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せ鹿ぷ?000多元以上,产品出口到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比利时等地区。
西进村人无不自豪的说:。“无中生有”是奇招,更新观念石生花。六、洞察先机知进退“吃里扒外”奔小康——李村
李村,是兴业镇唯一一个建有气势恢弘的大宅门新村。从这个大宅门进去共有430多户人家,生态家园建设独具规模,户户建起沼气池,80%的人家都有小果园,小鱼塘,小楼房,小菜园,小猪圈,小鸡场,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中,水泥硬化路穿门串户,全村收入人均5886元,家家有摩托车,小轿车有58辆。是全镇最富有的村之一,标准的‘六通八型十化十有’村庄。
但是,李村10年前还是一个全镇较穷的村,经济发展缓慢,村容脏、乱、差。
为何八年后,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得益于李村人掌握了智慧的“产业洞察力”。
199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注下,村委会下决心要改变落后的村风村貌。生发了一种新观念:“吃里扒外奔小康”。
什么是“吃里”?“里”,就是本地的资源〈李村区域内资源有:龙眼树3000多亩,荔枝树1700多亩,桃树1000株,淮生种植面积800多亩,年收入:水果方面100多万元,淮生120多万元,其他养殖和小五金加工业收入100多万元,合计3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吃里,就是开发利用好本地资源。
“扒外”,就是“借壳生蛋”,利用李村人独有的技术,借助外地的资源,进行原地创业和异地创业相结合。
村委会认为,本地资源有限,于是组织有技术的李村人到珠江三角洲创业,有搞装修的,开“铁艺厂”的,开“针织厂”的,养猪的,种花树的,几年下来,建设了一条成功的产业链。
目前为止,李村“两地创业”成绩显著,人们不但把厂开在异地,也开回了本地,在外地开办的铁艺厂由刚开始的一家发展到了53家,最高收入的厂年利润有10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5到8万元;同时引进外资,在村里办了10家针织厂,18家小型五金加工厂,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500多人就业。
无怪乎,李村人不管走到那里,都听到这样的称赞:
天下能人多又多,不及李村老大哥。“借壳生蛋”出新招,金满箱来银满箩。
李劲松看到这里,觉得这些报道都写得不错,很真实,很有哲理性。
他把这些报道归纳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地方要真正富裕起来,单靠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是解决不了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念,都会创造出不同的业绩来。本地有资源的,可充分利用,象罗村,石塘村,杨村;没有资源的可以利用外地资源,“借壳生蛋”,“无中生有”,象李村,西进村;他们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李劲松更加深的体会到:一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发展得起来,领导班子决策是最重要的,企业领导层,如果没有智慧的洞察力,企业根本就无法在当今市场竞争这样激烈的年代生存下去。所以培育人们掌握卓越的产业洞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任何要创业的人,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洞察力,根本就寸步难行。
他又想到“江州模式”,尽管他知道这个模式已经得到了各地很多人的认可,但还须不断完善,尤其是科学发展的观念,
李劲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居安,李居安认为很有道理,说:“李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放心吧,我一定想办法完成您交给的任务。”
这时,太阳已经从西边悄悄的隐去了笑脸。李劲松看了一下天色,问高志扬:“离张家镇还有多远?”
“70公里。”
“李董事长,一个小时就到公司了,咱们今天晚上再好好聊聊,顺便欣赏一下陈老板的节目。要不与你去走访一下那五个农户,看能不能把地租下来。”
“好呀!”李居安高兴极了,马上给陈老板去了个电话,叫他准备好晚餐和节目。
陈老板在电话里高兴的说:“好啊,放心吧,今晚一定会有好戏给你们欣赏。”
高志扬一听有好戏,油门一踩,车子飞快的向前驶去……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
晚饭后;李劲松无心看陈老板的节目;他觉得:郑三炮、张二虎、钱百万、刘三公、牛通海这五个人的思想不做通,开发中国凉亭土鸡生产基地这个项目就无法展开。
怎么办呢?张大明、彭开明是外地人,可以不说,但王小明这个本地通再加上李青海、张海潮这两个村干部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道我李劲松能解决得了吗?李劲松对自己的信心着实感到不足。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来硬的?不行!虽然助李居安也是为民谋,但终不能违背原则,违背天理。
李劲松觉得,说什么也应该见一见他们,亲自了解清楚他们的思想动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王小明,建议把他们五个人请到酒店来谈,李劲松却说:“民以食为天、土地为根本;官以民为衣食父母,儿子要父母给办事,登门到父母家去一趟都做不到,还是儿子吗?”
本来,王小明是出于关心李劲松而提出这个建议的,因为李劲松这三天有两晚是在车上过的,疲劳之极了,想不到李书记这样说,一愣,一时间也回不过神来。他明白李书记说这句话的意思,担心李书记会责备他,狠狠的在心里骂了自己一句:蠢材!
其实李劲松并没有批评王小明提出的建议,他只是认为:要解决问题,得真诚待人,登门拜访与请来相商,效果不一样。
他想起了当初自己要见朱国亮的事。还不是三进三出冰荔山庄都未能见上他的影子吗?还无端端的被张国生三番几次戏弄呢!最后见到人也还要被他们一班人论剑山庄,过五关斩六将,舌战群雄。虽说没有诸葛亮当年独往东吴赴会,舌战群英之险,却亦费尽心机。
李劲松觉得,今天晚上自己不能亲自上门去探访他们几个人的话,怎么能解决问题?
于是,对大家说:“李董事长,王镇长,今天晚上我们不能大家一起去,这样,他们会觉得我们是兴师动众,无意中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还是李清海,张海潮两个村干部带我去就行了。”
“那我呢?”高志扬觉得他有双重责任,既为李劲松开车,又要保证他的安全。
李劲松压根儿就不担心自己的安全。他认为:干部与群众是鱼水关系;如果干部到老百姓家了解情况,都担心安全;那他就根本不配作共产党的干部。于是对高志扬说:“你当然随我一起去啦,不过,要在车子里待着,不能和我一起到农户家去。”
“哪——”高志扬还想说什么,被李劲松止住了。“还有我呢?”秘书刘勇进也觉得自己应该去。李劲松却说:“不!你们都去看陈老板的节目。”
于是,大家都不做声了。王小明嘴里虽不说什么,但心里总觉得这次不能完成任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话分两头。
郑三炮这个时候,正为他家那块地的事情烦着。
尽管他知道把地再承包给李居安是为了大家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
可是,他觉得那块“风水宝地”没了,多可惜啊。
虽然他对“风水”这东西是半信半疑的,可也觉得“风水”这东西,流传了这么几千年,“风水”先生也似乎说得蛮有道理的,心理上也就总舍不得这样把地承包给李居安了。
还有,他也知道,国家政策也有规定农民不能擅自在承包土地上建房,修坟地,可他还是存着一个侥幸心理,也许过几年以后,政策允许建房和修坟地,如果现在租出去了,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镇委书记和镇长都来找了好几次,说了很多大道理,他还是不答应。
郑三炮这时候已觉得自己已经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境地,怎么办呢?
于是,决定到张二虎家去串串门,打探一下他的态度,要不,到时候他做好人,自己做贱人就糟了。
张二虎家离他那儿不远,坐摩托车,五分钟就到了。
郑三炮驾着摩托车到张二虎家门口的时候,刚好张二虎要到钱百万家去,他们俩是表亲,有事总爱和他一起商量。
郑三炮还没有把车停好,张二虎就说:“三炮兄,你这个“土匪”要去哪儿?”
郑三炮的名字和《林海雪原》中的土匪头子郑三炮同名,身形相貌亦有几分相似,故交情深的朋友逢见面都叫他“土匪”。
刚开始被人们叫“土匪”时,他很生气,后来因为“土匪”这个名号使他迅速出名,生意日渐见好,就不计较了。
人们到镇上买肉的时候,相互间见面时总爱说:
“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