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
此时,仁曦太后正看着大臣们的奏折。而在她的身边,年幼的光旭皇帝正在那里苦思冥想的做着诗文。两位帝师翁叔平和李高阳则小心的陪侍在了一旁。
“……窃以天下之弊,在于因循,矫其弊者,一变而为卤莽,其祸较因循尤烈,倭人夷我属国,俄人虎视眈眈,凡有血气者,咸思灭此朝食,臣以为兵家知彼知己之论,二者缺一不可,未有一无豫备,而可冒昧尝试者也。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办铁甲船一事,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俄人万不可轻视,倘船械未备,稍涉好大喜功之见,谓其国空虚已甚,机有可乘,兵势一交,必成不可收拾之势。目下若节省浮费,专注铁甲船,未始不可集事,而徘徊瞻顾,执咎无人,伏望皇太后圣断施行,早日定计,事机呼吸,迟则噬脐……”
仁曦太后反复的将两江总督沈佑郸的奏折看了几遍,眼角渐渐的湿润了。
她当然知道,这份奏折,可能是病重的沈佑郸的遗折了。
而沈佑郸此刻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国家的海防大业!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俄人万不可轻视!”
她虽是一介女流,居于深宫,却也知道,沈佑郸此言,绝非是夸大之辞!
由30余艘战舰组成的俄国舰队出现在天津海面的消息,已经在大乾朝野引发了剧烈的震动,连平日里那些嚷嚷着“礼干义橹”的清流们这一次也纷纷上奏要求加强海防,但仁曦太后明白,他们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未完待续。)
PS: 刚看到新闻说广东渔民,在河底打捞44颗千年乌木,然后被扣押!根据法律,埋藏物为无主物,应该属于国家的,刚才我在田地里捡到个红薯,然后烤着吃了。可是,看到这贴新闻我好害怕,红薯属于地埋物,属于国家的,我居然把它吃了,我真的好害怕,好紧张。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五百六十三章雪帅之谋
如果指望那班书生能提出来什么可取的具体建议,那才真是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了!
而只有沈佑郸这样的忠直能臣,才会在病重的时候,还心念天下安危,不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还给出了详细的办法!
看着夹片当中的那张精细的铁甲舰的线图,仁曦太后感动不已。
这时她感觉到了年幼的皇帝在偷眼望向自己,抬头向小皇帝望去,小皇帝碰到了母亲严厉的目光,立刻低下了头。
出乎小皇帝预料的,母亲并没有象以前那样的厉声训斥自己,而是温和的向自己招了招手。
“皇帝,到这边来。”
看到皇太后的举动,翁叔平和李高阳的脸上都现出惊讶之色。
小皇帝离了桌案,怯生生的来到了仁曦皇太后的案前。
“皇帝,你的书也读得不少了,来看看这份折子。”仁曦太后将沈佑郸的奏折放到了小皇帝的面前。
小皇帝知道母亲这是要考较自己的学问,定了定神,拿起奏折,便一个字一个字的朗读了起来。
见小皇帝读得字正腔圆,毫无滞涩之意,仁曦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小皇帝清朗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所有的人都屏息凝神,听着小皇帝的朗读。
翁叔平听着这份沈佑郸上的可以说是“遗折”的奏折内容,突然明白了皇太后这么做的用意,他有些担忧的看了看小皇帝,小皇帝全然沉浸于朗读奏折之中,却并未注意到老师带有焦虑的目光。
翁叔平将目光转向李高阳,而李高阳却并未看他,而是不动声色的垂首而立,静静的听着皇帝学生的朗读。
不多时,小皇帝朗读完毕,一字未错,仁曦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令小皇帝快慰不已。
“皇帝读得不错,不过,皇帝能明白这折子里所写的意思么?”仁曦太后又问道。
“儿子明白。”小皇帝使劲点了点头,“这折子里的意思是说。为防倭人俄人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