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逼近,文宗皇帝从清绮园出走的时候,走得很仓惶,清绮园的一些妃嫔都不能全带走,以致听说英法联军进入园子时,她们都跳水自杀了。文宗皇帝向热河逃难的第一天,晚饭只吃到烧饼。老米膳、粳米粥。第二天早上,才吃到一点猪肉片,连平常山珍海味吃惯的皇帝都吃不到好东西,别人可想而知。大家只能喝豆浆。但这些困难,一些娇生惯养的妃嫔却管不了那么许多,她们就迁怒于直接负责的头儿承威。在路上,那个渤族女人嫌她坐的车太不舒服了,要承威给她换一辆。承威骑在马上。不耐烦他说,现在兵荒马乱,是什么时候了,有这一辆就不错了。到了热河,物资缺乏,无法供应这些娇生惯养的妃嫔们过北京式的日子,于是承威就更不得谅解了。
文宗皇帝到了热河后,心情很坏,他把戏子们从北京找来,给他唱戏。除了《四海升平》一出外。他对听戏的兴趣高过对国事的兴趣。他听得很仔细,唱错一个字的四声他都要纠正。有一次纠正一个戏子的字音,戏子说根据旧谱是这样唱,但文宗皇帝却说:“旧谱错了!”
文宗皇帝身体不行了,虽然还精明得可以改正一个字的字音。但他不得不开始想到,如果他不行了,后事该怎么办?
大乾朝的家法,皇帝位子是父亲传儿子,但没规定一定传给老大。当时候选人有他这个弟弟宜欣,说实在的。自己比他行,以致他们的父亲宣宗韶光皇帝始终无法决定。有一次他们去打猎,作为弟弟的自己满载而归,可是他却两手空空。他的师傅教他,等下皇上问你为什么这样没用,你就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杀生对天地和气有害,所以宁肯空手回来。”
这一说词,使得宣宗皇帝觉得他比自己这个有才能的弟弟稳重。所以决定由他做皇帝,自己这个弟弟做敬亲王。那会儿他若死了,他的儿子只有六岁,自己这个敬亲王多少令他不安,所以他在死前一天,在宣布他儿子继承皇位的同时,还宣布怿亲王承远、郑亲王承平和苏亲王承威等八个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一齐辅佐他的儿子。这八个人里面,一共三个亲王,却没有自己这个敬亲王。
至于他的太太,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份儿。后妃不能干政,不但是大乾朝的家法,也是中原王朝宫廷的传统。中原王朝传统女人亡国有功、治国不行。中土最早的名女人像夏朝的妹喜、殷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的西施,都是亡国有余的人物;而瀚朝初年,第一个皇帝高祖的太太绿后,在丈夫死后夺权乱来,更倒尽了人的胃口。所以瀚朝第五个皇帝昭武,安排他年幼的小儿子继承他,却将小儿子的母亲杀掉。他的理论是:皇帝小,皇帝的母亲就会专权,女人一专权,就会祸国。文宗皇帝知道这种事,他也感到儿子的妈妈懿贵妃是个厉害的女人,所以,他为儿子安排辅佐,女人当然也不能列名。
文宗皇帝死了。六岁的儿子当了皇帝,为了尊敬他,他的母亲不好再做妃子级的人物,所以,她开始升级,和生不出儿子的皇后开始接近,于是,变成了两个皇太后:原来的皇后变成母后皇太后,上徽号称仁泰太后;懿贵妃变成圣母皇太后,上徽号称仁曦太后,住在西宫,一般叫西太后。
西太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认为目前是一个机会,她向仁泰太后说,现在丈夫死了,你我都吃不开了,承威这些人当起权来,以后我们好日子也没得过了,我们何不联络小叔子,把这些坏人弄下去?仁泰太后被她说服了,于是她们秘密通知了在北京收拾英法联军后烂摊子的自己,计划好政变。
政变在文宗皇帝的棺材运往北京的路上就开始了,承远、承平都被交给缎带,强迫自杀。那时候,不杀你,叫你自杀,是一种优待、是一种恩,叫做“加恩赐令自尽”。中土的习俗,不喜欢死的时候身首异处,所以不砍头,而要你自杀是一种恩典。但从速死的效果上看,砍头的痛苦却比较轻。至于承威,西太后恨他,要在北京菜市口刑场上公开杀他。那一天承威被绑在牛车上,因为大家都为文宗皇帝穿孝,承威也穿着一身白衣,脚穿布鞋,气氛凄凉;但他好汉到底,他在死前一直大骂,骂西大后的阴毒。他临刑时不肯下跪,刽子手用铁棍打断了他的腿,才把头砍下来。他死后家也被抄了,家财都进了西太后的私房。他死的罪名之一是不给皇太后应用的物件,这种可笑的罪名,显然在报复她逃难到热河路上的一幕。(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八百六十三章谁主沉浮
在敬亲王眼中,为了一个女人的权力欲和小心眼,整个大乾朝的祖制都给破坏了,皇帝的遗命给抹杀了,一股有新头脑的改革力量,就在绞索和刀光血影之中,全部摧毁了。
大乾帝国的国势在下降,但渤族女人的势力,却在高升。仁曦太后和仁泰太后,开始是垂帘听政。垂帘是垂下一道黄幔,地点通常是养心殿,两宫皇太后分坐在黄幔后面,黄幔前面坐的是皇帝。进宫后三步,就先跪称“奴才某某,恭请圣安”,然后脱帽、磕头,并且说,“奴才叩谢天恩”,再戴上帽子向前走,在前面的垫子上跪下。按规定,臣子不准同主子平视,要低着头进去、低着头应对、低着头出来,那时皇宫很大,没有电灯,只有蜡烛。刚一进去,过一阵才看得清。一般习惯是看皇帝下巴以下的地方,这样看,既免掉平视的不敬,也可感觉到主子脸上的表情,所以,严格的说,除非有技巧的偷看,晋见的人实在也看不清主子的模样。
西太后垂帘听政那年只有26岁,前面有足够的时间供她夺权和挥霍,她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只凭一己的机警与毒辣,取得了主政的机会。皇帝是她儿子,并且只有6岁,对她没有妨碍。那时能妨碍她****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仁泰太后,一个就是自己这个敬亲王。而仁泰太后一般不出面,对她也基本是言听计从,她的妨碍,其实就是自己了。
仁曦太后的无法无天,到了她的儿子彤郅皇帝18岁的时候,有了一点转机。彤郅皇帝18岁得结婚,结了婚便算成年人,太后垂帘听政就得结束,于是,形式上的政权转移。愈来愈近了。
在皇后的候选人方面,两宫皇太后各推荐了一个,彤郅皇帝选中了仁泰太后推荐的鄂鲁特氏封为皇后,把仁曦太后推荐的福姹氏封为慧妃。使仁曦太后心里老大不高兴。结婚后仁曦太后虽然并没有找什么岔。但总要儿子到慧妃那边走走,彤郅皇帝对此感到厌倦,于是哪边也不去了,反倒化了装,溜到皇宫外面去胡扯。然后在宫里召集大量的宫女一同学着外间的花样胡天黑地的玩乐,结果搞得脱了阳死掉了。而皇后虽然怀了孩子,但不知道是男是女,皇位又不能久悬,于是只得对外宣布皇后流产,另立皇帝,这样垂帘听政的局面又回来了,仁曦太后在形式上失去的政权,在两年以后,在亲生儿子早逝以后。又回到她手中来了。
彤郅皇帝死后,按照规矩,应该找比他晚一辈的人继任新皇帝,但是晚一辈的一出来,仁曦太后又老了一级,她是受不了的,于是,她把她妹妹的孩子,她的外甥,推出来做大乾朝第十一个皇帝。就是现在的光旭皇帝。光旭皇帝当时只有4岁,比起穆宗当皇帝时只有6岁来,起算点更低了,仁曦太后更有时间去大权独揽了。
而这样一来。她无形当中又多了一个帮手:她的妹夫,自己的弟弟老七纯亲王宜瑄。
敬亲王现在还记得,议立皇嗣那天的情景。
在得知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之后,老七这家伙竟然“吓”得倒在了地上昏死了过去。
敬亲王当然明白,老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对于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老七心里是乐不得的。他可能已经知道仁曦太后会选自己的儿子,他生怕有人反对,是以来了这么一手。因为他一昏过去,这会议就开不下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再反对了,他的儿子的皇位也就十拿九稳了。
敬亲王甚至猜想,老七在开会之前,可能在家里预先演练过一番,所以才表演得如此成功。
当然,当天参与会议的渤夏重臣们也都不是傻子,明白他的用意,所以在他昏倒在地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扶或是叫人来帮忙的,全都不言不语的退下去了,任由老七躺在那里没人管。
老七啊老七,你可是真会打小算盘啊!这简直不象是你啊!
在仁曦太后联合仁泰太后和自己这个敬亲王夺权的时候,她时年26岁、仁泰太后时年25岁、自己时年30岁。三个年轻人,在外患声中承担了内忧,内忧中最麻烦的是各地的民变,在三个年轻人夺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