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红楼之林海 > 第1部分

第1部分(2 / 2)

只是回想起原先林海读书的方式,心里暗自摇头,真真是读成书呆子了,写文章只会顺着字面意思来,每每为了凑字数而绞尽脑汁,也难怪童生试过不了呢……

而且老爹林谨知是个急性子,考察林海功课时,对答稍慢一些就要横眉竖目,弄得原先的林海十分害怕面对严父。幸而这次大病,京里太医院的张太医正好在姑苏公干,延请至府上看诊时着实敲打了林谨知一番,让他以后注意儿子的劳逸结合,不能为了苦读而废了身子,那可是得不偿失的事了。

林谨知深知张太医乃当世国手,他是当今景德帝的心腹,此番来到姑苏另有要事,这样的人说出的话,自然比平日里夫人的哭诉要有分量得多了。

于是,从此以后林海从天不亮就开始读书变成了天不亮就开始修习强身之术,吃过早饭再读书的双重苦日子……

林海不是原先的魂儿了,读书的精气神也有了变化,在他的先生朱轼看来,就是突然“开窍”了。林谨知身为侯爷,自家夫人也是高门大户出身,延请的教书师傅自然也非凡品,朱轼乃是先皇在位时的进士,后来仕途不得意便弃官归乡,前几年静极思动,周游了大半个大夏,方才来到姑苏。投身于安平侯府上,也不是为了束脩,而是林家茶园特有的茶叶让他流连忘返,教导林海不过顺势而为罢了。

之前林海只知埋头苦读,却又读书读得不得法,对于朱轼的问题直来直往,却从不会向先生提问,先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同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朱轼游历各地的见闻阅历,林海竟是半点兴趣也无,饶是博学多才如朱轼,也只能赞一声“刻苦”而已。

对于这样的学生,朱轼百般提点也是枉费工夫,于是想着让他下场试上一试,被现实打击到了也许就会成长了也说不定。却没想到学生体弱加上未中的打击,竟然大病一场。

过了年来,林海病已痊愈,再次出现在朱轼面前时,朱先生发现自己的学生有些不一样了。除了身子随着早起锻炼逐渐强了很多外,整个人的精气神也都有了变化,不再死读书了,不但学会了提问,还更愿意听他讲自己游历大夏的各种见闻。甚至在他讲述之时,还能发出一些真知灼见,这可喜坏了朱轼。由此师生进入了良性循环,互动频繁,林海的课业自然突飞猛进,连带着和父亲林谨知的关系也好了起来——林谨知检查功课时发现儿子进步,也不吝于鼓励,这对于林海而言,到成了意外之喜了。

如是两年过去,林海再度下场,轻松过了童生试,林谨知和朱轼欣慰之下,自然盼他再上一层楼。

3初遇(修)

第三章初遇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林海站在枫桥上,望着不远处的寒山寺塔,心里微微叹了口气。前世的他正是在苏州遇到的车祸,难道是因为这个才使得一缕幽魂来到了大夏的姑苏城么?

枫桥镇人烟繁华至极,安平侯府又向来低调,因此林海的马车就寄放于镇外,只带着石墨、松烟、卓青、卓蓝四个小厮在镇上游逛。

两年来,林海除了强身读书,更多的时间愿意与朱先生交流,朱轼曾走遍大江南北,阅历之广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在林海刻意讨好之下,更将自己的见闻写写画画,制成了好几本册子赠与林海。通过朱先生,林海方知大夏地理与后世的中国几无二致,仍有长江、黄河,也分塞外、海口。大夏定都天京,林海第一次听到“天京”时还以为自己穿到太平天国了,后来才知道京城就是后世的北京,只是本朝没有像明朝那样分南、北京,只将都城尊称为天京罢了。

本朝仍以农业为本,但并不禁商,虽然在读书人心里,士农工商仍是泾渭分明,但在广大百姓而言,人口日多,土地日少,若不行商,又该以何为生?同时本朝也不禁海,海外贸易的兴盛使得东南地区商业氛围浓厚,相对姑苏而言,海商青睐的茶叶和丝绸,姑苏都有上好的品相,于是这姑苏城内外,繁华之处不可历数。

林海两年来大多数时间仍在耗费在侯府之中,偶有应酬,也被严父慈母推拒,竟是少有出门。直到他过了童生试,成了秀才,才开始自己的交游。为了方便他出门,林谨知干脆给他提前行了冠礼,并由朱先生起了表字如海,从此在社交界林海也可被称为林如海了。

直到此时,林海方才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有所怀疑,他前世对《红楼梦》并无研究,只是祖父喜欢看,便跟着看过几眼,但从未往心里去,现在再问他还记的什么,也只能说单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还有王熙凤、晴雯等出彩人物的几个名字罢了。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出场既早又少,他一直以为林如海就是林黛玉父亲的名字,但来到大夏之后,方知世人称人,尤其是读书人中间,多以表字相称,难不成,这林如海其实也是表字么?难道我便是林如海?可是书情节自己本就记得不多,拼命回想也想不出多少来,由此着实抑郁了几天。但他毕竟不是钻牛角尖的人,何况已经在大夏生活了两年,此间父母亲情,师傅教导之情,就连下仆相处,无不是真真切切,饿了想吃,困了想睡,就算是一本书中如何?既来之,则安之。

寒山寺是姑苏名胜,枫桥镇更是姑苏市场繁华所在,前世林海就向往已久,如今能自己做主出门了,出得侯府,便多往枫桥镇闲逛,唯独不肯去寒山寺。

其实也不独寒山寺,自从两年前他大病一场之后,举凡寺庙道观,他都不肯去,因他在此事上的倔强,连一向疼爱他的母亲杨氏也只好自己去玄妙观还愿。而林海不愿去的原因也很玄妙,虽然前世是理科男,但学的是理论物理,又经历了时空穿越的事情,对于怪力乱神之说,他虽不想信,却终究有所畏惧,连带着寺庙道观也不想进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今天,景德十八年三月初六,春光大好,阳光明媚,总之,在林海的大丫鬟连翘看来,是个适宜出行的好日子。于是替他准备好了车马零食,一早就将他送出了二门:

“少爷好好逛逛,别总闷在家里。”

连翘就是当日林海醒来时,随母亲杨氏一起守在床边的小姑娘。她是林家家生子,自八岁分到林海身边,一心一意侍奉公子,更兼她从不往攀高枝上想,早早求了杨氏许了自己将来到林家茶园终老,因而深得杨氏信任,是林海身边一等一的大丫鬟,她说的话,在林海看来,基本等同于杨氏的话。

母亲的代言人有令,林海不敢不从,于是带着四个小厮往枫桥镇上而来。可巧,朱轼二月时又静极思动,说是要到扬州访友,月余方归,临走时特特叮嘱林海务必于三月时找个时间去寒山寺替自己施舍一番,林海虽百般推脱,但朱轼见不得他小小年纪学什么“慎独”,终究逼得他答应去一次寒山寺方休。

于是,林海一行人在枫桥镇的茶楼里要了二楼临窗的雅座,喝了三杯茶,吃了四块点心,做了五次心理建设之后,终于准备向寒山寺出发了。

刚从座位上站起来,就见旁边雅座上自他上得楼来就坐在那里喝茶的公子也站起来,那人身边跟着两个随从,其中一个在那人略有起身之意时便伸手相扶,另一个三十来岁的精壮汉子径直向林海走来,离得三四步距离,对他大礼深揖,轻声道:“我家主人烦请这位公子移步一叙。”

4寒山寺外(修)

第四章寒山寺外

寒山寺虽在姑苏城外,但其地绝不偏僻,山头不高,平日里人来人往着实热闹,林海虽然是姑苏人氏,但他少有出门,家里并没有什么人给他讲解,便一直以为这整个山头就是一座寒山寺,没想到这位徒景之徒公子居然愣是在如此繁华之地找出个冷清小庙来。

无匾无额,只有三进,连住持带小沙弥一共也就七八人。正堂供奉的只有一尊佛像,不是现在佛如来,反而是过去佛燃灯,与外间寺庙都不相同。不过林海并不懂这些,在他看来,只是一尊佛像罢了。

他烦恼的另有其事。

那日徒景之遇有难事,身边刚巧没了可用之人,眼见林海带着四个小厮,看举止用度是大家出身,同时眼神纯净,并非一般纨绔,加上已经戴冠,想是个能做主的人了,便起了利用之心。

林海被徒景之派人相邀,他毕竟涉世不深,三言两语间便被人将身家打听得一清二楚。徒景之知道他是安平侯府的人后,更加满意。林氏的安平侯自开国封在姑苏,若从爵位上说,姑苏城里再没有盖过林家的了,如果跋扈起来,在姑苏便是横着走也没人说什么,但林家向来便是低调做人,族中三四代都是干领着侯爵俸禄,自初代安平侯之后既不出仕也从不上书言事,偏还子嗣不旺,家规又严谨,从不扰乱地方,低调得自己都差点把他们家给忘了……

徒景之随之更加和颜悦色,打点起精神,刻意与林海结交。他本就形容甚美,阅历之广又不在朱轼之下,与林海对谈,引得林海两辈子的小心肝都颤了起来。

来到大夏两年时间,林海的生活实在有些乏味。林谨知一直是严父的派头,平日里除了和朱轼忙着茶园,就是打点林家藏书楼和铺子,并不曾和儿子谈过心,杨氏是慈母,把儿子的身心健康看得比天都重,但她终究是个极为传统的内宅妇人,和林海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说,自家亲戚又少,年节时见面除了互相恭维和被老爹拿出来展示读书成果外,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虽有朱先生的广闻博识可以交流,但在林海看来,朱轼的性格实在太怪,他为了茶叶留在林家,其实只是借口,实在是在家乡也呆不下去的缘故。朱轼并不是个好相处的人,仿佛前世林海的博导一般,甘愿为了科学奉献终身,却不曾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结果弄得自己诺大年纪还得带着弟子干些非常初级的调研……林谨知自己看不起腐儒,朱轼这样的正好合他的胃口,两人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