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创业细节全书 > 第10部分

第10部分(2 / 2)

●细节39  同甘与共苦一样重要

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成功的企业在最艰苦的创业阶段,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收获和成功,但是往往在共享胜利果实时,却闹得兄弟不和,合作伙伴不欢而散,甚至夫妻劳燕分飞,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个多企业创立者能共苦,却不能同甘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明晰的判断。在“共苦”的时候,人们掌控事物的能力比较有限,只能忍受一些客观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因此会养成一种包容和忍耐的心理定式,大家相互包容和忍耐的结果,必然是出现和谐的局面。而到了“同甘”的阶段,人们掌控事物的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这时候人们的主观欲望就会增大、加强,谁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于是原有的和谐局面就会瓦解。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尽力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案例】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夫妻

大富豪现在虽然风光不再,但20世纪80年代却名噪一时。只要提起大富豪三个字,香港人自然想起夜总会。它的老板是一对夫妻,两人共同创建起了他们的王国,但最终却没能经得起考验,劳燕分飞的同时,事业也一蹶不振。

老板娘陈健心出身商人之家,从少年时起就为家族的床单生意工作。16岁时,她便在祖母的安排下与一名雇员完婚,之后生下4名子女。20世纪60年代时,因生意转差,她开始转行当小贩及女佣。后来,丈夫“抛妻弃子”离家失踪,她为养儿育女,沦落风尘当上舞小姐和按摩女郎,因而认识了比她小6岁、经营按摩美容院的罗焯。

罗焯生于1941年,1962年由内地到了香港,一开始时做地盘散工,三年后当上老板经营按摩美容院。陈健心初时替他打工,两人邂逅并相恋后开始并肩创业。20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两人开始合作投资“大富豪”夜总会,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两人在经营大富豪致富后,开始涉足其他行业。1993年陈健心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在港开设同仁堂分店。1998年更以1000多万元投得大围积富街一幢物业,作为香港北京同仁堂总部。此外,两人也投资内地房地产事业,其中包括广州天河区的甲级商厦大都会广场。

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两人的感情却江河日下。因相爱而同居的两个人,一开始并没有办理结婚手续。直到1991年,陈健心发现罗与另一女子育有一女,才促使她与罗结婚。岂料婚姻并不能保障感情。在结婚10年的时候,两人最终还是以离异收场,陈健心将名下大富豪的股份,全数转与罗焯,而大富豪如今生意也大不如前。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合作的生意与感情一同衰落。

案例分析患难好像同船渡,不齐心就会翻船,富贵之后,更多的诱惑在面前,好多事情开始变得微妙。企业也是一样,创业的时候有盼头,大家齐心干,有点甜头的时候,大家都想着像猪八戒那样分行李。大部分人是善良的,所以在患难之中坚定的相互扶持不是难事,但更多的人是充满欲望的,所以在富贵之后,没有几个人能按捺住心中滋生的浮躁。

创业过程中,出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在极力避免出现这种局面的同时,创业者还要在经营过程中随时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也就是建立一个成熟的运作体系,让每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哪怕某一环节暂时出现人员空缺,也会有相应的措施和人才进行弥补。就算是核心层出现问题,也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第09章 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商战中,合作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旗鼓相当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一半,而二者之间的团结互助更可以扬长避短,增大双方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合作去团结,并非所有的团结合作都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团结伙伴有时是很难找到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掌握正确选择合作伙伴的原则。

●细节40  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找到有用的人才做帮手,对于创业成功非常重要。但是拥有人才之后,能否将人才在组织内进行协作和使用,则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创业者找到一个能凝聚人心的目标。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创业的时候,从杭州到北京,几经失败,有个18人的团队不离不弃。后来连创建阿里巴巴的5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也是这18个人一起凑出来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马云这样说:“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

【案例】成于众手的苹果电脑公司

二十多年以前,乔布和沃兹是在同学的一家车库里结识的,当时他们都是中学生。这两个电脑迷想要一台“8800”,可是一时又凑不起钱,于是决定自己动手装。乔布和沃兹卖掉了自己的一些东西,凑起钱准备装100套“苹果…Ⅰ”计算机板,然后每台售价50美元,可赚回2200美元,正好够他们的本钱。“苹果…Ⅰ”是沃兹设计的,目的是降低成本。乔布拿着样品到当地的电脑商店去兜售,这家商店只订了50台。他们说,社会上大部分人不是想买散装件,而是想买整机。这给了乔布最重要的市场信息,但当时乔布仍无意做企业家。

不过,这家商店的经营者却是个有心人。为了敦促乔布去设计制作微电脑整机,便把“苹果…Ⅰ”故意装在了一只粗糙不堪看起来很没有档次的木头盒里。当乔布再次到这家商店去的时候,他们就给设计者乔布展示出了带有木头外壳的“苹果…Ⅰ”,这促使乔布下决心去设计制作美观的外壳。乔布和沃兹终于决定设计、生产完整的微电脑了,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苹果…Ⅱ”。

乔布和沃兹原来都是技术人员,当他们决定自己开公司后,首要的问题是筹措资金。这时,风险企业家开始光顾这两位年轻人了。来光顾的第一位是唐·瓦伦丁,他是乔布和沃兹的老板介绍过来的。瓦伦丁来到乔布家后,看到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一脸大胡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创业者的样子。瓦伦丁先生觉得不妥,终于未敢问津,而把乔布和沃兹介绍给了另外一位企业家——英特尔公司的前市场部经理马克库拉。这是一位精明练达的风险企业家,对微型电脑业务十分精通。这位38岁的富翁来到乔布的车库里,仔细询问并实地考察了“苹果”的样机,提了一大堆问题。最后问起了关于“苹果”电脑的商业计划。乔布和沃兹对买卖一窍不通,两人当时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来。可是马克库拉独具慧眼,看出了这两个小伙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于是他告诉乔布和沃兹,一个详细的计划是吸引风险资本所必需的。此后,马克库拉给他们俩上了两星期的管理课,他们三个人日夜工作,制订了一项“苹果”电脑的研制生产计划。马克库拉首先将自己的9万美元先期投入,又帮助乔布和沃兹从银行取得了25万美元的信贷。接着,他们三个人又带着计划去马克库拉熟识的风险投资家那儿去游说,吸引了另外60万美元的资金。至此,苹果公司吸引了接近100?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