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光熹》
作者:独看风起
作品相关
关于写《大汉光熹》的想法
爱看书,爱看三国梦想,三国就不在多说,历史上没有那个时代出现过如此多的谋士武将。可是最近网上出现的小说大多都是除了人名和地名是那个时代以外,情节上已经脱离了历史的范畴,变态到任意改变事实,颠覆历史的地步。
看这样的书不如去看玄幻、王图争霸之类,在一个崭新的设定里,作者就是神,随心所欲的发挥极不更好,非要把那些莫名其妙的构思强加在三国这个时代,个人认为,这是对三国的亵渎。
无奈之下,于是有了动笔写这部书的冲动,可是把大量的历史资料悄无声息的融入文字中,风起的能力不够,于是一部分章节阅读起来比较枯燥。风起的本心是,在汉末这个特定的时期一切发展都应该和生产力相对应,不然这和玩三国游戏是大量运用编辑器是一个道理,那还有什么意思?短期迎合喜欢过度YY朋友的口味,一段时间早回头看这本书时,你自己也认为是本垃圾。
不怕大家笑话,风起一段时间真的梦想穿越三国,为了这个梦想查阅了大量史料,越看越心寒,如果参照那些小说内容回到三国,你会死不瞑目,只想大骂那些误人子弟的作者。说这么多并不是风起反对YY,本书只会比较合理的适度YY。另外,风起不是历史系毕业的高才,自身的能力太弱,对汉末三国那段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欢迎你们及时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王者归来
风起回来了,经历了近一年四个月,我回来了。
一年里,风起有经历了很多,父亲的的心脏病,我被刀具差点削掉的手指,及父亲无法处理的生意,很多繁杂的事情使我无法脱身,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此,对那些喜欢《大汉光熹》的兄弟姐妹说声对不起,但是抚心自问,风起问心无愧,因为风起没有说谎。
呵呵,会有人骂我傻B,一部断更一年多的作品,绝对无人问津,你写给谁看?风起很傻,在起点这个遍地人妖的地方,TJ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我承认,自己确实动过这等念头,无非换一个马甲而已,在每月增加数万名写手的起点,独看风起这个名字,很快就沉积在汪洋的TJ书海里。
可是,风起是个男人,于是回来了。
这次,应以前书友的建议,风起要对《大汉光熹》做次大修,第一人称换做第三人称,语言要求简洁,割掉大部分的臃肿,倒叙回到它应该回到的地方。YY的成分会适度增加,但是会保持一定的合理性,书中大量的史料,使看书的过于沉闷,很多书友看书只求舒心。以前,风起太过于自以为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风起错了,以后会逐步改正,欢迎大家踊跃提出意见,使这本书更加完善。谁知道大修比写书还慢,近期风起时间不多,修改速度较慢,过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将会结束。
《大汉光熹》一定会是完本。
东汉官制
中央官制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司徒
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参考:《汉官仪》:“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而不改。”《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