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认为,他们的这五个观点十分正确。
时代在发展,人们在前进。每一代人都要在所处的时期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到目前为止,兴业镇的24个村,其中10个村的80%农户成为标准的生态家园典范,8个村为农业养殖产业化新村,3个村为全国标准生态旅游村,3个村为农民员工化新村。
李劲松曾经用一村一句话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整个村的变化和成就概括出来。省城一家报纸的记者,在采访了兴业镇后,竟一字不改的引用李劲松的话作标题进行连续报道,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一时间兴业镇声名远播,旅游的人数倍增,媒体中冒出了一个“西恭城,东兴业”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之说。
但李劲松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好,只能说他们各有千秋。于是又打算利用一点时间来看一看这些报道。
于是,叫刘勇进把这家报纸对兴业镇生态家园建设的连续报道拿出来。
刘勇进确是一位合格的的秘书,为了使李劲松能够十分熟悉全市的先进典型及经验,对凡是在省城报纸刊登的江州市的文章全部剪下来,装订成册,供李劲松随时调阅查看。
李劲松决定看一次这些新闻报道,看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指导当前工作的东西来。他放低了座椅,从刘勇进手里接过剪报,专心致志地一篇一篇的看了起来。
一、抓住生态不放松推进新农村建设——兴业镇
江州市兴业镇党委政府1983年以来,7任书记,六任镇长,历届领导班子抓住生态不放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更新观念,四个狠抓,五个紧密结合,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推行‘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多元化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坚定的农业经济基础。到现在为止,全镇建设沼气池17000多座,入户率占88%以,居全省镇级第一,工农业总产值年年递增,人均收入3980元,居全市镇级第一。省地市两级领导多次在会议上称这种模式为“兴业模式”。
二、昔日村庄脏乱差今日旅游生态村——罗正村
20年前,江州市兴业镇罗正村是全镇唯一一个连办公楼都没有的村,到处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苍蝇满天飞,臭气迫人避。
后来;镇党委政府根据罗正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排查,认为罗正村距镇区近,不到两公里,距离市区十多公里,村里丘陵环绕,土地肥沃,可作为“菜篮子”基地,输送蔬菜到市里。
于是,政府派出人员到罗正村指导工作,制定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生态家园建设。
经过20年的奋斗,今日的罗正村,非昔可比,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水泥硬化道路通村透户,一幢幢设计新颖别致的小楼掩映在果园丛中;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全村各项经济不断发展;引进日本高科技建设提子基地500亩,蘑菇基地10万平方米,潮菜基地500亩,小鱼塘1400张等。
由于南方提子种植较少,又有很多人想吃新鲜的,一到周末就从市里涌来一大批的人,有些人还在这里过夜渡周末,于是,罗正村人不但趁机推销其他的水果,蔬菜,还办起了农家旅馆:空调,电话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备。
村支书钟向荣;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从这个现象中看出了商机,提出发展旅游业,带动各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组织力量;恢复罗村古来就有的文化古迹景点:裴妃古井,千年荔园,西竺风景,状元楼,举人门,进士第,秀才匾等等;共计28处,建设文体公园,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游客越来越多。还把每年的二月二定为罗正村旅游文化艺术节,钓鱼节。
经过一番接力赛式的奋斗;生态旅游业带动了罗正村各项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超过3986元,昔日的脏、乱、差村,发展成为了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
凡是到罗正村旅游过的人,谁不夸罗正村人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
有诗为证:大千世界奇闻多,洞察先机事可全,昔日村庄脏乱差;今日旅游生态村。
三、党委政府定方略“五子”演绎新传奇——石塘村
江州市兴业镇党委政府,具有非凡的“市场产业洞察力”,根据德胜村距离市区近的特点,指导德胜村委会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五子模式。
第一子:菜篮子工程。
村委会首先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基地,还有大白菜,西红柿,甜辣椒,百亩鱼塘示范地,引领村民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
这些蔬菜全部用沼液灌溉,不用化学肥料,绝对天然绿色,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实现全年产值单项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
村里共有鱼塘18张,大部分放养桂花鱼。但桂花鱼苗全部来自外地,成本高,村委会组织人进行鱼苗繁殖,最后成功的培育出更好的桂花鱼苗,还往外销售。养殖桂花鱼农户收入每年超过5万元。
第二子:盆子工程。
石塘村除了占领城里人的菜篮子外,同时也十分重视餐饮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去学习做菜,并到城里开餐馆,经营快餐业。其中的老板张盛还把餐厅开到全省都有,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据初步统计,江州市里面石塘村人开的餐馆就有一半之多。石塘村人到全国从事餐饮业的厨师有200多人,每人的月工资都有3000元以上。大大解决了全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子:房子工程
全村组织了几个建筑工程队进城承包建筑工程,农忙在家种地养鱼,农闲进工地建房子,全村在当地或城里的建筑民工有300多人,年劳务收入百万元以上。
第四子:车轮子工程。
石塘村委会把目光盯得远,根据本村实际,引导部分村民搞汽车运输,村里在城里搞了一个运输公司,车队业务不断扩大,营运车辆180辆,营运范围覆盖中南六省,年营业额700多万元。
第五子:坛子工程。
石塘村有一个特产是远近闻名的,叫作石塘酸菜。纯天然制作,售价也不高,每公斤3。8元,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坛子,多的人家有时达到一两百个,每个坛子能装200斤酸菜,全村平均每户卖酸菜收入不少于1万元,村委会将申请注册“石塘酸菜”,远销全国。
石塘村人的业迹有囗皆碑,有诗为证:
兴业石塘喜事多,品牌酸菜世间稀。观念更新求发展,五子演绎新传奇。四、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杨村
杨村人的特点是崇尚科学,人闲地不闲。
田里的稻谷刚收完,小番茄又种上,大的农户,四季豆,西葫芦也同时种上。
村委会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进行科学创新,在村里开展科学种养培训班,培训农户走上大棚种植致富路。
村委会统一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户搭建标准大棚180个,进行科学种植蔬菜,用上科学滴灌技术,引进市场畅销的甜瓜,青瓜,草莓,以色列大番茄等作物,每个大棚年收入10000元以上。人们称赞杨村人是: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
五、“无中生有”是奇招更新观念石生花——西进村
西进村,是兴业镇的一个靠近江广公路的村子。除了路好走外,可以说地域特色资源一无所有。人均土地不够五分,无山无果,如果靠种田过日子,是镇上最贫穷的村子。但现在却是最富裕的村子之一。
1983年,西进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创新,成立石材公司,购进石材加工设备,从外地购进石材组织村民进行深加工。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1994年,村委会再次更新观念,引领村民改造石材设备,走上更加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轨道,使生产出来的模板和光板达到出口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西进村的26个生产组共有石材加工厂28个,年产板材出口3000多万平方米,产值2000多万元,村民实现员工化,月工资1000多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