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放学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到那位小伙伴,真是谢天谢地,他还没有再转借给别人。
晚上钻进被窝,黎明手里攥着那本书,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自己违反了规定,同学们知道了骂自己“小偷”怎么办?
次日一早,霍老师听黎明讲完事情原委,竟然很高兴。上课前还向同学们表扬了他,“黎明同学把我们的书找回来了,这说明他是一个负责的孩子,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做人,第一是诚实。什么叫诚实?黎明这样做,就叫诚实。希望大家都像黎明这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同学们再一次为黎明鼓起掌。
黎明和同学们受到的表扬还有很多,他曾因为坚持刷牙受到过表扬。班上还开展过“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活动呢,专门设立了“表扬箱”,写个纸条记录点滴进步,可以表扬别人,更可表扬自己。在校园内外做了什么好事,帮父母干了多少家务活,买菜、做饭、洗衣、刷碗……都是表扬的资本。这些纸条会由霍老师定期在班会上宣读,激励着大家向更高目标进步。
细致入微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是可贵而可喜的。进步的动力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不论这种认可来自何方。别人的认可有助于自我意识的确立,自己的认可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自我认可用不着谦虚,用不着自欺欺人,真谦虚是自卑,假谦虚是虚伪,对自我的公正评价不叫谦虚,也不叫骄傲,那叫实事求是,所以谦虚不会使人进步。成长路上就是要有雄心壮志,永远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才能让自我人格、智力的潜能光辉闪耀。
给潜能一个机会,黎明这些孩子在霍老师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中,健康成长,自主成才。人格教育和智力发育合而为一,才是真素质。教育成功靠的是师长的人格和智慧,师长的潜能亦如宇宙般神奇。潜能碰撞出的火光,照亮了通达迷宫的合理路径,师生沿着这条路一同行走,一路成长。
黎明和天光兄弟二人深情忆旧,霍老师带给他们的小学时光永远是谈不尽的话题。“霍老师的故事都成我们教育和人生的养料了,得好好挖掘呀。”黎明感慨道,“我听霍老师说有个年轻人正在采访整理呢,对咱哥俩的事儿挺感兴趣,说有机会一定来采访我们。”
“这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能写霍老师真是三生之幸啊。”天光问道,“是哪位作家呀,我倒很想见见,把咱霍老师的故事好好抖搂抖搂,还多得是呢。”
“哦,对了,这张报纸上经常会有他的文章。”黎明起身到书房找来一份,“这是他为晶莹写的悼文,看得我都掉泪了。今天晶莹的追悼会他也参加了,只是没机会深谈。”
等爸妈回来,一块儿吃了午饭。天光忽然接到童教授的电话,有重要事务请他前去。
互动留言:
有心人定会从霍老师的教育经历当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前一段天光的故事是从侧面折射了,教育有所不为;这一段则从正面展示霍老师到底如何为之。
霍老师的具体教育方法,可能是别人尚未想到的。这些方法不可以照搬,但根本的原则却是可以通用的。真心地为孩子着想吧,以心换心,教育者的形象才会那么美好。
其实前文穿插过不少霍老师的教育故事,浓缩精华作了细节化的处理。比如本段故事与A段就有呼应之妙。像A段当中有时一小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霍老师的宝贵财富,若因其篇幅简短而被忽略就太可惜了。细节更需用心品味。
呵护孩子身心是人格教育的第一步
跑出学校,我就想:“如果遇上霍老师那样的老师,我的命运就完全不会是这个烂样儿了。可惜我没有那么幸运。教育如果不能给予学生这种幸运,那就是失败。”我和晓桐抱头痛哭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要不是父亲到学校找了校长,我这会儿就已经退学了。“赋闲”在家的那几天感觉好极了,惟一放不下的是晓桐。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发展了,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我实在不愿意再回到校园了。也算受教育多年了,学校却从未给我留下过什么好印象,也没遇到几个好老师。整日里埋头书本,毫无创造的乐趣;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如何自由发展。学习之苦自古皆然,什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封建观念早该改改了。学校真像一个牢笼,赋性自由的鸟儿折断了稚嫩的翅膀,飞翔的能量只能雪藏于平庸的环境之下,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得见天日金玉重光。
我无奈地重又回到了班上。班主任换了新的,原来的还当我们的科任老师。经历了这场风雨,我和晓桐在班里都有点抬不起头来了,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自然地交流,再也找不回美好的感觉了。
这倒真像我们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老师做错了,带给学生身心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除了几个好朋友,同学看我们的目光也和以前不同了,虽然他们一直都知道我俩的关系。
晓桐和同桌晓英的关系也在逐渐恶化,不知怎么搞的。晓英这人挺怪的,有些忧郁和敏感,学习成绩挺高的。也许女孩子之间总有些矛盾吧,尤其两个优秀的女孩。本来晓桐还是颇有人缘的,旁边几位女同学都站在晓桐一边,让晓英显得有些孤立。我倒是于心不忍,和谁都搞好关系。心里恋着晓桐,并不妨碍和晓英的正常交往。
“我要是把心里的故事说出来,都够你写一部长篇小说的了。”晓英面色忧然地对我说。
我知道她和母亲的关系不太妙,却想像不出母女之间怎么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呢。我虽然有心事也不和父母说,但这不影响心理感觉上他们是我最亲的人啊,只是我们孩子的事说了他们也不会理解。怎么晓英和母亲就那么苦大仇深呢,是她太敏感了吗。
不仅仅是这样,是父母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从未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和老师一样,只管成绩,不管身心,缺少了身心健康和人格培育的教育,能称得上什么素质教育?没有人理解孩子,他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孤独更加忧郁,心理郁结无处疏解,久积而成疾。孩子的心理需要外力的救助,然而当前的教育环境却只能让他们更为压抑,这叫什么以人为本?
这种漠视孩子身心的书本教育,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无知逆反。心理、道德、人格都无法从书本上得来,讲得再天花乱坠也是徒劳。以人性和天性为根本的教育,只能靠人去实现。教育者的平庸将会注定教育的失败,因为这种教育不是对孩子自主潜能的激发,而往往是对其身心深深的伤害。体制变革成败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否让事业主体变得杰出。教师群体的内存能量当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激励,内力与外力的撞击中才会发生裂变,释放巨大能量。
“我眼下那部长篇还没影儿呢,不过我可以放下张衡,先写你这一部。”我对晓英笑笑。当时我正筹划鸿篇巨制呢,立志要为一代科学巨子东汉张衡传扬一生精华,在文学史上树立一个科学家的经典形象。由于受章回小说影响较大,前六十回上下对仗的题目我都拟好了,只待退学以后铺纸挥毫一展才思了。
晓桐和晓英都毫不怀疑我的伟大志向。我正准备倾听之时,晓英却欲言又止。
我侧身向后,见晓英无言,便不自主地将目光移向晓桐,晓桐竟然一直在盯着我看。四目相对,我心头为之一颤,久铸的坚冰立刻就被一股柔情融化了,继而涌出无尽的歉疚。我刚想对她说点什么,晓桐已经微启双唇。
“凤亮,很久了我一直想跟你说个事儿,我家里人想让我退级。我想问问你,怎么想的?”晓桐也有点忧郁地望着我。
我震惊之下愣怔无言,晓桐要退到初二年级,我们就不在一起了。难道这么快就要分开了吗?不,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即将失去的刻骨之痛,即刻珍惜只怕已来不及。这么久了,我不该冷落晓桐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