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大唐天下 > 第121部分

第121部分(1 / 2)

>是,河湟之地的驻守一定要jing兵强将,一个不好,就要与大食开战,招蓦的军哪能与大食之军作战?”

大食东征大军都是身经百战的jing锐,哪是招蓦之军所能抵挡,李隆基这话很有道理。

“陛下英明。”李林甫赞颂一声,道:“臣以为,可以用招蓦的壮勇换下jing锐,把jing锐派往河湟之地。”

“妙!”陈玄礼和太齐声赞叹。

太李亨与李林甫是死对头,却不得不承认,李林甫此计正是处理眼下局势的佳之法。

“对对对。”李隆基恍然,大声赞叹,一口气不知道说了多少个好字,道:“蓦壮勇不堪大任,却可以用来镇守内地。他们一边镇守,一边训练,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成军。此事关系重大,立时进行,先招蓦十万壮勇从军,从各地抽调五万jing锐赶去河湟之地。”

“陛下,有兵不能无将,还要请陛下择一良将统兵。”陈玄礼提醒一句。

光有jing锐之军,没有良将统领,也不可能镇守河湟之地,这择将就成了必然之事。

“陛下,吐蕃军报。”就在这时,高力士兴冲冲的进来,把一份军报呈给李隆基。

“是好消息?”李隆基眉头一挑,步上前,一把夺过来,展开一瞧,不由得大笑:“哈哈,天助大唐矣!天助大唐矣!”

“陛下,可是拿下逻些了?”陈玄礼心急之事,脱口问道。

“那还没有,却也差得不算远了。”李隆基笑呵呵的把手中军报一扬,声调很高,几乎是在歌唱:“逻些发生大火,把逻些化为废墟了。”

“真的?”陈玄礼、李林甫、太李亨三人的眼睛瞪得滚圆,如同牛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不会吧?上天如此助大唐?”

李昌国他们采取的围城之策固然可以减少大量的伤亡,却是时间太长,若是逻些有足够的食物的话,坚持一年半载不是问题。此战要想早ri取胜,重要的莫过于减少城里的食物,这场大火就做到了,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哪有如此美事,是砸到头上的美事。

“这种美事,朕也难以置信,不过,朕相信李昌国他们不会乱报,他们说是真的,肯定就是真的。”李隆基说经过说了,叹口气道:“这几个崽,怎么不写得详尽些。”

“陛下,这已经够详尽了。”李林甫笑着为李昌国他们分辩一句道:“他们处理此事极是有力,要不然的话,逻些顶多烧掉一半。”

“是啊。这几个崽虽然卖关有一手,处理此等事却是不凡,吐蕃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了。”李隆基重重点头,很是欣慰。

“陛下,西域军报。”高力士捧着一份军报,步过来,呈给李隆基。

“不好。”李隆基一把夺过,展开一瞧,脸上的喜悦荡然无存:“西域很危急。四十余万大食大军进入西域,高仙芝他们被团团围困。”

虽然这种事早在意料之中,陈玄礼、李林甫和太李亨仍是直发愣。

“河湟之地的守卫必须要加强。”李隆基双眉一立:“唯有如此,能防止大食东进。”

“陛下,臣举荐安禄山为将。”李林甫上前一步,开始荐将了。

安禄山虽然狂妄,却是害怕李林甫,李林甫自认为能控制住安禄山。若是安禄山为将的话,他的助力就大数分,地位加稳固。

“嗯。安禄山是很忠心。”李隆基沉吟不语。

安禄山很得李隆基的欢心,按理说此等大事,他会同意,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竟然无意命他为将。

“陛下,臣以为安禄山固然知兵,却是不堪此任。”陈玄礼上前一步,大声道:“河湟之地极为重要,而能派去的兵力又不会太多,非一员大将不可。”

“陈玄礼,你以为何人能挡此任?”李隆基眉头一立,如同出鞘的利剑。

“臣请陛下召回王忠嗣。”陈玄礼大声道。

王忠嗣知兵善战,是当时头号名将,若是由他驻守河湟之地的话,再好也不过了。安禄山固然是一时名将,无论声望还是战功,还是能,都不能与王忠嗣比。

“陛下,王忠嗣固然善战,可他是有罪之身,不敢出战石堡城……”李林甫当然不愿意让王忠嗣复职。

王忠嗣与太李亨的关系好,若是他复职的话,太李亨的势力就会大增。

“太,你以为呢?”李隆基一挥手,打断李林甫说话,冲太李亨问道。

“父皇,儿臣以为龙武大将军所言极是有理。”太李亨也在为王忠嗣起复而努力,自然不会错过此等良机,道:“若王忠嗣不能担此重任的话,只能从李昌国和哥舒翰二人中调回一人。”

太李亨也是个jing明人,此话无异于是在提醒李隆基,此任王忠嗣不可。

“王忠嗣虽然不敢出战石堡城,却是有胆略,曾率三百勇士直奔大胡营地,打得大胡落荒而逃。重要的是,他统兵以来,从未有过败仗,朕以为此任非他莫属。”李隆基对王忠嗣还是看重的,毕竟那是他的养:“传旨,要王忠嗣赶赴河湟。”未完待续

第八十五章 吐蕃求和

逻些,红山宫,墀德祖赞与一众大臣聚在一起,个个垂头丧气,气氛异常压抑,一片愁云惨雾。

这是自唐军围城以来,气氛最为落的一次聚会,上自墀德祖赞,下至一众大臣,个个跟斗败的公鸡似的。

这也难怪,一把大火把吐蕃夷为平地,城里的食物被烧得精光,眼下的整个吐蕃还能有食物的也就是红山宫了。

红山宫里贮存的食物也不会太多,除了能给一众大臣吃喝以外,再也没有多余的食物。可以说,吐蕃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离灭亡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都说说,眼下该当如何?”还是墀德祖赞打破沉默,扫视群臣一眼,轻声道。

他的嗓门一向很大,说话如同雷霆,象眼下这般轻言细语,有气无力说话还是平生头一遭,谁叫眼下的吐蕃是如此困难呢?

群臣的头颅抬起,望着墀德祖赞,谁也没有说话。

“大吐蕃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若是再无良策,大吐蕃就会灭亡。在这存亡关头,还请你们畅所欲言。”墀德祖赞的声音略高数分,仍是有气无力。

群臣互望,仍是没有人说话,他们不是没有想法,而是那个想法他们不敢说,那是大忌,谁知道墀德祖赞会如何处置。

“小论,你可有良策?”墀德祖赞见群臣无说话的意思,盯着小论问计。

小论足智多谋,所料大多正确,很得群臣信任,眼下时节,谁都巴望他能想到好主意,目光齐刷刷集中在他身上,就是一向忌妒小论的大论也是巴不得他有良策。

“臣愚钝,实无良策。”小论缓缓摇头。

这话很轻,一众君臣听在耳里,如同雷霆轰鸣。

小论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所在,连小论都没有了主意,群臣只觉一颗心直往下沉,暗想吐蕃的末日真的到了。

大论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

墀德祖赞看在眼里,问道:“大论,你有何话说?”

“臣……”大论迟疑着不再言语。

“眼下这种时节,大吐蕃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无论你说什么,都是为大吐蕃,本赞普绝不会怪罪。”若是大论能有力挽狂澜之策,墀德祖赞宁愿向他叩头。

“赞普,臣以为眼下的大吐蕃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能再迟疑。”大论一咬牙,道:“大吐蕃食物断绝,难以持久,何不突围?”

“突围?”墀德祖赞眼中精光一头,道:“这是个好主意,趁大吐蕃的勇士们还有战力之际,赶紧突围,回到高山密林里再图大事。只要大吐蕃的勇士还在,即使逻些丢了,大吐蕃仍是有希望,好过在逻些城里被唐军全歼要强。”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却是眼下的最好办法,群臣不住点头。

“不过,这不是你大论的真心话,把你的真心话说出来吧。”墀德祖赞也是个精明人,大论要骗过他不是那么容易。

“赞普,臣以为,何不与大唐和谈?”大论很是紧张,打量着墀德祖赞。

和谈这事,群臣早就想过,却是没人敢提出。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和谈是需要筹码的,而眼下的吐蕃已经失去了与唐朝和谈的筹码,唐朝的要价会异常之高,高得让吐蕃无法承受。若是满足了唐朝的条件,吐蕃还能存在吗?

是以,这是个禁忌话题,群臣想而不敢提。

大论也是给逼得没办法了,不得不提出来。

若是墀德祖赞大怒,治大论一个死罪,谁也不会例外,大论不能不紧张。

“和谈?”让人意外的是,墀德祖赞咀嚼这两个字,一脸的苦涩,半天没有说话,那种冲冠一怒的情景并未发生,大论暗松一口气。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