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吗?在所有以“爱”的名义下所干出的这些勾当难道我们不认为这些父母们不是一个个“温柔杀手”吗?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吧,一位中学生对我们成年人悲愤地控诉:
……
应该承认。我的父母真的爱我,他们代替我做了大多数本来应该是我做的事,我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就是要做一个乖乖的听话孩子。这是我小时候他们对我的唯一要求。我也努力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不爬高,不和人打架,不做危险的事,不弄脏衣服,老师说什么我做什么,看到他们的朋友叫叔叔。弄堂里的大人碰到我的父母总夸我听话,文雅,不像其他男孩子那样淘气。当时我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是很高兴的。而现在,我感到愤怒了。
后来,我上学了,他们对我的要求是什么也不要我管,只要我能好好读书。因为要让我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爸爸把我送到离家很远的一个重点初中里读书,我每天要很早离开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一边吃早饭,妈妈一边帮我系鞋带的,而且从来自己不整理自己的房间,当然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那时候我已经长大了,看到母亲疲惫的身影,很想替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可我从来没有做过,一开始做,总是出错,一出错,妈妈就抢过去,说:“你放着吧,我看你做,心里都难受,还不如我自己做。”
我其实非常爱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来爱他们,然后我知道了,只有一件事情我可以做,就是好好读书。要是我考试有了好分数,他们的脸就会发光,他们好像所有的辛苦,一下子都得到了补偿。
所以我一直把成绩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
然后我考上了大专。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我们去实习。我发现,社会一点也不像想象中和电视剧中的样子,要生猛残酷得多。
所有的人都说我像一个小孩子,实习的时候我发现女同学喜欢和我在一起,并不是我像真正的男人,讹而是我不像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让他们觉得安全。而男同学说我是“娘娘腔”。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一致把我安排到仓库,而不让我去做本来我的管理专业。
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对我爸爸说,我这样子,将来在社会上一定要吃亏,爸爸回家来很着急。
我也知道我身上缺少一个男子汉所应该有的刚毅和果断,顶不起一片天空。
我发现这个社会很奇怪,童年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然后就要求你什么也不要管,只读好书就好了。可是你长大以后,立即又要求你有男子汉的力量,吃大苦,耐大劳,就像007,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独档一面,掌立门户,我也想这样,可是我怎么才能做得到这样呢?
我感到受了欺骗一样,我从小努力,而且得到指导和承认的目标,本来以为这就是全部,可是你努力到头的时候,发现他们要求的不是这样。我成了一个不合格的人,而且是从小的努力和教育,让我不合格的。就像到了大考的时候,老师突然说我们得考一门从来没有教过的东西,而且这门课占分最多。
现在我能怎么办呢?
这就是一个从小被抽去脚筋的残者,当他被剥夺了除学习之外所有的能力之后,他却在一天早晨被突然告知他是一个无用的人,当一个学管理的人无法管理别人而只能到一个阴暗的仓库里去面壁思过的时候,我们能责怪这样一个孩子吗?究竟是谁培育了这样一个无用的人?我们很多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同时你们想过没有,事实上正是你们这种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导致了你们孩子今天的失败!你们从来就没有让孩子去吃过苦,你们凭什么要求他长大以后就必须能吃苦?你们从来就没有让孩子耐过大劳,你们凭什么要求他长大以后就必须能耐大劳?你们从来就没有教孩子学会独立生存,你们凭什么要求他长大以后就必须能独挡一面?就像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一只雄鹰一双坚硬的翅膀,我们凭什么要求它长大以后就必须展翅飞翔?!
长翅膀的绵羊
正像这位中学生所说的“我感到受了欺骗一样”,确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是一个行骗者,我们从小就勾引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去完成一种教育体制的使命,却同时剥夺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其他能力的共同成长,然而当他们完成了使命在鲜花和掌声中从学校毕业之后,迎接他们的则是另一副社会严酷的面孔。这就像一个人在相亲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少女,然而等到你一切准备就绪踏上通往教堂的红地毯掀开新娘面纱的时候你却发现,原本一个美丽的少女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泼妇!于是你就只能呆若木鸡无所适从仰望上苍而悲天悯人。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曾经以“影响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最有价值的理念”为主题,对一百多位参加过《对话》栏目的人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请给您所认为的在未来十年中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士画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这样来描述的:胸怀大志,有上进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有责任感和诚信;具备工商管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背景;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善于从书本和实践中,从自己和别人身上学习。
尽管这一百多人的描述各有千秋,但归纳起来有三点几乎是共同的,那就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老实说,我们今天大多数学子们只具备了其中一项,即学习能力。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谓的学习能力在很大意义上来说只是掌握一种书本知识的能力,但实际上学习能力包括一种实践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一个成功人士所必备的三项基本素质中,我们只有0。5项还算是合格的。然而,当我们发现传统的学习概念几乎被颠覆的时候,我们所仅剩下的那个0。5项都快朝不保夕了。据悉,有一次微软公司在制定“下一代知识工人”的项目研究时,他们特意请来了两位少男少女来做此项研究的顾问,微软公司的用意很明确,我们必须倾听下一代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在一个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主人和消费者,未来的游戏规则应该是向“未来的经验”学习,从而“想象你不曾体验过的东西,然后从中学习。而一个向未来经验学习的知识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尤其重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以老卖老的社会来说,似乎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游戏规则是一切都是跟随而不是超越,当我们依然沉浸在“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那种良好自我感觉的时候,殊不知,别人已经早已舍弃了那些破桥残路而在空中自由翱翔了。因此,有时候当我们时常看到一帮“非圈子里的人”在一本正经地为“圈子里的人”制定规划的时候,我们不免感到十分搞和荒唐!
确实,我们正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危机,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习的概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往往只是一些掌握了历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试高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缺乏一种社会生存的综合能力,当教育成为一个人成就知识积累的同时又失去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基本才能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难道还要以这样的方式和规则来继续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吗?
1995年,一个名叫李倩妮的16岁少女来到了英国,她是属于较早一批去国外留学的中学生。两年以后,李倩妮考上了美国的丹佛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国际金融,2001年她又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多年的留学生涯,使李倩妮感触最深的是,同样是学习,在国外她感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自由,而当玩和实践都作为一种重要学习途径的时候,让她感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是:“原来,玩也可以是学习。”下面就是李倩妮告诉我们的,她在英国和美国学习期间的一些难忘的感受:
英国的学习尽管规矩很多,管制十分严格,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却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自由。我们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向老师提出。人有三急,如果你要上洗手间,去就是了,无须向老师请假;如果坐累了,可以站起来伸伸懒腰。最有趣的就是考试的时候,除了必须的文具以外,你还可以带枕头或者是朋友家人送你的幸运物,像娃娃、相片之类的东西进考场。学校主张在不违反考试规矩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好使我们在最舒服最轻松的环境下发挥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