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颐切枰⒆约旱奈渥吧檀印! ?br />
原来进献‘水沉’、‘官燕’等海外方物,是这么个缘故。
雷瑾恍然,默然思忖,掂量良久。 直到徐扬差点耐不住的时候,这才微微点首,说道:“先生所言甚是。 所说几条,尽可放手做去,若有难处,自有本侯与尔等作主。 不过——”
徐扬见所禀诸条,得到雷瑾认可,喜不自胜。 忙说道:“侯爷有何示下,学生恭听。”
“那海天盟多年经营,横行七海,其海上几大船队火力凶悍,我西北毕竟僻处内陆,就是本侯麾下有百万雄兵。 一时间也难以与其海上争锋,故而,切不可与其冲撞。 ”雷瑾缓缓道来,“本侯闻说,那海上向有诸般规矩成例,历来为海商贸易所奉行。 海商彼此贸易若起争端亦有仲裁之人,尽依海上惯例。 我西北若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些惯例也须多多研究深彻,以为我所用。 尤其不可触犯海上禁忌,若是尔等行事不慎。 虽然本侯有些人脉交情。 一时之间,怕是也难救应。 切记。 海上并非海天盟一家天下,西洋蕃商也多是亦商亦匪无法无天之徒,若有风波急难,财货都是身外之物,皆可弃之,唯人命无价。 海上风波不测,人有旦夕祸福,尔等海外行事当以人为本,以人为贵,莫要逞强妄自与人争斗,意气用事。 尔等在商言商,求财不求气,些小怨隙能忍则忍,若实在不能忍之事,就要有勇气将事情捅到天上,不要怕天塌下来,切不要堕了我西北地威风。 明白么?财货都是小事,人才是大事,慎之勿忘,可保长久。 ”
“谨遵侯爷教诲,须臾不敢或忘。 ”徐扬恭敬地起身长揖,方在雷瑾示意下重新坐下。
“嗯,这样。 ”雷瑾又指示道,“先生可令下边人等,多方探访那些积年往返于海上的老客商,细细问清海上规矩成例,并多方搜求海天盟历年以来地规矩成例,最好能汇编成册,要附以具体事例,以为准绳依据。 这个,或许西北将来也用得着,审理院虽然也搜罗了一些,但挂一漏万,想来是不甚齐全的,有劳先生多费些心罢。 ”
“是。 学生必定一一照办,定将一切仲裁判例全都辑编成册,上呈侯爷一览。 ”徐扬连忙答应下来,他的几条提议,雷瑾竟然全部予以口头照准,这已经超出徐扬原本的预算,其他的事情,自然是没口子的先答应下来再说了。
“呵呵,不用给本侯看了。 审理院、刑法曹、监察院法司才是法例方面的行家,给他们细加参酌,择其可行者施行就行。 还有——先生可知道,我西北南进缅邦甸地出海商路,眼前算是打通了。 ”雷瑾将他最近才收到的消息转告徐扬,“云南方面传书来报,与东吁王交涉结盟已有结果,从云南通向缅邦甸的水陆驿道可以加快修筑,但是全部需要我们出人出钱粮开辟。
不久之后,南面即可借道缅邦甸,南抵安南、占城、真腊、南掌、暹罗等南洋藩国,西去古天竺的莫卧儿。 两三年内,就可经行云南出海行商贸易。 眼下,我西北虽然与东吁结盟,并议定合力用兵,西向攻伐蚕食莫卧儿的土邦,但是,那缅邦甸的东吁王也非善茬,保不齐哪天就会与我们刀兵相见。 南下云南的行商贸易事宜,今后还需先生总揽大局,多多费心。 ”
南进缅邦甸的海路,在没有使用武力地情形下。 柄政云南的文武官员居然是经过一番纵横捭阖的交涉游说,就得以打通,这让徐扬非常振奋,西北幕府获得向南的出海口,即便只是暂时的,也意味着无数的财富,因而呵呵大笑:“如此说来。 ‘四通标行’可以提前筹备在缅邦甸设立分号地一应琐碎事务了。 另外,还要派人即刻前往缅邦甸。 分头筹备买地、买田、买山岭果园、买矿山等事,要先在那里建立一些种植庄园,并设立商行分号和银庄分号。 ”
“这些都是徐先生你地事情了,放手去做就是。 不用再事事请示。 ”雷瑾含笑说道,忽又记起一件事来,“南渡白衣军攻陷广州之后开始休整。 最近的消息是白衣军已从广州开拔,向北一路开进。 岭南眼下局势纷乱未明。 音讯不通。 白衣军若是从广州北进,只能取道湖广,翻越五岭,从衡阳向长沙进发。 先生要尽速安排和通告周知湖广境内地我方商贾,暂作停业趋避的准备,以免人财俱失。 倒是岭南方面,既然白衣军已然北进,或许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不妨差人去看看风色如何。 其他的,本侯就不多说了。 ”
再略谈了一些琐碎事项,徐扬已经将其想要当面禀报进言的事项,一一予以禀明,并且得到了雷瑾的支持和同意,便知趣的告退。
将徐扬送出书房。 重新回到书房中的雷瑾陷入了沉思,千头万绪地军国之事、为政之道、结盟伐交、府库之藏、仓储之积、工商之兴、文教之昌,等等,一时涌上心头,走马灯也似地在脑海中翻腾,要在纷繁芜杂的世事变迁中把握大势,在浩荡翻涌地时局大潮中掌稳船舵,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心力的——幸好雷瑾精力充沛,就是在频繁的舟车劳顿中也未间断对西北军政大事的了解和处断,他需要随时注意到幕僚部属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以便奖掖提拔之时能够做到有地放矢;但幕僚部属所疏漏忽略的地方。 也需要及时提醒敲打,予以引导和纠正;更重要的是。 做为一个总揽大局、裁决大计、提纲挈领的主上,想人之所未想,看人之所未看,高瞻远瞩自是应该,但人和事也都是需要不断加以琢磨审视,断然没有止境的时候,更非蕞尔小事。 至于对全盘事态的动向了如明镜,更是权柄地一个必要部分。 上位者,只有对人和事,明里暗里藏着掖着的那些幽微隐晦的私心,人性背后隐藏着的那些个晦暗侧面和阴暗特质,都看得特别透彻,看得特别清楚,了然于心,才能少犯刚愎自用的毛病,才能不致铸成大错。 反复琢磨、反复掂量,独处深思是雷瑾养成的习惯,在这样的静思当中,雷瑾常常能够有所收获。
不知过了多久,云板声声,将沉思中的雷瑾惊醒。
经过无数次传递,最终送达雷瑾之手的飞鸽急递火票谍报,是坐镇京师的秘谍总部雪隼堂总管赵小七,以飞鸽传讯,辗转飞递给雷瑾地绝密急报,终于在雷瑾抵达姑苏地当日送达。
端详着剔黑托盘中摆放着火漆封识的十多枚阴文信管,那代表着‘紧急’地暗红色的火漆封印仿佛黯红的血迹,雷瑾便已隐约猜到,赵小七在这个时候飞递急报,想来必是京师中的内外诸党政争,在经过数年静水深流的角力较量,业已到了一个转折关节,对立各方的矛盾很可能已然激发到难以调和妥协的地步,也许暗地里的腥风血雨早就在不断上演,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会直接摆在台面上互逞刀兵以决胜了——这其中南渡白衣军不断攻城陷地,甚至攻拔福州、广州等省城,也是让内廷外朝诸党政争更加激化的火捻子,而摆明车马与内廷后党走得很近的雷瑾,他在江南肆意制造的一连串血腥事件则是使京师政争激化的另外一支火捻子。
“难道,就只余霸王硬上弓一途了吗?谁都想霸王硬上弓,却不知事到结局,到底是手硬欺了弓呢,还是弓强欺了手?”
雷瑾挑开一支支信管,将一张张小纸卷排序,逐一拆看,上面是只有雪隼堂总管及内记室寥寥数人知道的一套秘密‘阴文’,雷瑾将那些外人难以辨识的阴文逐一连贯成文——急报中禀报的事情,果然不出雷瑾先前之猜测,京师正在酝酿着惊天大变,内廷外朝的矛盾激化尖锐,已经濒临暴发,赵小七虽然掌握着相当的谍报实力,但还是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和压力,因此在急报中向雷瑾再三请求,要尽快向京师增派秘谍人手、增加银钱转拨,以应付将要到来的政局大变。
一场政变即将酝酿成熟,已是箭在弦上,何去何从?
第三章 京师的那潭浑水
紫禁皇城。
巍峨耸立的宫殿群落,即使是在临近新春元旦之时,到处张灯结彩之际,仍然有若干地方隐藏在幽深阴暗的阴影之下。
神官监掌印太监高福临高坐在花梨肩舆上,被小宦官们抬着步过宫墙,一身的飞鱼袍服,绯红耀眼,显示其在内廷宦官中的‘崇高地位’。
高福临虽然在内廷是属于被排斥于权力核心阶层之外的大太监,但以其在内廷的地位,为有别于低品宦官的青色袍服,依皇朝制度礼仪还是须和外朝的高品文官一样,服用绯色袍服的,这就叫天家气派,虽是皇帝家奴,亦有体面存焉。 高福临甚至有先皇和皇帝特赐的蟒袍和飞鱼服——这倒不是高福临本人在皇帝面前如何受宠,宫中大太监其实都可以得到皇室特赐的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等,这是皇家的荣宠和体面;且内廷太监又大都可以在皇城大路骑马,宫内则可乘肩舆,若是外朝臣工,这几乎就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品级待遇,但在内廷太监而言,这却还较为寻常,太监们的威风和权势,是外朝的六部尚书们所不能及的。
高福临原也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之一,权势亦自不小,即便后来遭到排挤,被委调至神官监做掌印太监,一般的宦官当着面,也不敢有丝毫的放肆,仍得恭恭敬敬。
但是眼前的情形,沿途地宦官、宫人。 却都是远远望见便忙不迭地闪开,没有一个人敢在这时驻足遥觑或者过来见礼——在宫中现下这个诡谲阴森的情势下,气氛紧张,委实是没有几个宦官有胆自找麻烦,惹出瓜田李下的嫌疑。 对宦官们而言,在这个时候如果站错了队伍,那可就是万劫不复的祸事。 小命难保啊,宫廷里的权力争斗向来是阴森狠毒远甚于天底下其他任何一处的。
高福临嘴角挂起一丝轻蔑地冷笑。 脚下一跺,小宦官们抬着的肩舆,便径自拐进了一处幽深阴冷地门洞,在门洞的那边仍然是幽邃如同深渊地宫殿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