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现行地‘银钞’和‘会票’,在防伪手段上可谓是费尽心思,不计成本,且每隔三年就要以新‘钞’、‘票’更替旧‘钞’、‘票’。 并在刑律上对各种伪造假冒钞、票之行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条例,尽一切可能以防止‘钞’、‘票’被人伪造假冒。
而在最关键的‘钞本’(发钞准备金)上,‘银钱总署’的管制也不含糊,虽然生丝、绸缎、桐油、铜锭等市值稳定的货物,也可以充当发行‘钞’、‘票’的‘钞本’,但是在‘银钱总署’的管制条例中。 这些‘钞本代用品’有着比例和时间上的严格限制,只有金、银才是无可替代地通货‘钞本’。 市面上流通的‘钞’、‘票’必须与库存的金、银以及各种‘钞本代用品’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
由于西北各地,到处都设有半官方的‘钞票兑现鉴定处’,不但可以代人鉴定各种流通‘银钞’、‘会票’的真假,倒换各种污损缺角、老旧折边、虫蛀鼠咬、水浸火烧、‘昏烂’‘磨损’地‘银钞’、‘会票’,也可以做着收进各种‘钞’、‘票’,并对外兑现‘夔龙金币’、‘蟠龙银圆’以及铜圆等铸造钱币的营生,一般来说,这种鉴定和倒换、兑现的手续费用也很低廉,人们平常使用‘钞’、‘票’都还算是比较方便的。 因此在西北地面。 习惯于使用银钞、会票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当然,与官府发钞有关这些东西。 对于标行中这些人,太过于深邃复杂,谢中原们其实只需要知道西北幕府和各大钱庄发行的‘钞’、‘票’,是同样可以当作真金白银使用的通货就行了,毕竟吃猪肉的人,实在没必要知道怎么养猪和杀猪。
对于标行中人来说,出去花天酒地的时候,怀里揣带着一袋子沉重的金币、银圆绝对是种可怕负担,而既轻又薄地‘银钞’或者‘银会票’,无疑给他们一种新奇而畅快地感受——喜欢听到金币、银圆在钱袋、荷包里叮当作响的人,则是例外。
标客们认认真真听着帐房先生讲解着新‘钞’新‘票’地鉴别要点,然后各人签押或者按手模领取钱钞,再之后便是呼朋呼友,各寻快活去处。
这时候已是逼近年关,新春元旦马上就要到了,刚刚走标回来的标客们也还有不少年货要买,不少积欠的旧债该清的也要清理掉,也该是趁着刚发下不少钱钞,各自赶紧着落实为好,辞旧迎新过大年嘛,因此上标客们是一个比一个闪得快,转眼就已人去院空,甩下一院子的冷清。
谢中原揣了刚领到的钱钞,也是抬脚便走,独自一人出了标行的大门。
他老爹谢仲的事情,谢中原已经想了很久,也从各色人等那里打听了很多事情。 这次回长安的路上,曾在路上与他结伴同行了数程地王姓商人。 曾经在某些事情上指点了一些门路予他。 现在他决定听从那位王姓商人的指点,去长安城内的‘讼师行会’,找一位城内相当有名的常姓讼师想想办法。 他老爹谢仲的事情不解决,终究是他的一块心病,已经在谢中原的心里揣了好几年了,再不解决,日后这日子没法过了。
谢中原在‘讼师行会’颇是费了一番周折和口舌。 辗辗转转地打听、折腾,前后花了三块叮当响的银圆。 总算是找到了靠近安定城门地长安西大街。
在西大街北面的‘长乐宫’‘秦皇赌场’——听‘讼师行会’的人说,他要找的常讼师今儿就在这个赌场里玩牌耍子。
‘讼师’常平,在没事的时候,喜欢上赌场赌几把骨牌,玩几圈马吊以作消遣。 作为临潼常氏的近支血胤,长安府‘儒学’增广生员,只要不是赌得很大。 以常平现时的身家资财,倒也不怕输钱。
常平今天地手气并不算好,因此早早就收手不玩了,与熟人应酬寒暄了一下,他本打算就此打道回府,却是恰好赌场的门子过来代人通禀,递上了一张大红洒金的贴子,却是请他移步‘朱雀宫’大酒楼一叙的拜贴。 落款写的是‘常盛标行’标师谢中原。 门子又特意告诉常平,谢‘标师’正在赌场门厅恭候着——这门子无疑是在‘谢标师’手里得了些甜头,所以才如此这般的殷勤落力。
若是旁人来请,常平倒也未必肯予理会,说不得就一口回绝了。 不过‘常盛标行’是临潼常氏的产业,而‘标师’在标行中也算是小有地位之人。 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既是同为常氏一脉,这点面子常平总归要给的;而最重要地是,常平知道标师们往往都是粗莽武夫,这位谢‘标师’他若是不予理会,回绝而去,指不定这人会闹出什么事来,到时反而多出许多麻烦。
这样想着,常平便自应允了。 这谢‘标师’既然设宴于长安城有名的‘朱雀宫’,又亲自送上拜贴。 并在赌场门厅恭候。 这套礼数在一介武夫身上,亦属难得。 算是很有诚意了。
谢中原宴请常平‘讼师’,席设长安西大街南面的‘朱雀宫’大酒楼,从‘长乐宫’出来不过是横街而过,几步路的工夫。
丝竹盈耳,人来客往。
常平似笑非笑的端详着桌上的‘番鬼菜’,一双眼睛饶有意味地打量着谢中原。
这样年轻的标师,其内在自然不简单,虽然只是一介武夫,看起来却也是草莽龙蛇,非同寻常了。 常平暗忖着。
西北幕府虽然僻处帝国内陆边陲,但是当权柄政者对西洋传教士却是采取广纳包容的态度——在西北幕府的幕僚中便有不少西洋教士参赞军机,监造包括火炮、火铳、千里镜在内的各式西洋器械;而在文官学院、武官学院等官方学校中更有不少传教士以‘泰西儒士’的名义充任‘教授’、‘博士’等职,教授西洋学术。 此外一些通晓西学的开明儒生,也有不少在西北幕府治下的衙署中任职。
也许是与西洋传教士交往日益增多,西洋传教士日常使用的西洋服饰、西洋器具,渐渐在一些感兴趣的官吏、商贾、儒生当中流行开来,而一些简单地西洋饮食也开始登上了一些官员乡绅地家宴席桌,尤其是一些西洋的糕饼点心,口感香甜,容易为人接受,不少官吏士绅甚至专门向西洋传教士请教西洋糕饼地制法。
尽管如此,中下层的黎庶士民对于西洋人的饮食,不少人还是抱着不解和鄙夷的态度,与中上层的官员、商贾、儒生对西洋饮食普遍充满好奇的态度,却是截然迥异的。
作为讼师的常平对此有相当的了解,比如他曾经在赌场里,听到某个商人向他的朋友描述西洋的‘番鬼菜’:“那些番鬼喝着一种稀‘糊糊’,叫什么‘苏坡汤’,然后大嚼鱼肉,是生吃,生的几乎跟活鱼一样。 桌子上放着一盘盘半生不熟的肉,那些肉都蘸着浓稠酱汁。 吃地时候,他们用一把短剑一样的东西,将肉一片一片切下来吃。 他们就吃这种粗鄙野蛮的食物,多么可悲。 ”
常平属于那种对西洋饮食充满好奇的那一类人,尤其对西洋糕饼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