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那几年,村里人有事没事都要往他那里跑,尤其是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和十几岁的中学生,星期天都要到大屋缠着他讲战斗英雄故事。
调皮的学生,则千方百计的变着法子让他依照身上的伤疤从脚上或手臂上开始,按照一块伤疤一个故事的顺序逐一讲给他们听。
开始时,每一块伤疤的故事都把孩子们感动得哭起来,就连大人们听了也不例外。
这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革命先例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不怕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了孩子和青年人前进的动力。村里人个个对老人尊敬有加,感情深厚到一天不到大屋见一见老人都不放心的境地,他们都非常希望老人长命百岁。
老人呢?更是这样,一天不见着村里的人也不行,心里总觉得少了什么。
有一天,天气很热,老人穿了个褂子在大屋门口乘凉。
几个外地来村里探亲的男女学生来到大屋看望他,见到老人满是伤疤的身体,肃然起敬。
他们很想知道罗新海的故事,就和老人聊起来。
其中一个学生指着老人左胸肋骨上的一块伤疤说:“罗爷爷,您这块伤疤象是用刀子捅进去的形状,给我们讲讲这块伤疤的故事好吗?”
罗新海笑了笑,挪过几张凳子让大家围在自己的身边坐下,然后清了清嗓子,深沉地向学生们讲述了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1948年8月的一天夜里,我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穿插到敌人的心脏地带,直捣敌人指挥所,打乱敌人的指挥系统以便发起总攻击,全歼顽敌。
我带领一连随着部队,乘着黑夜里天空中露出的一点点星光,高一脚浅一脚的前进,战士们的枪都上了刺刀,因为是夜间行动,每个人的手臂上都缠上了一条白毛巾,以免在黑夜中与敌人相遇时分不清敌我。
将近敌人的指挥所的时候,我们被发现了,师长大刀一挥,高喊着:“冲啊!狭路相逢勇者胜!”战士们拿着枪呼啦啦的嚎叫着冲进敌人堆里和敌人拼起来。
短兵相接,子弹起不了作用,战士们用刺刀捅,用大刀砍,用拳头打,用嘴咬,双方搅在一起。
我跟在师长的后面,只见师长挥舞着大刀,向一个个敌人砍去。我们的士气大增,直扑敌指挥所,激战中我一连干掉了十几个凶悍的敌人,当我从第十七个敌人身上拔出刺刀的时候,一个敌兵向我直刺过来,当时我已经杀红了眼,也无法避开,于是端起刺刀直对着敌人的胸膛狠狠的刺过去,敌人当即毙命,而敌人的刺刀也刺进了我的左胸,鲜血喷泉似的射出来,身子往后倒下。以后怎样,就不知道了。
后来,战友们告诉我,这场战役,我们的功劳很大,因为我们插进了敌人的心脏,打掉了敌人的指挥所,使得总攻击很顺利,全歼敌人三个军。
这场战役,我立了一等功。
伤好归队后,有人问我:“当时那种情况害怕吗?”
我说:“怕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们师的师长是全军出了名的野狼师长。他是用一种野狼精神训练他的战士的。我们师的口号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不敌也要亮剑。
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师的军魂。”
这几个男女学生听了罗新海的故事,又仔细的察看了这块伤疤的形状,更加对老人敬仰万分,一种对英雄的崇敬,一种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从心中升起,心中非常激动,于是齐声说:“罗爷爷,我们以后也要向你学习。”
李福权刚到大新镇担任镇党委书记时,也亲耳听罗新海讲过这个曾经激动了很多后生的感人故事。
李福权觉得罗新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经历,每一块伤疤、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的,都是教育后辈的好教材。于是让人把罗新海的故事用传记的手法记载了下来,编了一本名为《罗新海的传奇一生》的小册子,送给来大屋玩的年轻人和孩子们,鼓舞人们前进,塑造人生。
若干年后,罗新海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罗新海的战斗英雄故事已经印入人们的脑海,深入人心。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大屋玩的青年男女再也不愿听老人讲故事了。他们只是来大屋看望老人一眼,把一些从都市带回来的新鲜事儿讲给老人听,告诉村里人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让老人和村民开开眼界。
改革开放以后,人面对的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夜里侃家常的生活了。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发家致富,如何把城里人创业的经验带回家乡,建设家乡。
于是,罗新海的大屋也由当年的“故事馆”,变成了“大活馆”,变成了“信息馆”。
罗村人也因此获取了最大的收益,那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创业致富信息,使罗村人开了窍。大屋变成了人们传递发家致富信息的“窗口”。
罗村人心动了。开始认为:农民并不是天生就不会创业,城里人能做到的事情罗村人一定会做到,城里人不会做的事情,罗村人也一定会做得到。
有一年,罗村有一个年轻人叫做罗大年,他从外地学会了一种把大米加工成米粉的配方和手艺。用这种配方和手艺加工出来的米粉韧性好、煮不烂、煮不糊,汤清粉靓,人见人爱。
罗大年到大活馆里告诉了人们。大家听了很感兴趣,可是却没有人敢动手办厂。
后来,村长、村支书知道了。找到罗大年,要求他先带头把米粉厂办起来,成功后再动员其他人办厂,在大新镇打出一个把米粉加工成食品的天地来。
罗大年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罗村办起了第一个米粉加工厂。
米粉加工厂办起来后,轰动了全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起来向罗大年学习。仅三年的时间,罗村办起了300间米粉加工厂。
2001年,李福权担任大新镇党委书记后,深入到罗村调查研究,发现罗村人虽然办起了这么多米粉加工厂,但由于没有打造品牌,各家加工厂各自为政,造成恶性竞争、价格低廉,在市场中打不出属于罗村人自己的品牌,全村这么多加工厂生产出来的米粉竟还是冠以南江市一个米粉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怎么成呢?
于是,李福权深入到罗村的人民群众中去;认真调研,走东家串西家,找人合计,组织罗村生产米粉的厂家到外地考察取经,终于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罗村米粉加工业的不足是仍然处于粗放管理的阶段,工人文化科技综合素质不高,罗村米粉虽然量大,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商标、没有自己的独立市场,缺乏凝聚力、市场竞争力。罗村米粉要走出困境,必须成立一个公司,以科技+公司+农户+总经销商的模式运转,建立属于罗村人所有的品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力度,加大营销的力度,狠抓生产质量管理,增强现代意识,加强设计包装意识,形成罗村米粉质量压倒一切的局面,把“罗村米粉”打造成中国驰名品牌。只有这样,“罗村米粉”才能走出困境,进入市场,领导市场。
于是,李福权说服罗大年,由罗大年牵头成立了江洲市罗村米粉发展有限公司,把罗村300多个米粉加工厂的生产管理统一在公司旗下,对“罗村米粉”的生产加工进行统一配方,统一管理,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价格,以“罗村米粉”为注册品牌,进入南江粮油批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经过两年的奋斗,罗村人终于在市场上成功地打造好了“罗村米粉”这个中国驰名品牌。
“罗村米粉”,成为了南江粮油批发市场的主打批发产品,“罗村米粉”,通过南江市场流向南江各市县乡镇的所有市场。
“罗村米粉”,在南江地区甚至更远的地区都已享负盛名。
罗村人也因此富裕起来了。
2003年,李福权根据大新镇的实际,再次调整方略,提出了以“一村一品”为格局,全面推进大新镇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在大新镇建立“罗村米粉”一条街,擂响大新镇以“罗村米粉”为主打品牌,全面向国内市场进军的战鼓。
于是,大新镇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罗村米粉”生产加工行列,迅速地在江洲市进入南江市的公路两边建设了一条举世闻名的30米大道的十里“罗村米粉”生产加工一条街。
后来,省城来了记者,以“一粒米做出大文章”为题,对“罗村米粉”十里长街的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系列报道。
“罗村米粉”因此而更加扬名四方。在全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罗村米粉”生产加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被经济学专家称之为“罗村现象”进行研讨。
很多有识之士说:按照李福权的策划,“罗村米粉”如果在科技十包装上再下功夫,以更加清新的面孔进入市场,将会很快获取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
他们认为:李福权,能够领导全镇人民把科技扎根于农村;不失时机地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行“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领导大新镇人民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举动,具有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应具有的超强的执政智慧,高明的领导艺术。
专家论证说: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