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父亲,他培养了一名优秀的接班人,一名风格与大汉前四位帝王完全不同的太子——刘彻。
天子驾崩的消息传出,举国缟素,即使是深深仇恨着他的淮南王刘安也披上白素,哀号着奔向长安,大汉的百姓自发为他戴孝。
第三天,天子葬于阳陵,大汉宗庙认为他功绩前无古人,一生恭谦得体,治理国家从无懈怠,所以庙号为景!于是世人皆称之为孝景皇帝。历史上将他与他的父亲孝文皇帝的统治并称为文景之治,后世的历史学家一致认为汉景帝统治时期为大汉帝国的最终腾飞创造了最好的基础,他统治的最后一年,大汉帝国国库岁入达到了六十亿钱,创下了大汉帝国成立以来的一个新的高度。
李云得到天子驾崩的消息时,只感觉天地有种要崩溃的样子,虽然他早有准备,也早就知道天子绝撑不过今年,可是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的这么快。
李云一个支撑不住,昏倒在地,事实上在潜意识里,他早就天子当成了他在这世上的亲人,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
当李云醒来时,他立刻披上白布,与南月公主刘玫一同奔赴长安,为天子奔丧,想要在他陵前给他恭敬的磕几个头。
一路上,所有的郡县官员,皆身披白素,所有的城市上挂满了象征着哀悼的白布,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本无法了解这种天子崩而举国素,全国哀号的样子。
事实上一直以来天子就是大汉的天,就是大汉的掌舵手,他在世的时候,人们只有畏惧和敬怕,可是当他离世的消息传出,所有见过这位大汉国历史最出色的帝王的官员,无不感到没了主心骨与李云一般生起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
当然作为宗室,刘陵也和李云一起戴上白孝带着她侄子刘旬一起奔赴长安,当一行人刚出蜀郡的时候,消息再次传来:新登基的天子刘彻将他的老师太子太傅丞相卫绾罢免,理由是孝景皇帝卧病时期,身为丞相,太子太傅,他未能尽到职守,致使许多无辜进监狱的人不能及时得到审理。
紧接着,刘彻再次下诏,敕封他的舅舅,左光禄大夫田纷为武安侯。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汉国的最高政治层在不声不响间实力的平衡迅速被打破,李云听了不得不加快脚步赶往长安,因为他知道,地震就要来了,暴风正在积蓄着力量,假如不及早阻止,那么太皇太后将不得不出面,把刘彻手中的权利收回,到时候他就会夹在太皇太后和刘彻之间,左右得罪不起。
李云很清楚,卫绾的罢免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大批支持黄老之术的官员将被刘彻赶回老家,再接下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元新政,旧贵族的利益将被触动,那时候为了稳定政局,太皇太后不得不将刘彻的权利回收,这对于李云的计划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所以他必须在地震之前劝服刘彻,放弃一步登天的想法。
…………
……(本卷结束) ……
卷五 牧守辽东
第一第一节 任命
当李云见到天子的陵寝时,整个阳陵已经完全封闭,大队大队的骑兵围绕着这座宏伟的陵寝,警惕的注视着一切。
由于大汉国正是新旧接替之时,而丞相被免职,所以驻扎在渔阳的程不识将军忠实的遵从了孝景皇帝临终的遗诏,他麾下的精锐步骑兵迅速进驻长安与早期留守在长安的细柳营骑兵,禁卫军共同承担起了长安的防御,而渔阳的防御则由上郡军队接管,至此长安城现在的军队数量达到了大汉高祖皇帝去世以来的颠峰,而且俱是大汉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这足以震慑国内某些不安分的势力,足以成功的稳定长安的局势。
李云作为宗室成员,自然被允许和其他诸侯王孙共同祭拜先皇,场面悲哀,沉重。
来自大汉宗室的诸侯,公侯沿着阳陵长长的祭台,跪成一地,白色是这里唯一的颜色。
咚!咚!咚!周礼中祭祀天子的哀乐随着十二口青铜钟奏鸣在一起,宗庙的太常大夫跄着眼泪,宣读着早就拟订好的祭词。
刚刚登基为皇帝的刘彻跪在最前面,他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哭泣,可是他没有,因为他牢牢的记住了父亲的临终训斥,大汉国的天子没有眼泪。
太皇太后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悲伤,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情,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令一位母亲悲伤,更何况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她已经失去了她的两个亲生儿子,悲伤的泪水沿着这位苍老的母亲的脸颊滑落下来。
祭祀完毕后,刘玟扶着已经说不出半句话来的太皇太后。走进内室,现在这位母亲并不想去管什么政治,什么家族,她只想好好的哭上一回。
刘彻又长高了许多,身体也越发的壮实了,一袭白色的孝服下,是一个坚毅而郑重的年轻皇帝,李云感觉他真的成熟了。
刘彻走到李云身边,挥挥手,道:“卿随朕来!”
李云跟上刘彻的脚步,恭敬而有分寸的跟着他,走到早已建好的宫殿中。刘彻一屁股坐到龙椅上,眼神忽然间透着无限的哀伤。
李云依足礼节跪拜下来,奏道:“臣临邛县令李云拜见吾皇万岁!”
刘彻挥挥手,屏退左右,道:“卿务须多礼。都是自家人,私底下不需要注意那些个俗礼!”
“臣惶恐!谢陛下恩典!”李云站起说道。
刘彻苦笑一声道:“卿还记得那日先皇的训斥吗?”
李云点头道:“先皇训斥。臣不敢有丝毫忘却,只是陛下,您似乎有些操之过急!”
刘彻自然知道李云指的是罢免丞相的事情。他苦笑一声,道:“卫夫子之事,乃父皇安排,不然何以以当今大汉文有魏其侯,武安侯,武有李广,程不识等人才,那里会轮到卫夫子当丞相?”
刘彻见李云不明白继续解释道:“卿终究还是不了解大汉的传统,卫夫子也早已知道。从他继任周亚夫丞相之位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丞相的官职是他仕途的最后!这样说,卿是否明白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云立刻就明白了,卫绾失官根本就不是那个所谓的丞相失职,而是孝景皇帝早就计划好的,新皇登基总是需要一个立威的对象,而卫绾就成了刘彻掌握大权的踏脚石。
卫绾的能力,大汉国的贵族谁都知道,自他为孝文皇帝驾车开始,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老好人,即没有什么重大的出采的功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失,而丞相这个官职必须是大汉国一等一的有能之人担任。
而综观整个景帝朝,比卫绾有能力的人多去了,之所以选他当丞相,根本就不是看上他的能力或者德才,而是要为大汉保留一名有能力的官员。
因为卫绾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了,他再厉害也只有这么年日子过了,而刘彻新登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