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 > 第134部分

第134部分(1 / 2)

>    兄弟既然说了,就一定能做到,韩立涛压下心头的震惊,他闭上眼睛,开始思索这件事发生之后的后果。

倘若如此,那天津的汉奸差不多就得给一勺烩了。此外,还得搭上很多大大小小的鬼子。

这件事一旦发生,必将震惊中外!

他是搞情报的,又是赵寅成绝对信任的人,所以,很多内幕情况都清楚。

去年十二月,蒋委员长纠集了四十万之众进剿江西红军,其中主攻部队是蒋委员长的嫡系,十二个师,共十六万余人,由陈诚指挥。

从今年一月开始进攻,到三月二十二日,五十二师被全歼,五十九师和十一师大部被歼,使得这次清剿彻底失败。

由此,江西红军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俘虏了上万**士兵,实力再度大幅增强,现在兵强马壮不说,据说已有十万之众。

在江西剿共失败,两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不仅不替南京政府分担丝毫,而且还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抄老蒋的后路。

在这种形势下,只要有一线之路,南京是绝不会跟日本人全面开战的。

长城抗战,二十九军是打出了威风,南京政府也大力宣传,但实际上,总的战局却是在节节败退。

十天前,滦东大溃败,蒋委员长也想方设法,准备调集尽可能多的部队,以组织何应钦当初部署的第三防区。

先后接到征调令的共有四个师,即李生达第七十二师、梁冠英第三十二师、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和冯钦哉第四十二师。

这四个师,只有上官云相的第四十七师是从浙江调过来的的中央军,其他的都是杂牌。

李生达的第七十二师是晋绥军的,那是托了阎锡山的面子从山西“商借”的;梁冠英的第三十二师原来是冯玉祥的部队,后来投过来的,标准的杂牌军;冯钦哉是杨虎城的部下,也戴着杂牌的帽子。

看调来华北的这些部队,就知道蒋委员长根本没有同日本人打下去的心思,和谈是必然的。

现在已经很清楚,华北虽有三十万军队,但却挡不住五万日军的攻势,如果继续打下去,平津陷落是必然的。

想了半天,韩立涛也没想明白,兄弟这事儿要是干了,会对局势有怎么样的影响?是好,是坏?

他睁开眼睛,问道:“立洪,现在南京正跟日本人接触,这事儿会有什么影响?”

笑了笑,韩立洪道:“大哥,没事儿。”

什么叫没事儿?韩立涛看着兄弟。

-----------------

感谢书友霓虹灯打赏,鞠躬致谢。

'  '

一七〇章 洋灰陈

沉吟片刻,韩立洪沉声道:“大哥,咱们先说和谈不成,又抵挡不住日本人,以致平津陷落。”

韩立涛默默听着。

“丢失东省,虽然群情激奋,但影响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可如果平津陷落,那就是两回事了。”

由于东北长期为张氏父子占据,即便张学良易帜,归顺中央,中央的势力也依旧不能进入到东北,这种状况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央收不到一分钱来自东北的税赋。

这样,就造成了东北和关内有很强的疏离感,所以尽管拱手丢了东北,国人群情激奋,但还能以暂时不承认来敷衍,以待国联或者其他机会再来收复。

但华北不行,这方面,华北和东北的情况完全不同。

华北五省,小麦产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棉花产量为近全国的一半,纺织厂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面粉厂占全国的五分之二,产煤量接近全国的一半,产盐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铁路总长度为全国的一半,公路长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全国第二的关税收入,此外,还有天津、青岛、秦皇岛、烟台、威海等优良海港。

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北平是足以覆盖北方,影响南方的文化中心。

日本人只要进入平津,南京政府如果还不全面开战,依旧一意孤行,继续鼓吹什么三日亡国论,那蒋委员长继续掌权的机会微乎其微。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一旦日本人占据平津,全面开战就是必然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韩立涛微微点了点头。

韩立洪继续又道:“我们在华北的军力虽然挡不住日军的攻势,也根本没有与日本开战的准备,但问题是,日本同样没有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如果一旦因为侵入平津而导致中日全面开战,那处境真正危险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日本人。”

韩立涛心头一震,他感觉抓着了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

“日本仓促开战,一旦打起来,后援不济,战事必然处于胶着状态,而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对日本人就是极其危险的。等到日本人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也做了各种相应的准备,到时虽然仍然挡不住日本人的攻势,但也必然陷入苦战。”

“一旦到了这种情势,英法美苏俄都列强必然要落井下石,他们只要维持中日双方苦战的状态,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那日本就危险了。”

韩立涛点了点头,心里敞亮了不少,他道:“所以,日本人只是虚张声势。”

现在德国还没有露出獠牙,英法苏俄没有受到德国的有效牵制,这也是日本不敢明目张胆侵占华北的主因,

“也不尽然。”韩立洪道:“占了热河,日本高层一定是赶紧回家数钱的心态,但中下层的则不然,他们恨不得闹得越大越好,所以变数还是存在的。”

这个变数不大,而且听兄弟这么一说,有变数,真打起来似乎更好,省得这么羊死不拉活的,天天生闷气。

心结一去,心胸为之顿开,韩立涛道:“这事儿还安在弟妹的头上?”

点了点头,韩立洪笑道:“这么荣耀的事儿梁爷怎么能不顶上?”

韩立涛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这下,蒋委员长又做难了。

通过这事儿,鸡鸣山的威望必然再攀高峰,而这又必然让蒋委员长进剿鸡鸣山的心更迫切,但如此一来,国民政府必然要面对更大的舆论压力。

忽然,他心中一动,蒋委员长会不会因为兄弟而对日本人做更大的让步?

“立洪,我把你的话报上去怎么样?”

摇了摇头,韩立洪苦笑道:“大哥,我们不在局中,自然心似闲庭。南京和日本人虽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但这就如赌局,蒋某人一方面心头挂碍既重,又胆气早丧,输定了。”

韩立涛默然。

――――――

唐旭忙,很忙。

忙完了英租界的常家,又到了法租界的陈家。

陈家和常家都是民族实业家,但陈家比常家的名气大多了。

洋灰陈,这三个字在中国不说家喻户晓,至少很多很多人都知道。

洋灰陈就是陈家,陈家做的实业就是生产洋灰。

从旁迪克轿车上下来,打量着眼前这座三层洋楼,唐旭有点不解。

来之前,当家的特意嘱咐他,对陈家父子,第一是敬重,第二还是敬重,第三还是敬重,绝对不能像对常家一样,语出威胁,一定要商量,就是陈家拒绝,也不能威胁。

所以,到了陈家,唐旭就没有在常家门口的派头了,他下车,自己去按门铃。

跟去常家一样,来陈家也是事先约好的。

大门开了,唐旭没有再上车,他径自走了进去。

迎面,走过来两个人,一位是六十多岁的老者,一位是三十四五岁的男子。

这一定是陈家父子。

唐旭赶紧快步走了过去,到了近前,对老者恭敬地鞠了一躬,然后直起身来,问道:“您老就是陈老先生吧?”

老者赶紧道:“唐先生,不敢当,老朽陈一甫,这是犬子汝良。”

唐旭又对陈范有点了点头,道:“陈先生,您好。”

陈范有赶紧道:“唐先生,你好。”

唐旭暗自点头,难怪当家的对陈家父子这么敬重,陈家父子家财万贯,却平易近人,没有丝毫贵气、傲气,难得,太难得了。

陈范有一看见唐旭,就觉得眼熟,但这位唐先生是常碧生介绍的。常家和陈家的关系很好,所以也就没多想。可等进了客厅,陈范有突然心头一震,他认出了这位唐先生是谁。

不动声色,陈范有没有请唐旭在客厅落座,而是把唐旭请进了书房。

这不和规矩,陈一甫向儿子看去,陈范有轻轻摇了摇头。

进了书房,落座之后,陈范有道:“唐先生,您上过报纸吧。”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