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闯三关 > 第197部分

第197部分(1 / 2)

>、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中国南江”天然净菜全球知名品牌,进而称雄国内外市场,突破南江地区年天然净菜系列产品销售收入超二百亿大关。”

张德智听了胡安国的解释;方觉得是自己错估了胡安国的人格。

张德智细心地想了一下胡安国的说话;回想起来这几天在江洲市了解到的情况;觉得胡安国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只要稍加努力;即可实现。于是高兴地说:“胡老板;你这是‘借梯上楼’,高招!你的胃口越来越大。千万小心;别撑破了肚子!”

“那能呢?”胡安国说完;仰天大笑起来……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章张德智冤屈老战友胡安国五戏李劲松

话说胡安国大笑了一阵后;觉得自己出格了。于是连忙对张德智说:“张老板,说句心里话,农民、农业和农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阶段。我作为一介农民;我十分盼望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广大农民闯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关,闯过为经济成果建设中国驰名品牌关,闯过将经济成果进入市场贸易转化为资本关。”

张德智听了胡安国的说话;觉得他是说到了点子上。可是;由于听到了几个同志提起了有个‘李劲松五求胡安国’的故事;尽管还不知道这个故事的详细;但单从故事的题目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至少知道胡安国是个恃财傲物的家伙;连市委书记都要求他。张德智觉得今次如果不教训一下他;将来可能更傲;于是心生一计,朝胡安国笑了笑;说:“胡老板,你有这份心;很难得。只是我不明白:有的农民,靠党的富民政策发财后;却认为自己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比别人聪明;有能耐,于是,架子越来越大了,大有一种当今英雄舍我其谁之感,有时甚至张口就骂党委无能;政府无能!完全不把党和政府放在眼里,有的人甚至当面说人话;暗里做鬼事!唯恐天下不乱。其实;这种人再有能耐;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为他们成功地建设了“三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使他们具有平安创业的优良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

胡安国听出了张德智的话外音,知道他一定是因为听说了“李劲松五求自己”的故事。尽管知道张德智摆明是说自己;可却仍然装做不明白的样子,说:“张老板何出此言?”

张德智觉得胡安国仍是不识趣,于是更加严肃地说:“农民有这样的的要求很好。但光有要求却不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展开;有啥用?听说二年前,有个市领导要为农民办一件好事时,某农民仗着发了大财的能耐;竟也来学诸葛孔明;导演了一出比诸葛孔明当年还牛的戏来!真是好笑,不自量力!”

胡安国听了张德智这一番充满火药味的说话,心里自觉冤枉。他认为张德智误会了自己。

其实,当张德智不知道胡安国导演出这台“李劲松五求胡安国”的戏的良苦用心时出现这样的愤慨,是合乎常理的。

但是;这些东西藏在胡安国的心里;如果他不说出来;谁能知道?

想当年,诸葛孔明出山助刘备打天下之前,导演出一台千古流芳的“三顾茅庐”之戏,完全是出于考察刘备的诚心。正是由于有了刘备三顾茅庐之诚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一统中国的“隆中对”,进而实现一系列的政治目的;取得前所没有的胜利。

而今天胡安国有何能耐?

在张德智眼里;胡安国只不过是靠党的好政策发了一点财;有什么了不起?竟也摆起诸葛亮的架子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胡安国似乎看透了张德智的心儿,心里想道:张德智当官惯了;向来一帆风顺;且没有吃过亏;总以救世主自居;其实;他怎么理解现代农民的心态?当时;李劲松求他;自己完全是出于考悉老百姓的利益,考验李劲松的真诚;因为农民经不起乱折腾。可是;干部却往往是认为自己当时这样做是摆款;自比诸葛孔明;忘恩负义;真是太冤枉了。于是,笑了笑;说:“张老板,现代经济市场瞬息万变,政府要推广一种产业;农民不是不想干;而是担心他们做事考虑不周,有头无尾;比如:当年曾出现过一件怪事:某镇党委政府推广种植芦笋;农民全力响应,全镇家家户户都种了;可是;政府却是只抓生产;并未花大力气抓营销;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种下的芦笋并没有商家收购;产品只好烂在地里,分钱无收,百姓叫苦连天,政府干部也只好就此放手。

“所以;你就对李劲松来了“五顾茅庐”?”张德智冷笑了一声;认真地说。

“这个我可不敢当!”胡安国笑了笑;说,“说句心里话,人们把我当孔明是错了;其实整个事情的经过,应该说是我五求李劲松,李劲松才是真正的诸葛亮,他的说话才可以称得上‘隆中对’这个名号;我呢;只不过是代表农民说出了一些藏在心中很久了的心里话,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张德智那里肯信?说:“坊间都是传说《李劲松五求胡安国》,《胡安国五戏李劲松》的故事,有声有色。而你却这样认为;怕是不当吧!”

胡安国心里想道:也罢;看来我不说一说;将来人们越传越离谱;那还了得?岂不是误了我一世清名?于是;一五一十的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向大家说了起来:

2003年5月下旬,李劲松书记到我公司考察,我带他参观了一遍基地的作物;也向他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当我说到打算在南江市郊发展大蒜产业的计划时;李书记很感兴趣,立刻问我:江洲市能发展大蒜产业吗?

我想了想;随口说:能!大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及调味品之一,并且具有较高的医药价值。据估算,不说国外;单是中国,年消耗都超过70万吨。目前,国际市场货源紧缺,产品供不应求,每吨市场价10万元,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李书记如果有意为江洲人民做件实事;不仿考虑一下。搞得好,那才真正是一个可以让江洲人民迅速地富裕的黄金产业,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心里知道:李书记这是又发奇招;意欲创造一个经典故事;在不是全国发展大蒜产业的主产区域中创造一个奇迹;把江洲市建成全国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

我清楚地知道:我国大蒜的主要产地是:山东省金乡县、苍山县、广饶县、茌平县、成武县,江苏射阳县、太仓市,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河南杞县、中牟县,四川温江县、彭州市,云南大理及新疆等地。而李劲松要在江洲市搞这个产业必然阻力重重。

我怕李书记下不了这个决心,进一步分析说:江洲市有不少的乡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大蒜。且江洲农民种植大蒜历史悠久,品种亦多,只是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生产粗放管理,成不了气候。另外,江洲大蒜与全国主产区的大蒜品质不差,比南江市郊生产的大蒜更具有头大、皮薄;单产高、蒜味浓、耐储存、存放期限长的特点,完全具备发展大蒜种植的基础条件。市委市政府如果决定把大蒜种植作为发展江洲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建设全国最大、最有重要影响的大蒜生产基地。就必须根据大蒜生产特点,实行区域性布局,一体化经营,统一规划.变零星生产为规模集中生产,统一品种,优化产业结构,不用两年,将能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优质大蒜生产基地,年可创利润十数亿元。

李书记听后;大喜;连忙提出让我牵头成立公司;带领大家创业致富。

我听了李书记的说话;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并不是想干就干的事情。干与不干;得由市场来决定。农民已经有过种芦笋的教训。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农民是不会再干的。

我想: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黄金产业;何不用计促进李劲松想方设法带领人民建设大蒜生产基地呢?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个闹着玩的事情;李劲松玩得起;江洲老百姓可玩不起。于是,我决定施计考察李劲松的真诚和驾驭市场的本事。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