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2 / 2)

至于我们、你们、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代,谁自己都可以有一个评价,但这种评价无法代表什么,因为谁都没有资格无视一个时代的多元,而为整整一代人冠名;这种将某一成长年代格式化的倾向非常低能,因为这完全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不需要任何人为我们定义成长的年代,因为任何人包括定义者自身都生活在这种虚假的定义之外。0512(原载《新浪观察》)

戳穿卡尔·威特的谎言

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教育,笔者绝不会硬着头皮读完卡尔·威特的书。历时24天,记下1225条感悟和发现,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卡尔·威特扯了一个弥天大谎。

老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位牧师。他“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并且把孩子14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写成了“杂乱无章”的书。这就是老卡尔·威特在教育上的全部成就。这个“低智儿”就是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用句俗语,父子二人正是“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儿子的成就同时就是父亲的成就,两者都只因为同一个事实:儿子由弱智成为了奇才。

且看这个“低智儿”是如何被判定的。下面都是从老卡尔·威特的书(中译本《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摘录的原话——“儿子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这孩子明显先天不足……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这无非是老卡尔的主观臆断,他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期望值未免过高了。按他的意愿,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能够活蹦乱跳、眉目传情、通达事理,就能够与大人顺畅交流,那才叫正常呢。如果那样,孩子还用得着老卡尔费尽心机来教育吗?其实恰恰相反,那样的孩子才是异常,正常的婴儿本来就是懵懂无知的。老卡尔这么说似乎有突出自己的“非凡成就”之嫌。

书中的另一处,“人们见到我儿子时常说:‘这孩子体格太好。’……儿子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异,这是因为我从婴儿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这和上面所说明显不符。不仅如此,老卡尔“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儿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效果显著。这又怎能说小卡尔是个“低智儿”呢,这只能证明小卡尔是个非常正常甚至可能超常的孩子。

此书的第一章着重阐述了“选择妻子”与“改造母亲”的重要性。老卡尔结合自身经历,详尽讲述了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并说“我选择了一个合格的女人为妻”。但是,如果小卡尔真是个“低智儿”,老卡尔岂不就前功尽弃了吗,这套理论岂不也站不住脚了吗?而且这其中还隐含了一点男尊女卑的思想。

更可笑的是,出版者又四处搜集整理,推出了小卡尔的书,“听小卡尔·威特叙述自己的成长史”。在这部书中,小卡尔对自己“襁褓中的体育运动”、“出生后十五天开始的智能训练”都记得一清二楚,您说这孩子曾经是弱智还是神童?当然这些可能是他听母亲或父亲说的,也有可能是出版者借他之口说的。事实上这本书完全是对老卡尔著作的翻版和重复,无非改头换面、转换视角罢了。如果这书真是小卡尔写的,他的模仿力太强而创造力偏弱,这样的人能称为“奇才”吗?

小卡尔是个少年大学生,虽然可能有些早慧,但一生成就并不大,主要就是写了几篇研究但丁的学术论文。这又有什么出奇的呢,世界上比小卡尔杰出千百倍的伟人英才又何止千万呢?

笔者在本文开头说过老卡尔的书有些让人不忍卒读,而小卡尔的书呢也好不到哪儿去。正如出版和整理者在老卡尔书的代序中不无自得的说明:原书“大部分都是与主题扯得太远的枯燥议论,又写得杂乱无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原书中一些无关紧要之处删除,缩减了篇幅,分出章节,加上标题。”可见原书比我们看到的中译本还要糟糕,这是否也可以显示卡尔父子的才华?

既然小卡尔既非弱智,亦非奇才,那么老卡尔所创造的“神话”也就成了一个真实的谎言。老卡尔书中的理论有很多都是违背天性和真理的,比如禁止孩子和同龄人接触,比如对美好童年的过度开发和催熟,比如认为天才与先天遗传无关,等等。老卡尔的书写于1818年的德国,而在21世纪的中国正大行其道,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在不看国情和孩子实际,不加分辨和选择地盲目崇拜和照搬。照这样下去,中国也许可以出一大批哈佛女孩与剑桥才子,但却还是出不了自己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出不了自己的霍金、纳什。0902(原载《人民教育》)

天生情致彩云中(2)

“哈佛热”中的冷新闻

曾经一段时间,有关哈佛女孩、哈佛才子之类的书很畅销,虽然这些书中的孩子发展毫无个性,教育方法照搬别人误导公众。如果哪一对父母把自家孩子培养进了哈佛,那无疑就像中了状元,被人追捧艳羡,其教子经验也广为流传。即使这些经验只适合于个案,甚至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这说明了我们的观念还存在着某些误区,且不只是在育人教子方面。以往我们对于哈佛才子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

可现在呢,有位名不虚传的哈佛才子却闹出了一桩凶杀案。在一个美好的周末,哈佛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过得很快乐。他到一个小酒吧喝酒跳舞直到午夜,走在路上就因为有人说他喝多了就拔刀相向,用一把木工刀朝对方的前胸和胳膊扎了5下,致其很快死亡。

说这位哈佛才子名不虚传是有足够根据的。他自幼聪明过人,3岁就能够阅读;他不仅学习优异,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和吉他;又担任过高中和科罗拉多大学美式橄榄球队长,很有领导能力。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大学戴维斯中心的全额奖学金,来到哈佛主攻俄语和欧亚大陆研究,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科索沃的战后重建事业。

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并不像其亲友所说是一个诚实和善良的人,倒好像有点人格分裂。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要随身带着刀,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那个夜晚的冷酷行为。其实发生这种恶性事件,不是没有根源的。正如法官的指控,两年前他就在校园内贩卖过毒品,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些不良行为记录。尤其是犯案之后,虽然他没有逃离现场,并用手机报了警,但是他企图伪装成目击者,告诉前来的警察他看到事件发生,而不是参与者之一;他后来又给朋友打了电话,叙述了事件真相,可是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告发。这也许就是亲友为他出庭作证的原因。这些行为不由得让人相信他的人格可能有问题。

而且此案疑点重重,科罗拉多大学去年一桩未破的凶杀案也可能将他牵扯进去。至于这些疑点就留给当地警方去调查吧,我这里不想多说。但愿这个案例能够减少一些我们对于哈佛才子的盲目崇拜,改变一下我们的固有印象。

进了一流学府不见得就是真正合格的人才,人格健全才是成才的基础。人才的内涵在于创造,而不是索取,即使进了哈佛,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光环。他到底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呢,以后他又能够创造出什么呢,这种创造是否就一定有益呢?都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没必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能盲目地崇拜和效仿。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功?就是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些有益的事。而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只能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之上。考上大学尚未成才,关键得看以后的人生创造。

所以需要奉劝那些望子成龙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