。”

这时候,李劲松来到了一幢三进的瓦屋面前,提出要进去看看。

何壮志不好拒绝。

进到里面一看,一股嗅味扑鼻而来,大家见李劲松不动声色,也不敢掏出纸巾掩鼻。

刘勇进、高志扬是农家孩子出身,这么个样子早已习惯,并不觉着什么。

何壮志、龙小娟是本村本地人,经常出入这些农舍,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担心受到李劲松批评。

全市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改造脏乱差等不卫生设施工程已经有3年了,为何还是这个样子?

何壮志心里觉得:这一切不能说自己没有责任,可是,农民并不富裕,那有钱去搞这些设施呀!

李劲松入到里面,但见苍蝇蚊子满天飞,坑沟污水伏了一层蛆蝇,嗡嗡作响,蚊子苍蝇在不断的滋生着,那样子,真是触目惊心。

如果在三十年前见到这种情况,就算不了什么,可是在今天,在一个全国百强市全省十强市的地平线上,竟仍然存在着这种现象,则就不可以不让人痛心了!尤其是李劲松,他那个心儿呀,仿佛被抛到了半空,痛得他差点儿泪水夺眶而出。

李劲松掏出纸巾拭了一下双眼。

这里住着十几户人家,青壮年都出外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大都上山去护理荔枝了,有二个老人刚好在外面回来,见是何壮志支书,连忙招呼大家坐下。

老人从屋里拿出一个老式搪瓷茶壶,很旧了,给大家斟了一杯白开水,杯子外边黑斑斑的,尽管里面干净的,但何壮志觉得李劲松是市委书记,怎么可以在这种地方用这样的杯子喝水呢?可又不能出声,只有在心里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带李书记来这里?

可是,天堂村有那么多旧房子,你带他去那里呀!何壮志顿时觉得无地自容。

李劲松拱手谢了两位老人后,拿起杯子,喝干了杯子里的水,用衣袖擦了一下留在嘴角的水珠,说:“老伯今年贵庚?”

何壮志一愣,心里想道:“李书记何以这样问他?”其实,何壮志并不懂得“贵庚”是什么意思?

“贵庚”也就是老一辈相互招呼常用的一句客套话,意思是多大岁数了。

何壮志很年轻,当然不知道这个意思。

今年八十。

“哦!”李劲松觉得这样高龄的老人却还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心里一痛,竟一时语塞起来了。

老人说:我俩都早已五代同堂了,可又有什么用?这三进屋是六十年代建的,四十多年了,早就应该拆开重建现代的水泥钢筋楼房了,可是,没有钱,看来我这辈子没指望了。

“别灰心!你们身子骨还这么结实,一定能看到的。”李劲松安慰着他俩。

一会儿,李劲松告别老人。

当他们经过一个地坪的时候,发现一个12岁左右的女孩子在扶着一个老婆婆走路。

于是,李劲松停下来,对老婆婆说:“老人家,往那里?”

老婆婆抬起头,望了望大家,认识何壮志、龙小娟,于是回答说:“何支书,你和这一家子人去那里?”

“还不是到处走走,看看大家?”何壮志看来在当地人缘还挺好!

“龙主任,我家小兰很想读书,可又交不起费用,你看先让她读住先,到期末再想法交齐学杂费成吗?”

“我帮您想办法吧!”龙小娟向老婆婆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希望老婆婆不要再说了。

李劲松明白龙小娟的用心,她是担心这样一来,暴露了天堂村的教育办学条件这样差,农户还有上不起学的孩子,多丢人现眼呀!

于是问道:“老婆婆,小兰是您的孙女吧!读多少年级啦!”

“五年级啦!”这个学期已读了一半,因无钱交学费,老师说得急,她就不去了。

“这样不行!小兰这么小年纪,不读书怎么成?”

“交不起费用呀!又是女孩子!”老婆婆显然还是具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李劲松心中一酸,差点失态了。连忙与老太婆告别,走了很远还回头来瞧了婆孙俩一眼。

李劲松在心里不停的责备自己:李劲松呀,李劲松!不要以为有了李新民的日记就可以把江州市的情况全知道,李新民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把各个村的情况都掌握,况且他在政期间都是注重工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也还只是开始注意,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李劲松在心里不断的向自己下令:一定要全面抓紧落实自己昨天晚上在省委会议上提出的“咬住生态不放松”;坚持“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发展思路;落实在个别贫困山区实施“一池带五小”、“五小连一楼”工程,全面启动“三四二一”、“五改六通八型十化十有”的“江州模式”,尽快解决天堂村的“三农问题”。

李劲松心里不断的反问自己:江州市,全国百强市之一,全省十强市之一,想不到,在这百强、十强的背后,却还存在这些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认真想办法解决,我这个市委书记还有脸面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吗?还有脸面对党中央和省里各级领导吗?”

中午,李劲松又冒着烈日,亲自察看了这个盆地的地形。

李劲松原先对高厅长说起这块地的时候,还是有点不十分相信,现在一看,确实是千真万确,比高厅长描绘的还好很多。

这个盆地,居于源头;方圆30里内无工厂无医院污染

北边是六峰山脉,腕蜓而来,气势非凡,半山腰上有一口清泉,常年流个不断,很多农户都想将它引到家中,因为线路太远,费用太高而放弃了。

顺着清泉水下,展开一片丘岭式的梯田,形成三个不大不小的盆地,再加起几个小山包的山地,总面积不会少于3000亩,可用种菜面积;加起来不会少于1500亩,清泉下一条小河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在这几个丘岭之间绕来绕去的,最后从东南流归榕江入海。

这口清泉和河水是江州市北部的源头,如果那口清泉的水够用的话,就无疑铸定了这是天堂村人民发家致富的最好资源,公路修到了西南的山口,距基地1200米左右。

李劲松计算了一下,这个盆地的唯一出口是西南,靠近公路,只要修好这1200米路,一切就如愿了。

科技特派员把土壤测量的结果告诉李劲松说:“根据土肥速测仪测定的结果,这里的土壤含有的矿物质与其它地方确实不同,不要说用那口清泉种菜,就用这些土地种出来的菜都会与众不同,对于开发有机菜生产基地建设,是最合适的了,只是1200多米路再加上这个盆地中绕来绕去的路与基础设施,科学排灌措施的资金须要很多,最少不会少于500万呀!”以天堂村目前的经济状况,不要说开发,甚至想一想都不现实呀!

“不能这样说!”李劲松对科技特派员说:“你不要小看天堂村人民,只要他们认定了这是一条可以发展大事业的光明大道,再有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李劲松说到这里,沉吟了一下,继续说:“这件事,高厅长已点了将,今天我也调研了不少农户,发现他们都已动了起来,我们一定不能泼冷水”。

李劲松说到这里,更加动情地说: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