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391部分

第391部分(2 / 2)

“我也正有此意,到时候咱们一同再去看看机器局。”杨锐点头道。

杨锐在船政任职,此次入蜀,是接应一批船政运给四川机器局的机器设备,顺便前往锦江书院游学,路上偶遇刘光第,二人一见如故,是以相伴而行,共至成都。

对杨锐来说,除了锦江书院,四川机器局也是他要去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四川机器局创办于光旭三年。光旭二年10月,丁直璜由山东巡抚降任四川布政使。入川前,他得知四川“勇营习用洋枪,均须购自上海洋行,且不知修理之法,稍有损坏,即成废物。”丁直璜拟将候选通判曾昭吉至川省,查看情形,令其自办机器制造。四川接近西南边睡,川内又时有民众造反,为加强四川乾军武装,丁直璜决定设立制造军火的机器局。

光旭二年12月10日,丁直璜上奏朝廷,请求将原办理山东机器局的曾昭吉调到四川,令其操办机器制造枪炮。光旭三年11月,丁直璜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一带择地建厂,时名四川机器总局(简称四川机器局),委派候补道夏时、劳文道总理局务,并派成绵道丁士彬会同办理,由曾昭吉承办制造。其经费由川省土货厘金项下撙节动用,并由盐道于茶引加票项下设法筹办。光旭四年1月30日,丁直璜上奏称:“曾昭吉在上海选择紧要机器购办数十件,由长江驶远来川。其余机器,曾昭吉自行创造。”

光旭四年春,四川机器局建成投产,初期规模不大,生产数量很少。至光旭六年5月,共建大小厂房188问,制造前后膛枪148支、水轮机和其他机器25部、半成品枪161支、应用工具和机器零部件12069件。当时以造前膛枪为主,也试造马梯尼、亨利等后膛枪。主要机器设备购自国外,一些简单机器由机器局制造,全部机器设备价值不到一万银两。机器原动力,采用水轮机,利用淘河(金水河)水力发动;冬春水枯时,则用锅炉汽机发动。

光旭五年3月20日,四川机器局被告发在用人、用款等方面存在弊端,朝廷曾下旨停办。后经朝野人士疏通和丁直璜本人的力辩,朝廷又同意续办,于光旭六年5月26日重新开局。

对于那一次的风波,杨锐只是从邸报上得知了一些消息,具体的情形,他并不清楚,是以这一次前来成都,也是想去机器局一看究竟,以解心中的疑惑。

四川机器局初办时,丁直璜曾说,其办局之时,不用洋人,“于机器制造,但规仿其法制,而于─切委员、工匠等必专选中土通巧之人。前在山东兴造之局,自始至终,决不用一洋人指示,则制造火药、洋枪亦几与西人相敌。此次在川初设局时,力主此意,均招致中土明习机器之士及工匠人等,大约湖南、江苏、山东等省人为多。”对于他这种完全排斥外国人的作法,杨锐其实是非常不以为然的。(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六百零五章直璜办案

以杨锐在船政的所见,受雇于船政的洋人,无一不尽心尽力的为大乾服务,船政所制各种轮船、枪炮、机械无不精益求精,而四川机器局完全排斥洋人,这样的搞法,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在洋人的“长技”没有学到家之前,洋人的帮助其实是必不可少的。

而当年给事中吴镇对四川机器局的参劾,“四川布政使丁宝桢不谙机器,私亏库款,纵容私人,徇庇劣员”,并非全是虚言。

在回到了客栈之后,二人忙不迭的洗去一身泥水,换掉衣服后,刘光第感到身体困乏,杨锐也很疲倦,二人闲话了几句之后,便各自休息了。

第二日,刘光第和杨锐便结伴而行,前往成都锦江书院。

书院是出现于晚瑭五代时期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梥代以后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并发展成中土古代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科举制度自产生以来,地位不断上升,不仅被统治者视为“择才大典”,而且也成为读书人仕进的最主要阶梯。

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十分密切,瑭末五代士人为获得参加进士科所需要的诗赋文学知识,纷纷隐居山林读书,逐渐衍生出书院这种新的教育组织,可以说书院因科举而生。在官方无力兴学的背景下,北梥书院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承担了培养科举人才的重任。庆苈四年之后,书院被排斥在科举教育体系之外,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变得相对疏远了。

梥室南渡之后,书院成为新儒学的传播基地,新儒家们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科举服务,而且也为科举选拔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南梥理宗即位之后,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官学教学、科举考试内容基本重合,直接为科举服务,书院的主要职能再次回归到为科举服务之上来。

邧代程朱之学通过书院的传播而进一步普及,为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书院的创建、修复、讲学和支持者不仅是恢复科举取士制度的有力倡导者。而且也是科举制度的有力维护者。邧代中后期,程端礼的《程氏读书分年日程》为书院开展科举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进一步明确了书院为科举服务的合理性。

眀初,眀太祖通过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文教政策。将不属于国家教育体系的书院排斥在科举教育之外,书院沉寂了将近100年的时间。眀代中后期,随着官学教学功能的日渐丧失,书院承担了培养科举人才的重任。尽管心学的理论体系与作为官学哲学的程朱之学有相当大的差异,但王狩仁、湛若水等心学大师依然坚持讲学与科举的统一。并鼓励生徒应举,使眀代中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后期书院为科举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

到了乾代,无论是官办书院,还是民办书院。都直接教授科举之学,讲授程朱之学的书院也转而为科举服务,将培养科举人才作为主要职能,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授科举之学的制度。全佳时期鼎盛的汉学书院虽然不以教授科举之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反对教授科举知识,但学习全佳汉学有利于生徒应举却是不争的事实。汉学书院成为当地科举及第率最高的机构。

书院与科举几乎是共生的,形成了中土古代教育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在书院与科举关系中,二者的相互影响并不是等量的,一般是书院被动地接受科举制度的影响。由于书院对于其所在地的科举风气能起推动作用,所以各历史时期的书院数与科举考试的重要指标进士数、举人数都是息息相关的。

锦江书院自宁熙四十三年,由时任四川按察使的刘德芳秉承四川巡抚“欲兴文教以植人才”,“继石室之流风于无穷”之意,在文翁石室故地修建以来,它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学府,是有乾一代四川人才培养最有成就的书院之一。也是四川省城名流荟萃、大家辈出的地方。书院山长中既有潜心作育人才、不慕荣势的易简、彭端淑、李惺、江锡嘏等士林圭臬,也有工于诗古文辞的郑方城、储掌文、伍肇龄等老儒宿学,还有文武兼备、政声卓著的高辰、杨芳灿、牛树梅等大乾朝廷的能官良吏。在这些著名山长的滋育教导之下,锦江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行俱佳的蜀中名士。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求学。

锦江书院规模不大,占地面积仅二亩多,为古式建筑,梁架结构,用坚固艳丽的鸡眼石作梁柱。布局巧妙,前座是头门厅。中座是大礼堂,后座是魁星阁,两旁各有一条通道直通后座的走廊。走廊侧各有八间房间,是先生及书生宿舍。前座正门横额镶嵌着一块鸡眼石板,上刻“锦江书院”四个阴文正楷字。其右旁竖刻“韶光十年八堡众建”,在旁落款为“姚江诸豫宗题”。门顶上两侧和檐板外的雕刻,精致奇巧,堂皇华丽,引人注目。

书院前座和中座之间有一个小园,曲径贯其中。两边花果成丛,清风徐来,芳香扑鼻。其中左边植有一株山桂,右边植有两株紫薇。两边还各有一个六角形的小水池,两个水池外的十二个小平面上各书写一句名言。

文庙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文庙里自然少不了孔夫子的存在,所谓天不生圣人,万古如长夜,如今这位夫子笑容可掬的立于大殿之上,似乎对刘光第和杨锐的到来非常的欣喜。

夫子是有教无类的,不管面对的是贩夫走卒还是江洋大盗,都是这副面容,也不知道能感化多少人幡然悔悟,但此时杨锐的心里,却只有对古人雕塑技艺的赞叹。

锦江书院其实并不大,那些有钱人最喜欢给书院建造门楣,牌坊,塑像。但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学舍和教室似乎并没有兴趣,刘光第探头瞅了一眼教室里的木地板,上面的漆都已经给学生的屁股生生的磨掉了,看样子来这里坐不住的人不只一个。

刘光第和杨锐先去拜见了书院山长。说明游学来意,山长听说后很是高兴,给他们妥善做了安排,自此刘光第和杨锐便在书院安顿下来,静心求学。

不知不觉。刘光第和杨锐在此求学一个多月过去了,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刘光弟对尊经、锦江两书院的学术风气,摘句而寻章,按格而就局,认为太过陈旧。此言既出,难免招来攻击。一位老掌学官闻听后,也认为这是无知狂生所言,因此便微服来访查。到书院时,正值学生们之乎也者地正诵得起劲。老先生跨进课堂,皮笑肉不笑地吟了一句:“辟破石榴。红(黉)门中几多酸籽(子)”,要众生员答对。刘光第一听,明白来人之意八九,虽分明受了讥讽,亦不露声色,欣然应对:“启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人)。”老先生阅完对子,自认数刘光第所对最佳。于是专向?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