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人共诛之!”刘陵喃喃的念着这句话,她知道假如这本小册子上的东西为大汉所有人共同接受的话,那么她父亲将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因为一旦她父亲举起叛乱的大旗,第一个杀他的不是天子地军队,而是淮南国自己的军队。
………………
天子望着摆在他面前的那一张大地图,死死的盯了好久好久。才站起身来,原本需要他人搀扶的身体,现在居然独力站起来,他的双眼尽是火一般地欲望。
太子刘彻更是双眼几乎喷出火来,死死的看着地图上一个又一个的名字以及山川,从大汉这边看过去匈奴。乌孙,康居,月氏,安息,大秦甚至还有一个叫埃及的地方。
地图上一个又一个的黑色字体在山川与河流间标明。刘彻放眼看去,单单是在匈奴境内他就看到至少十几处铁矿,铜矿,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些地方他发誓,要将它们全部纳入大汉的版图。
天子复又坐下来,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江山如画。如画江山,倘若是朕年轻地时候得到此地图,定然不惜一切也要将这些财富统统的纳入大汉的国库,可惜……朕老了,彘儿。就看你地了!”
刘彘信心满怀的道:“父皇,彘儿一定为大汉将这如画江山尽数收入大汉的版图!”
这副地图毫无疑问是李云的作品,多亏了他当初带着那张旅游指南上有清晰的矿藏分布示意图,他所要做地不过是将那地图临摹下来,再标上现在的地名与字体。
而这张地图自然是李云用来争取皇族对他的学说的支持而献上的,李云不傻。他当然知道要想要天子支持他,那么单凭空洞的口号,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地,他必须拿出让天子相信的证据。他当然也知道临邛是天子给他的实验场,倘若他不能在临邛证明工商确实可以令国家兴旺的话,那么他的新政势必废止,而临邛的商人也将从辉煌的颠峰跌落谷底。
不过还好,临邛去年上交的赋税足足抵地上前年的两倍。再加上工商业的发达,从而带动了全县经济的飞速发展,据说临近临邛的两个县已经向天子提出了要求与临邛一般进行工商化的要求,毕竟没有人会放着这样一个可以大捞特捞政绩的机会于不顾。
既然临邛的新政过了关,李云自然是要趁热打铁,借着天子生日即将临近的机会,他首先将这张地图送上,作为贺礼,先看看大汉的高层对此事的看法,争取到天子的支持后,李云才可进行下一步计划。<;…http://wap。>;
刘彻与李云本就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人,李云当然知道将一切对这未来天子坦白的好处,所以李云那发生什么事情,第二天李云就会写上折子送来长安给刘彻知晓。因此在送这地图之前,刘彻也知道此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云所说的‘从西域所见,辅臣所得之西域地图,草画一图,居然画的如此的详细,甚至还有矿藏的分布图。
刘彻平静下自己的心情,想到还有事情要和他父皇说,忙道:“父皇,儿臣听说,李卿在临邛写了本小册子,这小册子上说的东西很新鲜哩,不知父皇可有听说?”
天子笑了笑,从袖中拿出一本小册子,道:“彘儿,你说的是这个吗?”
刘彻看过去,赫然就是他这几日天天看的小册子,于是兴奋的道:“是的,父皇,您认为这册子如何?”
天子含笑道:“李云很聪明。非常的聪明,倘若这册子上他敢写上半个类似孔孟对皇家的评价,不管是赞扬还是贬低,朕就已经命人取来了他的首级!”
刘彻不解,问道:“父皇只是为何?”
天子道:“天家的事情,哪里可轮到他人说话,彘儿记住了,天子之所以是天子,是因为权利来自自己,而不是上天,更非是别人的嘴巴,通常别人神化天子,不过是想分享天子的权利,而别人贬低你,也无非是为了借此夺你的权,这个是高祖皇帝的遗训,刘家历代天子口耳相传,彘儿千万记住了!”
刘彻点头道:“高皇帝的遗训,彘儿不敢忘却,一定铭记于心!”
天子的笑着点点头,对刘彻道:“李云是大大的忠臣,单从这事就可以看出,换作旁人,自然免不了或赞扬,或含蓄批评,可他却完全没有论极君权,朕看非是他没有这个想法,而是他真正的忠诚于大汉,只有真正的忠臣才会想到,一旦论到君权就不可避免的阐述君权的来历,从而对君权构成威胁!”
……
第一第二十五节 曹寿的反对
渭水河,蜿蜒着绕着长安缓缓的向东流去。
寒冷的冬季,气温低的惊人,负责戍卫长安的禁卫军士兵,一边挺直了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一边努力的令身体多有些活动,以此来取暖。远远的一辆马车缓缓的驶近长安城的城门。
马车的主人掀开车帘,苍白的脸上泛着丝丝的红晕,明眼人一看就知此人定是带病之躯,只不过身体最近似乎有了些好转。
他抬起头来轻叹一声道:“陛下,臣回来了!”
在这马车的周围,数十名高大的骑兵紧紧的护卫着,领头的是一名十几岁的年轻骑兵,他生的较常人更为高大,而且眉宇间隐隐透着一丝忠厚的老实样子。
他见了主人掀开车帘,忙策马奔到车边,关切的道:“候爷,您别这样,小心伤风!”
那人笑了笑,平淡的道:“这点小事,还碍不着本侯,所谓病久自医,本侯自己的身体,自己如何不知,更何况本侯这几日正拜读了李云所送的《伤寒杂病论》已颇有所得,卫青,你太过担心拉!”
卫青憨厚的笑了笑,还是将车帘给放了下去,他自然知道这车中人的身份是万万不可有闪失的,因为车中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卫青的恩人,平阳侯曹寿。
曹寿无奈的一笑,卫青确实是一个尽职的下人,这点毋庸质疑,否则他也不会事事将此人带到身边,虽然到目前为止,卫青依然是一个骑奴,倒不是他曹寿不想恢复此人的平民身份,正是因为看重卫青,所以曹寿才将他带在身边,希望尽这残身好好培养,将之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将军。
曹寿这次进京。实在是有重要的事情,否则他也不会抱病冒着寒冷的冬天跋涉来到长安。
作为大汉到目前为止,高皇帝所封的一百五十侯的实际代表人,他必须进京,向天子进言:科举的规模不能太大,否则天下必危。
曹寿与天子相处多年。他自然知道天子的想法。天子是想将所有的过失一个人承担,给太子留下一个完美地政治气氛。
但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之事,科举牵涉到的利益实在太过庞大,仅仅是十天,科举昭示发出仅仅十天的时间,就有十七家侯写来书信与曹寿,言辞间尽是不满。
曹寿看着那些书信,他当然知道。这些人可不是为的什么‘天下苍生’而是为了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着想,因为天下的名门大族,纵使他府上如何风光。能继承爵位的始终只有一人,而剩下地子孙,自然是要靠举荐之类的方法,弄到一个爵位或者官位来平衡,否则家中斗争势必越发的激烈。再者说,科举虽然明眼看过去,实在是好。可实际上哩?
大汉目前的用人机制无非举荐与征辟,举者,举孝廉,举贤良。举方正。怔者,征有才。这样的方法虽然难免出现遗漏,可效果却是实实在在,它不仅仅避免了一家一派的独大,更加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