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他是一早就打算租给李居安的,可心里就是吞不下一口气。
原来是张海潮拿上级来压他,说如果不租给李居安,到时候李劲松书记怪罪下来了,可担当不起。
牛通海这个人,虽是地痞出身,可也是讲一点良心的,他多少也知道李居安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好!何必又去犯众怒,得罪大家呢?
可就是忍不了张海潮凡事都搬出个李书记什么的来,于是心里早就发誓:如果不是李劲松亲自来求他,绝对不答应。
刚才被高志扬教训了一番,又知高志扬是李劲松书记的司机,心里就再也没有话说了。于是对李劲松说:“不用说了,李书记!那么些道理我懂,只要李居安为大家好就成了。”
“好!”李劲松说:“牛通海同志,你深明大义,我看得起你,希望你今后跟着李居安干,再也不能干那些缺德事儿了。”
牛通海见李劲松不闹他,反而这样起用他,很受感动,说“行!我当他公司的保安。”
“好!”李劲松说:“这样才会有出息。”
牛通海知道李劲松今天晚上全是为了凉亭这块地来的,心里想道:李书记看得起我,我应该帮助李书记一下,如果有谁再不租地给集团公司,就一定不放过他。而且要立点功劳做见面礼才行,于是问李劲松:“李书记,说句老实话,还有谁没答应不租地的?”
“因为你已经答应了,就只有刘三公了。”李青海见牛通海问起,数了一下说。
牛通海听了,说:“把他交给我,我说服他租给李居安就成了。”
“真的?”李青海不信。
“真的。”牛通海笑笑说:“刘三公在这条村里最服我,如果我出声,他会把地租给李居安的。”
李劲松觉得这样不行,镇委书记、镇长、村支书、主任都搞不了的事,让牛通海给解决了,他们还有面子?于是严肃的说:“牛通海,这不是玩儿戏,是关系到全市百万人民增收致富,你如果要立功,也好,给你一个机会,带我们去见刘三公,到时再说!”
“好!”牛通海见李劲松来认真的,也不敢撒野。
一会;找到了刘三公。
李劲松和刘三公说了一下基地的情况。
牛通海也单独和他说了几句。
刘三公虽是个赌鬼,见是市委书记来求他,心里想道:应趁机下马,要不,到时候真不知道该怎样收场。
于是说:“李书记看得起我,我刘三公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李劲松高兴地说:“好。我首先感谢你。不过,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再迷恋赌博,李居安把鸡场搞起来后,你跟着他干,可以吗?”
刘三公一口答应:“成!别的不会,帮他当保安,守材料还是做得了的。”
“这个你就别想了,俗话说外贼好防,家贼难防。要李董事长让你当保安?甭想做美梦了。”一个老太太一边说一边走了进来。
李青海对李劲松说:“这是刘三公的母亲。”
李劲松说道:“您老人家别这样说。俗话讲: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觉得三公将来会有出息的。”
李青海告诉她:说话的是市委书记李劲松。
刘三公母亲听了,连忙过来给李劲松跪下。
李劲松连忙扶住她;连声说:“使不得,使不得!您老放心,三公只要跟着李居安走正道,将来一定有出息。”
刘母拉过三公,对李劲松说:“我这个不肖子就交给你了。”
李劲松拉着三公的手,招手叫牛通海过来,说:“你俩听着,公司成立后;就到公司去上班,由李董事长安排工作,帮助李董事长把凉亭土鸡这个基地搞好,为全市人民争光。”
“是!”牛通海,刘三公齐声说。
这时,李劲松的手机响了起来,一听是钱百万打来的;告诉他说:“郑三炮答应了。”
李劲松高兴地说:“好!我先多谢你。”
解决了这五个人的问题;租地任务就完成了。
李劲松决定告辞。
李青海、张海潮家离这儿不远,由刘三公,牛通海用摩托车送一程。
众人把李劲松送到公路旁,看着他上车离去。心中升起一种无尽的希望……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三十六章“南柯一梦”
话说李劲松和高志扬;李青海,张海潮走后,李居安心里就不怎么踏实。
张大明,王小明,彭开明心里更不好受。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也搞不好,要李劲松亲自出面做工作。
不过,他们知道;也怪不了谁,对这五个人,该说的,该讲的道理都说了,就是不答应,这也没有办法的!总不能来硬的吧。
张家镇“三明”觉得:引进南飞针织集团老总入主河西工业园,投资3000万建设二省三市最大的可以解决3000个劳动力就业的针织厂,都难不倒他们,想不到竟在这个小小的问题上翻了跟斗。
他们十分担心,如果李劲松书记出面都解决不了这件事,真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时,陈老板给大家准备的节目就要开始了,也就只好安下心来欣赏了。
今晚的节目是一个小品:
“借壳生蛋”。
小品的扮演者是三个人,他们表演的身份是:某村的村支书,村主任和一个农民。
农民对村支书说:“我家有三兄弟十口人,可只有两亩地。在刚承包土地的时候,一家5口人分到了两亩地,平均每人4分地,两餐嘛,总算过得去。可是孩子长大了,得聚媳妇,可媳妇土地在娘家,没办法,一家十口人生活的资源就这么多了,怎么办呢?种果吗?我们这个村没有山场,养鱼吧,没有地方挖塘,养猪吗?又没有地方建猪圈,干部常说什么“一池带五小”,可我们仅两分地一个人,怎么带啊!那有地方做五小?村里能再想办法调整一下土地,给我们分多两亩地吗?”
村支书说:“没有法子啊,承包期限,国家政策是三十年不变,还差远那。”
“啊,那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们一家子喝西北风吧。”
村主任说:“不怕,我有一计,可使你今后能创大业,赚大钱。”
“我不信,那有这么等好事。我家十口人,就守着这两亩地,这两亩地的活儿;两个人就可以做完了。”
村支书语重心长的说。“是呀!如果你家有几个人出外赚钱,一家的生活岂不就改观了?”
村主任认真地说。“我有一计叫‘借壳生蛋’,可以帮助你们走出困境。”
农民疑惑的问:“我只听说过‘借鸡生蛋’,却从来没听过‘借壳生蛋’的,你们不是在骗我吧?”
“谁骗你拉!‘借壳生蛋”就是借助外地的资源和地方进行异地创业。比方说,你们家过去三代会打铁,如果到外地工业发达的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租地方开个铁艺厂,在他们那里进材料,搞加工,生产五金产品投放到市场,这不就是‘借壳生蛋’了吗?,这个“蛋”就是利用别人地方的资源做出来的产品,你们带去的只是一点资金和个人技术。”
农民听了,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说:“您这样一说,我全明白了。可是我们没有资金啊?”
村主任说:“没有资金可以向农村信用社融资啊,她可是支持我们农民进行创业的坚强后盾。如果符合贷款条件,他们一定会帮助你们的。”
农民高兴的说:“两位领导说得对,我这就去同家里人商量,明年的今日,我再来这里向大家报喜。”
三个人一齐把手握紧,对未来充满了百倍的信心。大厅里的茶客看到这里,以为戏还没演完,个个伸长脖子,双眼盯着舞台,等着继续表演。
而演小品的演员此时却一齐向茶客鞠躬,大家才知道原来小品演结束了,于是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觉得这个小品很有启迪性,虽说戏很短,却可以叫人回味一辈子,尤其是那些不知道怎样走出困境的农民,真是雪中送炭。
不是吗?历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企业家不就是靠人家一句话一个点子发生奇想;创业成功的?
张家镇“三明”;看了这个小品,对李劲松上次会议说的那一句话感到更加刻骨铭心。李劲松说:资源是固定的,人是活的,观念要不断更新的,这是当干部必须要懂得的,但是也必须要农民也懂得,当干部的一定要有这个责任,让农民开窍;掌握卓越的洞察力。
王小明心里想道:李劲松书记说得对,当干部的应有这个责任,不然的话,你当什么干部?他陈老板能通过酒店带给农民新观念,新文化,创造新生活,创造新事业的理念,自己作为一个镇长,更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想办法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创业素质。
一时间,大家都在深刻的反思自己。
这时,李劲松、高志扬回来了。大家围着李劲松,可是谁也不敢第一个说话,他们都怕李劲松批评他们办事不力,而且他们心里都在纳闷:怎么那么快回来了,是不是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