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1 / 2)

>的最佳时机。

可惜,等桑小鱼明白过来时,老虎已经向她张开了血盆大口。

**********************

庄瑾正在展馆巡视,听她说完点头表示知道了,并没像往常一样不友好或者冷嘲热讽,这让她有些诧异,随即安下心来,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天,过完这三天,她的生活将重新步入正轨。脑海里快速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第一次对生活有了期待。

一上午的紧张忙碌在十二点展览结束时暂告一段落,所有人都到旁边的休息室用餐,简单的工作餐后抓紧时间休息,为下午的工作养精蓄锐。

下午两点,展馆开门迎人,展览继续进行。

两点半的时候邹凯让人来叫她到展馆门口去,走近一看,门口处赫然站着一行人,里面不仅有邹凯、庄瑾,连陈总编,沈聿风都在。

之前她还以为就邹凯,她和庄瑾,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不仅暗忖,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人需要一干人等提前半小时出来等候迎接?

答案在半个小时后揭晓,三点刚过,一行人出现在视线里,正向展馆走来。

陈总编带头迎了过去,隔着几步的距离,就向对面走在前方的那位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伸出手去,“欢迎欢迎!沈厅长白忙之中还抽空前来,真是荣幸之至。”

被叫做沈厅的人握住陈总编的手,另一只手拍拍他的肩旁,“《天下》杂志社为本省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是杂志社的重要日子,我怎么都该来看看。”

桑小鱼站在最后面,看着一群人握手客套,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陈总编口中的“沈厅”是本省文化厅的厅长,怪不得要如此隆重。

一群人客套完毕,最后邹凯指了指她和庄瑾,“这是摄影记者桑小鱼,另一位是风行文化的特助庄瑾。”

两人此时不约而同的没有伸出手去,默契十足的一同面带微笑朝他欠了欠身:“您好!”

沈厅朝他们微微点了点头,在邹凯的带领下往里走。

危机四伏(二)

正走着,桑小鱼看见她前面的庄瑾身子突然一斜,“啊……”

眼看就要倒下去,不等她出手,站在旁边的沈聿风忙出手扶住庄瑾,帮她站好。桑小鱼眉头微皱,直觉庄瑾在算计什么。

这意外的小插曲让前进的一行人停了下来,连前面的沈厅都亲自过问,“怎么了?”

庄瑾一脸歉意的笑,“有点低血糖,很抱歉打扰您了。”

“年轻人工作再忙还是要多注意身体,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沈厅和蔼的说道。

庄瑾忙点头:“您说的是。”

此时,她的身后是一张被放大到60寸的照片——《上学路上的农村娃》,所有人在看她的同时,都注意到了那张照片。

那是一张反应边远山区孩子上学困难的照片。

一群衣服打着补丁,个子瘦小皮肤黝黑的小孩子背着书包,手拉着手小心翼翼的从浑浊的河流里趟过。他们的年龄看上去都不大,最大的不超过十岁,最小的只有五岁。

他们的手紧紧拉在一起,努力保持着平衡。河水没到他们膝盖的位置,水流的冲击力使他们走得很艰难,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颤颤巍巍。

拍摄者刻意打破了画面的平衡感,反而放大了这种不平衡,使宽阔湍急的水面和孩子瘦小的身影形成强烈的对比,让看的人胆颤心惊,仿佛这一群孩子随时都可能被河流吞没。

小插曲过后,本应继续前行的人群没有动,沈厅看着那张照片,久久不发一言。自然,庄瑾早就从那张照片前走开了。

沈厅的异常让陈总编不安:“沈厅觉得这张照片有什么问题吗?”

沈厅摇摇头,轻笑着调侃道:“没有,拍得很好,作品创意、取景角度以及画面构思都别具匠心。只是如果我是名摄影者,在这种场合下,很难眼睁睁看着这群孩子置身危险而一心一意的拍摄。”

虽然他在笑,语气也很轻松,可人人都听出来他这是在指责摄影记者的冷漠,把好的作品看得比孩子的生命还重要。

陈总编眼神示意桑小鱼上前去,赔笑着对沈厅说道:“她就是这幅照片的拍摄者。”说完吩咐桑小鱼:“给沈厅说说你拍这张照片时的想法。”

果然,她就知道庄瑾怎么会无缘无故跌倒。对着沈厅欠了欠身,桑小鱼心底有些慌乱,虽然这种指责她早已习以为常,可这个人的身份特殊,一不小心说错话她就不用在这行干了,而且还有可能连累杂志社。

危机四伏(三)

那条河是那里方圆百里每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因为唯一的一所小学在河对面。当地政府很早就在说要在这里建一座桥,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可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届,过河的孩子也换了一批批,桥始终没有影子。

她不能保证每天河边都有人等在那里帮助那群孩子,她可以帮一次,两次,却帮不了一辈子,要想永久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建桥。

看着照片,以为照片的感染平静了下来,声音平稳而缓慢:“1994年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中,南非reelancer(自由记者)凯文。卡特以其拍摄的一张《饥饿的女孩》获得eaturePhotography(特写性新闻摄影)奖。就在普利策新闻奖颁奖仪式结束三个月后,凯文。卡特自杀身亡,原因就是这张《饥饿的女孩》。”

“1993年,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当他走到灌木丛中想从成堆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时,却看到一副让他更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拍下这一镜头,这就是那张获得普利策大奖的《饥饿的女孩》。”

“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其他媒体紧接着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还有人说他本说就是一个猎人,是在场的另外一头老鹰,就连他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

“然而,凯文。卡特本人几乎从一开始便处于冲突的痛苦之中,也在拍摄完成后将秃鹰赶走。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虽然她不是凯文。卡特,《上学路上的农村娃》也没有《饥饿的女孩》那样剧烈的冲击感震撼力。可她的内心何尝没有煎熬?几乎是在拍摄完那一瞬间,她放下照相机下去把那群孩子一个个背过河。她做为一名摄影记者,职责就是尽一切可能把信息传播出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

“事实上,凯文。卡特的冷血是另一种救助。”沉默的人群中有人开口接话,她看过去,没想到是沈聿风。

危机四伏(四)

沈聿风没有看她,“正是这张照片,让全世界人民看到苏丹惨不忍睹的景象,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时候,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到《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

有些受宠若惊的看着沈聿风,虽然他说的是实话,可在这个时候说出来,这算不算是在为她说话?

同样感到意外的还有庄瑾,她没想到沈聿风居然会帮桑小鱼说话,替她解围,心里呕血到内伤。

还是沈厅最先开口,话却是对沈聿风说的,“没想到沈总不仅策划能力一流,连知识也如此广博。”

沈聿风略微点头一笑,“我只是略知一二,不像桑记者了解得那么透彻。”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