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告诉孩子你真棒 > 第6部分

第6部分(1 / 2)

>“给孩子一个平安的世界”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

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承办,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展开。全国有50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喊出了“我自护,我平安”的口号。

一大批“平安使者”进入学校,向孩子们传播安全知识,孩子们争当“平安娃娃”,学习自护自救的本领,用火眼金睛查找安全隐患。孩子们自护自救的本领大大增强,还锻炼了救别人的本领。

2004年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第二年,教育部将活动主题定为“防止校园暴力”。活动中将倡导创建“平安校园”,查找不安全隐患,提高自护能力。

来自校园的侵害包括:学校环境隐患,校园暴力,抢劫勒索,不当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以及同学之间的语言暴力。防止校园暴力,一是要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要共同创造一个平安的世界。

愿每个校园都成为“平安校园”,每个家庭都成为“平安家庭”。

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入选,其中就有北京四中才华横溢的高材生王海翔。

海翔的妈妈张培祯是我的老朋友、北京翠微小学的退休干部。说起海翔的成长,张老师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的确,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海翔就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考入国际班的学生英语水准很高,英文听说读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与他们不同的是,海翔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过,口语也不如别人好。所以一开始他就面临很大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劝他说“要不行咱们就回到普通班?”

张培祯是个心地平和的人,她很欣赏自己的儿子,也从不给儿子增加压力。她对海翔说:“你已经是大学本科生了,又考上清华大学MBA。只要那个位置适合你就好,上普通班、国际班都是研究生,不必太勉强自己。”

海翔却不同意调班,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功夫不会有问题。”

这之后,海翔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毕业考试就获得优秀,在清华大学MBA国际班里拿到中华奖学金。

海翔的自信正是来自妈妈对儿子的自信。当儿子“爬坡”时,妈妈从不给儿子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儿子已经走过的路程,帮他“数脚印”。妈妈的这种“欲擒故纵”(儿子语)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儿子继续向上攀登的愿望:“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让我试试吧!”

那些整天“逼”孩子学习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那些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刚刚进入清华,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拓展训练:站在一个9米高的木板上,从一块木板跨到另一块木板。海翔起初很害怕,他去问教练:“两个板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教练说大概是一米四到一米五吧!海翔偷着跑到旁边,在平地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使劲跨出去,能跨出一米六七,他心里有数了:到上面有什么好怕的?这样他完成了“知彼”。他又想:上去就当在平地,最差掉下来也有防护设施,只不过寒碜点而已,于是,他又完成了“知己”。结果,他一次成功。

海翔因此大受启发:自信来自心中有数,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有成功的把握。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劣势:英语用的少,那么现在就开始用,加大阅读量,在课堂上完全用英语对话;接下来分析优势:自己原本学经济,对其他同学来说,经济是新的学科,而对自己来说是学第二遍。

自信使海翔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功,毕业后他分到一家国际基金会,工作出类拔萃,还获得全系统演讲比赛第一名。他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电视栏目当了一次嘉宾,就被导演看中,不久,成了这个节目的业余主持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张老师是怎样帮助儿子树立自信心的呢?

母子俩总结出三条经验:

第一是:“今天比昨天强!”

她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

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人积极的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风帆会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一生的成功。

第二条经验:孩子需要张扬。

“你看,人一旦被人发现,就发现了自己。”海翔这样说。

孩子在成长中特别需要“发现”。尤其是对自我还不甚了解的孩子,格外需要有人去欣赏。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候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第三条经验:志不高者智不达。

自信的人往往拥有远大的抱负,志向不高的人智力也达不到。

自信的人能够走遍天涯海角,自信的根基就是他能够扬起理想的风帆。

自信是根。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在“全国世纪父母读书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资深教育专家、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严肃地讲了上面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其中包含了对教育的反思。

看看现实,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得高分,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外国记者会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中国记者却很少提问。

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知心姐姐》杂志曾做了一次题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标准”的“知心调查”。全国18个省市的1904名中小学生的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选择“听父母或老师的话”的占11。8%,而选择“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仅占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就愈强。

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曾向我介绍教育女儿的经验:他总是给孩子以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后来女儿获得了博士学位,事业上也取得杰出的成就。

思考源于好奇。孩子都有好奇心。爱提问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和鼓励。

我儿子5岁时最爱问问题。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神秘地问我:“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我坦白地说。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