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开话题望着佟妈妈说道:“妈妈去大厅吃杯茶吧?”
后者一听方摆摆手,又道:“不了,我还得回去。老太太等会还要去竹苑瞧四小姐呢。”
“四姐姐?”连瑶不禁一抬头出声问道。
佟妈妈叹了口气才道:“是啊~昨儿夜里身子不知怎么又不舒服了,听说还是红杉进了屋才发现四小姐倒在了地上。立即请了大夫来瞧,说是气血不足,肢寒体冷的,估计又得卧病好一阵子了。”
“这么大的事,怎么我都没听说?”
“太太说了,别惊动大家,惹得人人都担心。四小姐的病反反复复,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佟妈妈回道。
这么凉薄的话听在连瑶耳里倒是一愣,不是说她最近的病情很有改善么,天也暖和了下来,下午刚刚去乾梓侯府,晚上就晕厥?
“十小姐,那奴婢就先回去了。”佟妈妈向连瑶辞行道。
连瑶立即看向佟妈妈,五旬上下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连眉角都看得出喜悦。她是真心为自己高兴,虽然两人鲜少碰面,她却一直记着自己。这让连瑶心里很是感动,至少,还有人惦记着自己,纯粹的、不图回报的……
“妈妈好走。”
连瑶将佟妈妈送出了房门,又让紫苏将她送至了院外。这个时候,自己没有站在小姐的身份位置上,也不是把她当成下人,而是当做一个长辈。
……
连瑶跟着丁氏坐在马车里,马车虽不大,里面却布置的很精致。车壁挂着几个红色绣着各色花样的精致荷包,底下流苏随着马车的前进而摇晃着。丁氏正对着车帘而坐,背靠在粟玉芯绣花软枕上假寐着,连瑶坐在车里无趣,便看着对面的三层高的红木雕花食盒发着呆。连瑶知道,这是大户人家的规矩,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车带些糕点之类,以防在路上饿着。
车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在人烟稀少的道路少很是刺耳。又是驶向乾梓侯府的,而这次心里却是有些紧张,以前每次去的时候都是纯粹的走亲戚,而现在却是不一样了。身份从某一程度上有了不同,心境便也不一样了。
正往前走着走着,突然马车停了下来,连瑶一个没坐稳,差点就往前冲了出去。丁氏也立即睁开了眼,对着外面不满道:“阿忠,怎么回事?”
“回太太,有位骑马的公子拦了车,好像是要问路。”外面传来车夫阿忠的回话。
连瑶听后心生疑惑,这是什么情况?当众拦马车问路,虽说现在这个时辰道上比较安静,可也不会没有行人啊,专程拦辆马车问路?若不是这儿的规矩太多,什么女子不能抛头露面,连瑶真想掀起这车帘往外看看是个什么情形。
看向丁氏,只见她脸色已经变了,却没有说话。耳边听得外面断断续续的声音,偶听到一个似是熟悉的声音却又是一闪而过,很不真切。
过了一会,阿忠才缓缓掀开车帘一角,对着丁氏摊开手掌,上面赫然摆了一锭碎银子,不差不多正好一两。
连瑶好奇,丁氏也是一头雾水,开口问道:“怎么回事?”
“回太太,刚刚那位公子赏的,说是给的问路费。”
“一两银子的问路费?”丁氏望着阿忠那布满老茧的左手心里的白花花的银子道。
连瑶也是心道:出手好阔绰的公子。
“是的,那位公子只问了奴才去佛普寺的路怎么走而后便给了这锭银子,奴才说不用的。可他却执意说往日他给人带路那可是一支珠钗的价钱,如今一两银子已是便宜了。”
这话却让连瑶心里一个激灵。
佛普寺?一直珠钗的带路费?一两银子?
“哦,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人家领路、护送好歹也有个报酬,你就这么对我?”
头上一松,一眨眼的功夫,只见自己头上的珍珠沧月簪已到了男子手里。
“这个也值几个钱,明**拿了银子来湖边找我不然我不保证会不会这支钗会不会出现在佛寺菩萨的面前。”
……
“你……那天你带路,本姑娘打赏给你一两银子还不够吗?”
“我不还了,就当是那天你打赏我的好了。”
记忆中往日的画面一幕幕在脑中呈现,一字一句,那般温柔中总是带着调侃意味的话,那个让自己栽了一次又一次的少年?
“奴才还好奇,听那公子口音,分明是京中人士,却会不知道佛普寺怎么走。”
耳边传来阿忠的嘀咕声,收神望向他手心里的一两白银,想着这拦车问路的突然。
“既是问完了路,便启程吧。不要耽搁了去侯府的时辰。如今的世道,却是什么人都有了,也不知那公子家中是如何教养的。”丁氏埋怨了几句,并不把这段事故放在心上。
“那太太,这银子?”
“既是赏你的,便拿了去。”丁氏回道,语中已有催促之意。
阿忠面上一喜连忙谢道,而后才放下车帘重新驾了车,徐徐往前而去。
连瑶搅动着手里的手帕,心中却是没有方才的那般安静了,眼中带着不可思议,双眼对面左右摇晃着的锦囊。
是他
不知为何,连瑶却是在心底就此肯定了刚刚问路的男子身份。是他,那个在佛寺中彻夜吹笛,让人难以入眠、唤作子彦的玉面男子。
是巧合,还是有意?
正文 第九十四章 往日帝姬
一直到了乾梓侯府的门口,连瑶还是心不在焉,直被丁氏唤了几声才回神。又问了几句是不是身子不舒服之类的话,连瑶立即摇摇头道没事。瞧着丁氏的脸色,若是自己真临时来点状况,那岂不是惹她不痛快?
下了马车,自有婆子领着丁氏和连瑶往里去。连瑶发现这次二姐姐没有在门口迎,其实心底又岂会糊涂,自己若是进门,对连家有利,对她可是未必。去侯府大厅的路倒是轻车熟路,望着两边熟悉的风景,枝枝叶叶、茂盛不已。
奇怪的是,到了记忆中的三字路口,婆子却未领向通往大厅的路,而是径直去了另一条向东的小道。心下疑惑,却不见丁氏有一丝好奇,只得收了心思往前而去。
路边石柱灯阁,旁边假山石壁附着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行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众人均是沉默不语,朝着东边走了大约一柱香的功夫,然后右拐上了一条夹道,出了夹道再左拐,停在一个高大的院门前。
灰色筒瓦,清水墙,黑漆大门,门外有八字壁影,左边雕一个“福”字,右雕一个“寿”字,都有人高,上面的匾额镶金围边,赫然是正楷字体的“慈荫堂”三个大字。威严肃穆,偏又让人生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门前五级石青台阶,凿成五福捧寿花样。两个还未留头的小丫鬟正在台阶上拿着彩色泥娃娃玩,看见众人走上前来,一个溜烟地跑了进去,一个迎上前行礼。
连瑶知道,这便是步老太君之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