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有什么奥妙,要过一阵子才能看出一些门道来,我怀疑在雷三公子的背后有高人指点,他的举措似乎与他的本性并不相符,能作如此筹谋的这位高人应该是类似于鬼谷子、张仪、苏秦、孙武、吴起一流,以诡谲之道取胜者。从雷三公子的心胸气度以及年龄阅历来看,都不象是能够设想出这些阴诡怪谲的计谋之人。”
“但是他却是一个能接受这些诡谲深远的计策,并果断实施的人。”一个幕僚补充道。
“不错。”王鉴川颔首同意,又道:“在雷三公子的身边,并没有发现这位高人。现在他身边的几位重要谋士都是后来才加入,而在此之前,雷三公子已经玩了好几手漂亮的诡计。虽然目前,我们暂时对这位高人还不得而知,但这个人应该是存在的。如果这位高人的谋划,一直能被雷三公子实施下去。以仆意度之,雷三公子当不仅仅是称霸一隅而已。这就要看雷三公子本人的运气如何了,西北诸族在他以强大武力相威慑之下,不好说会不会反叛,但即使没有反叛,要使那些强悍难制的部族,全部心服口服也不是旦夕之间就可以办到的。如果有反叛不服的情形,恩威并施驯服这些部族和豪族都是需要时间的。”
幕僚仍然疑惑(不管是真的不懂,还是假装不懂,反正这时候幕僚就是表现得很疑惑):“然则,皇上既然已经把他召到京师,又怎么这么轻易的让他离京,而且还给他这么高的地位,认了做义子,还赐国姓?”
“仆也没有想清楚其中关节。不过皇上给他这么高的地位,倒并非没有原因。”
王鉴川想了想,才道:“要想不动声色的让一个人粉身碎骨,除了酒色利禄以外,那就是给他更高的名位。只有站得越高,摔下来才越狠。一个人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如果突然从高高的云端一头栽倒下来,很可能心志大损,再无雄心壮志去做什么事情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三军可夺帅而不可夺气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连志气都丧失了,那么强健的身体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六韬中的文伐之计,不用武力而灭人之国的阴谋。皇上起初应该是想软禁他,并用酒色消磨他的意志,但后来又突然在避瘟移驾之前下诏命他戡乱,仆则不知道是何等原因所致了。”
帝国的危机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离心倾向已经越拉越大,只看雷门世家就已经是这样,其他家族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故作清高呢?想来都是在暗自蓄力,努力定位和寻找着自己家族的位置吧。
蒲州王氏又该争取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清风徐来,日影西移,围坐于圆桌之前的三个人都若有所思,默不作声,幽静却不安逸。
————————————————————
2005。4。18发布
第十四卷 内政
第一章 争夺陇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
自蒲津西渡,入于关中腹地,诸将虽然有趁机夺取潼关,全取关中以制天下之议,雷瑾并未采纳,而是率领一万河西精骑沿渭河谷地疾趋宝鸡,过长安而不入,欲全取陇山之险要,以瞰制关中,一则是可以据此随时从陇山东出,控扼关中,一则是可夺巴蜀之藩篱,为将来进取汉中、巴蜀下子布局,谋取先手优势。
陇山为六盘山余脉,绵延横亘几百里,屏障关中西部,所谓‘陇关西阻,益门南扼,当关中之心膂,为长安之右辅’也。其南有宝鸡大散关等关隘险要,扼关中、汉中、巴蜀之咽喉要冲;其中则有陇州之陇关,据关中通向陇右的帝国驿道之中;其北有固原重兵屯驻、萧关依险而立,扼泾河河谷通道。据此秦陇关隘,守险阻以攻瑕捣虚,蓄富饶以出奇制胜,可耕可屯,宜战宜守,呈高屋建瓴之势。
在陇山之北,固原、萧关一带,因为西宁行营提督将军狄黑在西宁府,一收到雷瑾挂平虏将军印,受命“都督陕西总摄军事”的消息,即刻调马启智的‘西宁马户’为前驱,尽提西宁行营精锐步骑,星夜奔袭,正式以雷瑾平虏将军的名义接管了固原镇防务,收编固原镇现有马步军兵,先拔头筹。
而宝鸡一带,因为地近陇右,秦岭之西、陇山之南、嘉陵江上游河谷均交汇于斯,山势绵延险峻非常,关中与汉中巴蜀的南北要道经由大散关而沟通;同时由长安通往陇右的天水、陇西,也可以取道大散关南下,折而向西,抵达天水。
此前无论是关中流民军,还是巴蜀汉中的流民军,因为举事后一直转战不休,迄今都未暇对地势险要的宝鸡一带加以兵锋,故宝鸡附近州县尚能在关中、汉中残破之际勉强保全。
雷瑾从山西收降的几十万流民军部众眷属,一路沿渭河西进,至宝鸡分成两路,大部分流民向北行,占据陇州一线,攻占陇关(或称固关)等重要关隘,将原有的巡检司巡检等官吏驱逐,控扼了帝国通往天水、陇西的主干驿道。
而另外一路还有十余万青壮老弱妇孺聚集在宝鸡一带,意图由大散关南下,经虞关(仙人关)、略阳一带折向西行,北上天水再行汇合。但是这一意图遭遇了强大的阻碍。
因为凤翔守御千户所的千户大人,在乍闻数十万流民向宝鸡涌来,于惊恐莫名之下,已经统带着所辖官兵以及若干本地豪强的乡兵共三四千人,一起逃往大散关,意图据守大散关险要,避免与流民军交战。不曾想,大散关巡检司的巡检,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根本不买五品武将的帐,竟然于酒席之上拔刀斩杀了千户,收编其众,就在大散关据险而守,切断了从关中南下汉中的通道,闭关不纳,阻断这部分流民南下西进之途。
要知道,雷瑾可是答应了这些投降的流民军部众,只要过了陇山,便有活干,便有饭吃,而大散关巡检司死活不让他们过关,如何能不恼?如何能不怒?
这些经历过战阵的流民本来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是可以折而向北,取道陇州翻越险峻的陇山。
但因为有雷瑾事先的秘密授意——一定要想尽办法,驱使这些流民拿下大散关!
被雷瑾派遣在流民中协调彼此关系的部属,又如何肯让流民军绕道北上?情急之下,便有意使激将法,挑动那几个被流民们推为众人之首的大头领占据宝鸡附近州县,扫清外围,然后攻占孤立的大散关。
那几个大头领被激将法一激,便率众鼓噪起来,只一战,便拿下了宝鸡附近所有州县,赶跑了所有的文武官吏和一些拥兵自卫的豪强;
再战,流民们又夺占了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著名的陈仓山以及离大散关不过二三十里地的和尚原。
那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骑兵到此庶几无用武之地,顶好是弃骑步战。这些流民军却如摧枯拉朽一般,仅两战而几乎全取宝鸡附近州县,对于手中没有什么象样步军的雷瑾来说,不用费多少气力,只是一个简单的激将法,便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确实还是不错的成绩。
但流民们虽然在山西攻拔了不少据险而守的堡寨,积累了相当的攻坚拔寨的经验,但毕竟缺乏攻拔险要关隘的攻坚器械,数万人仰攻仅数千人据守,孤立无援的大散关,屡屡不能得手,反而造成较大伤亡。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雷瑾率河西精骑一万疾行先至,驰援散关,留黑蛇军团数千精骑押送敲竹杠所得三百万两‘戡乱银饷’在后跟进。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大名关之一,本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大散关屹立于大散岭之上,山势险峻,层峦叠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为川陕咽喉要害之地,兵家所必争。
“王道衰微,人怀异心!现在就连一个小小的巡检也敢藐视朝命了。不过,这小巡检倒是懂得选地方来守。”
雷瑾立于大散岭下,仰观地形,顺口感叹了一句。
他身边的温度、明石羽、还有慕容野驴也都在细察地形。
那慕容野驴虽然擅长的是骑兵野战,但因为屡屡从官军出征,抗击北方蒙古,也已经学会要重视对地形的勘察,骑兵在不合适的狭窄地形作战将威力大减,所以尽量避免在不利地形作战就成为慕容野驴的作战信条。
而温度、明石羽也跟着西宁行营的几个教头完整的学过如何勘察地形,如何调配兵力,对勘察地形也不陌生。
因此都看出,现在大散岭上,在大散关外围多添设了不少防守堡垒,使得从下佯攻更加困难,因为防守一方随时可以利用这些堡垒层层阻截,以消耗进攻一方的兵力和士气,又随时可以退回坚固险要的大散关固守。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形势,几千人就可以挡住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的猛攻,当然而且确实是懂得选地方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