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考研 > 第18部分

第18部分(1 / 2)

>证券公司研究部门更是以其行业产业研究及政策研究的双重需要,对于工程类专业背景的JM们,有较高的需求。另外,据我这两年对国内的各个基金及基金经理的研究中发现,有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经理现在具有法律、法学的硕士博士头衔,而其本科多为经济金融或工科专业,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文科专业学位较易取得的原因在内,诚然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专业研究生之后,在一定的从业经历下,成长为业内精英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与法律的紧密联系,是这样一个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和根源,从经济发展对社会的专业化分工需求来看,未来民商经济方面的律师在经济、金融领域的作用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是近几年来,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对JM、司考趋之若骛的主因之一。

结论

一、相比照金融专业学生生源数量的增涨而言,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二、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专业研究生层面的有关情况我在上面已有详述,这里就不多说了。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大量引入,实际上与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啊!这样,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财务、计算机专业考研报考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这反映了一定阶段国家个人收入调节机制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状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四个专业的火暴看涨,与金融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业全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是国内各行业中最高的,今天的专业冷热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于1995-2000年之间的经济景气度,收入水平无疑是专业化分工的无形的指挥棒。而1995年之后的网络火热,金融信息化的构建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于计算机信息专业的看涨行情,从行业到收入水平到专业化分工,你不相信吗?事实正是如此。现在,当年的积弊已经体现出来了,出现了较大的人才饱和与专业分工不对称情况,可以预见一下,在未来十年内,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的需求是趋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财务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当然这里我是以研究生这个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来探讨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相信自己。专业现在并不是局限一个人求得发展的瓶颈了,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相信自己,不服从命运安排,努力奋斗的人!这样的人,不论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归也罢,专业在这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实际上大学所学的东西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脱节太大,大到根本无法照搬来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最重要的显然已经不是专业了,而是对一个职业、一个行业的热爱、激情、勤奋、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希望各位考研加油站的朋友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就写到这儿吧,上述分析或评价主要是根据我及我的同学、朋友在金融从业、考研等方面的一点经历体会做出的,未必全面准确,或有缺失,或有错误,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若能对大家有所启示,也算有点意义了。

作者Email:

MSE专业考研与就业

文/llljj

一、现状

软件工程硕士(MSE)学习的侧重点是工程,通俗点讲,工程就是指一组人(可多可少)聚在一起干一件事,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软件工程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组织者即项目经理。当初这种想法主要来源于印度与欧美的软件发达国家,应该说初衷不错,只是现在35所软件学院参差不齐,顶尖的如北大、北航,它们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界的哄抢对象,而有一些却遭到猛烈抨击。毕竟,试点是有风险的。

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主要以应用为主,学习中涉及的理论不是很多,一般够用就行,而软件工学硕士应该侧重理论(和所有的工学硕士一样),主要为研究机构(政府或企业)培养科研人才,所以很多人对软件工程硕士的门槛很低大惑不解。从基础来说,工学的更为扎实,因此有人对工程硕士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两条线,除了入学门槛外根本没有可比性,正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能说谁比谁强,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从2003级开始,MSE在培养方式上有了一个最突出的变化,那就是第一年不分配导师(全国大多数软件学院都是如此),官方的说法是双导师制,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不想太早给学生定方向,好让他们自由发展,另一个原因我估计与培养模式有关,MSE和工学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分导师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实习的差别,工学的实习有的在教研室,有的在单位,但是他们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但MSE就不同,原则上全部在单位实习(其实MSE的组成很复杂,总的说来参加过一月份入学考试的人基础较好,而直接参加工程硕士考试的基础又要差点,而MSE又分为脱产的和在职的,在职的基本在原单位实习)由学校和单位协商,由单位派人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第一年不安排导师。那么这样安排到底好不好呢?目前为止,至少由两个问题不容忽视,第一,没有导师学生就没了方向感,因为软件工程这个专业牵涉面很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个方向都够你花费毕生精力,所以大家学起来不知该把力气往哪儿使,我想大家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感觉。第二,需要较强的自控力,没有导师而且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使得大家平时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如果你不想学习,你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因为太自由了,工学至少有导师管着,而MSE是百分之百的自由!

二、问题

我们知道,全国有很多的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完全可以为软件行业补充新鲜血液,胜任各个岗位,又何必弄出个独立的软件学院来,设立工程硕士呢?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教育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太多的基础教育往往窒息了人才的发展空间;2。教材落后于IT技术发展的前沿,课程讲授脱离系统工程的实际,课程体系设计不是职业化为导向,而是以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3。培养层次不清,从清华、北大到普通市属高校,教材、教学大纲基本一致,缺乏层次性、灵活性与实用性;4。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高,高校普遍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每年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软件产业却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过分地强调学习、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实践,没有达到知识传播、广泛应用的目的。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方面,缺乏一种崭新的观念以及把知识和现实经济相结合的意识,传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印度相比差得很远。虽说每届毕业生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是走走过场,学生走到社会还得从头再来。

现在软件行业缺什么人呢?一是高水平的系统架构师;二是有管理经验的软件测试人员;三是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需求分析师;四是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而现在毕业生连基本的软件工程知识都缺乏,更不用说达到上面提到的标准,而企业培养一个高级人员花费成本又太大!

当然,这还不足以让教育部专门成立软件学院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设立软件学院这个问题上,教育部有多方考虑。教育部希望通过一个试点,来引进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办学,尤其是让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来投资,以此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