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雷瑾不在的情况下,刘卫辰、蒙逊主导的河西幕府仍然正常运作,与绿痕、紫绡主管的内记室(幕僚戏称为小内阁的一个独立机构)作为雷瑾管治河西雷门的三套马车中的其中两套,配合协作很顺畅,虽然小有摩擦争执,但都是就事论事,并无意气之争。
而对于开辟新的走私途径,幕府也好,内记室也好,并无歧见,并且还反复掂量,多方商议,才定下走青海的路线。
现在通往西域的商路中断,来自中土的丝、瓷、茶等精美奢侈品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正是奇货可居的时候,拥有这些丝瓷的商队,完全可以漫天要价,对方几乎不敢就地还钱,攫取巨额暴利的最佳时机就是这时候。
早已经有不少亡命徒,纷纷投身于往西域走私的冒险,光是被各处戍所,还有驻守军镇的游击营查获抓住的倒霉鬼就很不少,砍掉的脑袋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即便是这样,在暴利的诱惑和驱使下,还是让不少人铤而走险,不顾生死,冒险走私。
雷瑾治下的河西幕府当然也是走私大军中的一员,而且秘密策划着的还是规模极其惊人的走私贩运!
从确定路线、商议方案,到逐步完善整个计划,幕府的谋士把能想到的困难和意外,都逐一梳理了一遍,最后又在非常保密的情况下,千挑万选,挑选出两个负责实际执行的商队领队主事,其中一个就是雷水平,曾经有跟随商队去西域经历的雷水平,相当有办事能力,不但细心谨慎,而且有胆有识,被选中绝非偶然;
而另外一个却是进入护卫亲军时间不长,还非常年轻的青海羌人——岩,大家一般叫他作羌岩,是以其族名为姓也!
羌岩的优势在于他既熟悉青海情势,又武技不俗,尤其是箭术过人,曾经极得雷瑾的赏识,破格将其纳入随身扈从的护卫亲军行列。
因此当雷水平和羌岩率领的武装走私商队,混在河西雷门南下乌斯藏的贩运商队中,一起出发时,除了负责的有限几个领队主事之外,没有其它人知道,一般的商队执事、伙计,都以为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到乌斯藏的长途贩运而已。
直到在青海,雷水平和羌岩领队的庞大走私商队和南下乌斯藏的贩运商队分道扬镳,折向西行,编入走私商队的成员这才恍然大悟。
听说暴力劫掠的事情,幕府也都早早选好了目标,并且交给了纵横塞外的马贼头子白玉虎和魔高去完成劫掠任务。
雷水平心中暗忖。
说起来,雷水平以前还是很羡慕白玉虎和魔高可以独挡一面,便宜行事,在塞外逍遥自在。可惜他在武技方面的资质实在差了一截,无缘进入护卫亲军,否则现在说不定也和白玉虎、魔高他们一样早就独挡一面了。
现在整个河西雷门上下人等都知道,如果有机会进入护卫亲军,飞黄腾达不在话下,升迁和掌握实权都是很容易的事。
不过,当这次有机会可以便宜行事的时候,雷水平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个细节都小心翼翼,兢兢业业,深怕事情没办妥,辜负了幕府的期待,也坏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或许,幕府就是因为我处事细心谨慎,才选中我担任商队领队主事的吧!
雷水平正了正挂在腰畔的唐样横刀,策马向前疾驰。
羌岩带着武装护卫在前面开路哨探,这家伙初生牛犊不畏虎,冲劲十足,勇武不凡,可是雷水平总是有点不放心,老怕羌岩处置不当闹出什么乱子就不好了!
因为毕竟羌岩太年轻了,还是个大孩子啊,虽然雷水平自己也不过二十几岁年纪,但总是习惯性的仍然把羌岩当小孩子看。
肩负着极重要的责任,雷水平如何敢懈怠呢?
第六章 归去来
翻越哈密北山,进入哈密境内之后,雷门骑队被蒙古鞑靼精骑拦截的危险就已经大大降低了,有鉴于此,雷瑾决定只率领本部的护卫亲军数百骑从嘉峪关入塞,返回武威黄羊河农庄。
至于从黑鹰军团、黑蛇军团抽调出来的四个部曲,雷瑾命令他们暂时不用返回青海柴达木归还建制,而是从原来的军团编制内剥离出来,另有安排任用。
雷瑾调遣和运用了伯颜察儿在西域诸国建立的各种秘密关系,让这四个部曲以一个遭受了白灾严重侵害的蒙古小部族的名义,向哈密王寻求“庇护”,以向哈密王交纳贡赋为条件,归附到哈密王的旗下,从而得以暂时留在哈密境内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待机而动。
同时,雷瑾也把绝大部分男女俘虏,以及马驼牛羊等牲畜、财物,这些由整个骑队一路转战抄掠裹挟而来的战利品,一并都转交由雷天星、雷火仝、张咏、萧寒四位千骑都统分别管辖支配。
雷瑾还同意在达到主力军团战士标准的情况下,这四位千骑都统可以将俘虏中精壮勇武的男子编入自己的部曲,这实际上已经等于雷瑾默许他们建立自己的新军团,将来地位可以和其它各大军团平起平坐,不会再归入黑鹰军团、黑蛇军团的建制了!
只带数百骑本部护卫亲军入塞,雷瑾完全是出于迷惑朝廷的考虑,如果带着几千骑杀气腾腾的剽悍骑士,加上一万余人的蒙人俘虏,还有大批牛羊牲畜财物,大举凯旋入塞,虽然风光是绝对风光了,风头强劲一时无两,但也就暴露了雷门骑队“过于强悍”的战斗力,孤军转战塞外,居然还有如此“辉煌”的战绩,这不引爆各方面强烈的猜忌和防犯之心才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有明训,不可不防!
在哈密附近暂时停留数日,把一切安排妥当,雷瑾这才率领护卫亲军离开哈密,向星星峡进发,同行者除外少量俘虏外,还有妖宗的‘妖魅仙子’苏伦高娃和‘白银骑士’薛斐随行!
星星峡并非一条峡谷,而是一个隘口或者说是一个山口,它可以算是西域天山的起点,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分北、中、南三道,星星峡就是丝路北道的必经之处,其一侧是山,一侧是河,素有咽喉重镇之称。
只有向东,过了星星峡,才算是真正进入皇朝的地界,这哈密王的辖地虽然名义上藩属于帝国,而且皇朝名义上也在哈密设置了戍所,驻军于斯(驻军其实都是当地,哈密王治下的炫),还把中央皇朝的王爵、都督官衔等封予哈密王,又钦赐若干朝廷印信,但实际上哈密还是和异国没什么不同,皇朝的权威伸展到这里已经是强弩之末,朝廷的政令在这里,如果没有哈密王首肯,几乎是完全行不通的。
出哈密,一路之上,四五百里内几乎没有人烟,沿路所见,戈壁无垠,似乎没有尽头。
从哈密到敦煌地界,其间数百里地都是荒凉而几无人烟的戈壁滩,故唐帝国时期称之为莫贺延碛,以及唐帝国的边塞诗人们频频在边塞诗里提到的,所谓碛西、碛东,指的都是这一带的戈壁荒漠。
虽然雷瑾在诗词中经常读到阳关、玉门关,也颇想去领略一番王昌龄的黄沙,王之涣的孤城,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雄关,到底是何种况味。
不过,阳关道也好,玉门道也罢,那都是走丝路南道、中道往西域去的商旅行客,从敦煌府城西行必经的关口要道;
如果是从北道入嘉峪关,则完全不经过阳关和玉门关。
要想发思古之幽情,瞻仰一番阳关、玉门关的风采,那除非是绕道,否则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