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困而知之 > 第2部分

第2部分(2 / 2)

妇人是陆小明的妻子,瘦瘦的,看上去四十左右。

“秋平,大海没吃饭,先弄点吃的。大海,她是我老婆,叫李秋平。秋平,这是大海,他也姓陆。”

“大海?噢,好,我就去。”叫李秋平的妇人见陆小明这般介绍,显得不好意思。“小明,我先去弄饭,你陪大海讲讲话。”

“小明,我帮不了你什么,你看,我们同姓,是本家兄弟,今天碰上你,纯属缘份,这是我的心意,请收下,将来治伤用得着。我吃完饭就走,我还有事要办。”

“在医院你已经垫了钱,我还没还你,现在又要收你的钱,要不得,要不得。大海,我也是男人,要不得。乡下人穷归穷,但还撑得过去。”陆小明推回陆晓凯的手,他语气坚决。

“大海叔,吃饭吧。”李秋平领着陆晓凯来到堂屋的饭桌边,指了指桌上的饭和菜说:“没什么吃的,剩饭剩菜,炒了几个鸡子。不知道你吃得吃不得我们这里的菜。”

这是一间普通农村家庭的堂屋,正对前门的木板墙上贴一张新版的毛主席像,下方的香案上放着一只三阳开泰,香案前是一张已脱漆的大方桌,四条长凳子整齐的围放在四边,方桌上方吊一盏没有灯罩的小瓦数白炽灯,靠近香案的方桌边放着一碗咸鱼、一碗炒白菜、一大碗饭和用碟子盛的上头盖着辣椒茉的几只荷苞蛋。

“大姐,再给我一个碗,我吃不下这么多饭。”陆晓凯对李秋平说。其实,陆晓凯饿得够呛,但不知怎么的,他觉得吃不下。

“都已经十二点了,为了帮小明你都饿坏了,多吃点,吃不完剩着。”李秋平拿一块布将桌面的空档处擦了一遍,问道,“大海叔,我给你收拾个地方?”

“这,大姐,很麻烦,再说小明还需要你照顾。”

其实,在小村庄过一夜的念头在陆晓凯刚进村时已在他脑中闪过。现在到哪里去呢,自己又能到哪里去呢!他出门,仰望漫天星空,以前拟定的方案突然变得毫无定向,他不知哪颗星最亮,更不知道最终将去向何方。他研究过中国地图,查勘了长江南北两岸的小县小镇,最终确定了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处长江南岸水陆交通便捷的区域。像他日常工作总带着一股自信一样,他根据今天的行走方向和里程完全能确定陆小明家所在的村子就在他选择的区域之内。“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是粗略的相同还是高度的相似,他隐约感到陆小明家有可能成为最理想的暂居点。但他不知道更不能确定这个村子与他想象中的那个特殊点在人情、地理、经济、卫生等方面的实际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说差距不小。此时此刻,他人困马乏,他只能按照李秋平的意志毫无抗拒像孩子似的洗澡、小便,他只能在李秋平柔小的声音和纤弱的身体的引导下,沿着陡小的木楼梯上到陆小明家二楼脱下外衣倒在一张挂着蚊帐的大木床上。当李秋平帮他垫好枕头、塞好蚊帐并关上电灯时,他立即在无可奈何中产生一丝悔憾。但当他因为这陌生的一切在床上辗转难眠而回想起与陆小明和李秋平接触的情况时,他又努力迫使自己相信这是一个安全的落脚点。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明天,他唯一需要的便是一个恰当的理由了。

陆晓凯起床后的第一个想法是要了解村子和陆小明家的情况。当然,他首先看到的是发黄的间有补丁的蚊帐和穿过瓦隙射入的光线、一幢坐西朝东纯木结构三间开的二层楼房、一条翘着尾巴警惕地注视着不速之客的农家土狗。当他站在屋前的土坪上向东南方向望去时,樟桂含裹的村庄、潺潺北流的小溪、枫松点缀的山丘尽收眼帘;屋后是一座名叫屏崖山的山峰,山下竹木夹杂,山上墨色成林;从屏崖北山脚下向东排成一字的树木矗立在村北的土坎上,好似一个个盛装执勤的卫士随时迎击北侵的冬风。陆晓凯惊呆了,这不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点”吗!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没有丝毫现代气息的江南小村田畈。

“小明,田畈有山有水、风景如画,你家的木屋古色古香,真是个好地方。”早饭后陆晓凯坐在陆小明的床边与他聊了起来。看看陆小明气色不好,他递过烟安慰说:“一般骨折最多百日就能痊愈,就这几天不方便,过几天就没事。我真羡慕你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地方,空气好、水土好。”这是陆晓凯的心里话。

“大海,在家我不抽烟。”陆小明推回陆晓凯的烟。“你是大老板,抽这么好的烟。”

“小明,这是好习惯,我在家也不抽烟,犯烟癔时我到阳台去。以后我到外面吸。”陆晓凯觉得入乡随俗非常必要,他掐灭了香烟。

“我本来就不抽烟。你是城里人,我们这里有规矩,屋后有山,有年清明烧了一大片,抽烟危险。”一个说东,一个道西,陆小明听不懂陆晓凯说的话。

两人正说着,李秋平进了屋,她将手中的菜高高举起。“大海叔,我到县里买了菜,吃了中午饭再走,啊。”

陆晓凯看见李秋平提拎着的蓝中有鲜鱼、香菇和酒。“谢谢你,大姐。我刚才还和小明说,你们这里风景如画,我是搞美术的,我计划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画画画。不知大姐同意不同意?”

“大海叔,粗茶淡饭,城里人吃不惯!昨晚睡得好吗?热不热?有没有蚊子?听别人说我们这里的条件和城里没法比。”李秋平虽然不反对但心存顾忌。

“田畈人很好,这里总共十八户人家。就是大家伙靠种田为生,副业少,穷,但饭是吃得饱的,你要习惯就住一段时日。你画你的画,吃饭、洗衣不用管,过几天我好一点,带你到组长家去坐坐,大家认识认识,他是好人,也姓陆,比我大,我们都叫他大陆。”陆小明坐在床上不紧不慢地说。

“小明,对的,住几天会习惯,以前我在我大姐下放的安徽农村玩过几天,我知道农村,会习惯的。小明,这是我的生活费,请收下。”陆晓凯从口袋中掏出昨晚准备给陆小明治伤的钱,用恳求的目光看着陆小明。虽然他不知道作为生活费五百元钱是多还是少,但他知道只要陆小明夫妇接受,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了自己,他甚至隐约感到田畈村也就接受了自己。

陆小明看了看李秋平,似乎在征求她的意见。

“早几年有个杭州画家,他最会画梅花,画得可好了,晚上他喜欢和小雨、六一玩。不过,他吃不惯我家的饭菜,住不了几天就回去了。”李秋平说着笑了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陆晓凯问了许多许多,知道了这对纯朴、诚实的农村夫妇和田畈村的许多情况。

田畈早的时候是长江边的一个小码头,陆小明祖辈就居住田畈。陆小明夫妇有一个叫陆小雨的女儿和一个叫陆六一的儿子,与陆岑一样两个孩子正读初三,而且成绩不错。陆小明比陆晓凯大一个月,李秋平六八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嫁到田畈的陆小明家。当然,陆晓凯就不能再称李秋平为大姐,最好叫名字或嫂子什么的。陆小明跟他父亲学了几年木匠,有雕刻手艺,而现在他只能在村外找些木工活挣钱,闲时也抓鱼捞虾,种地、种菜、养猪、养蚕、烧饭、洗衣全属李秋平的“工作”。陆小明家庭和睦,但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早几年陆小明父母年老多病,这几年两个孩子读书,尽管一家人省吃少用,但有时还得向李秋平娘家借贷度日。田畈小村是一个靠近县城的自然村,在屏崖山东面,北临长江,夏季气候凉爽,冬季北风凛冽。水稻是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每年出产少量的莲子、竹子、冬筝、山菇、蚕茧和茶叶。村中陆姓人口占多数,高中毕业就是当然的“高等学历”。田畈人性温融洽,尽管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早年盖的纯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中,但可以看得出他们已将自己特有的农村文化和经济能力发挥到了极限。治病和读书是田畈人最大的开销,它几乎花去田畈人一大半的经济收入。村里唯一的公共事业就是电线和电灯,饮用水是山上的泉水或在地下打井,每家每户各自为阵。由于村民收入低下,村里的唯一一个“干部”大陆也就谈不上贪污腐败,也不可能行贿受贿,因此,大陆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外亲近,当然,形式各异、名目繁多的检查也就几近绝迹。去年,田畈人使出吃奶的劲放炮劈山、阀木架桥修了一条通向省道的小水泥路,大大缩短了田畈和县城的距离。一段时间里,有关这条小水泥路给田畈人带来的便利和路上发生的一切成了田畈人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以至于村民们谈及此事均赞不绝口、神采奕奕。总之,田畈给陆晓凯的感觉是古朴和原始。

午后,陆晓凯在嫂子当然,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在午饭时试叫并经李秋平默认后对她的称呼的带引下,穿过屋北一片茂盛的小树林上了村北的堤坝。他要熟悉田畈周边的地形了。

“大海叔,这段土堤平缓,往东愈走愈窄,快到小溪入江口是悬崖峭壁,你要小心。我还要回去收拾。早点回来,我走了。”李秋平说完转身就要下堤。

陆晓凯看了看,地形并不像李秋平说的那样“险峻”。“嫂子,这是长江?”他突然叫住李秋平,这是他第一次直视李秋平。但见李秋平披肩的黑发,清瘦的脸颊,粗浓的双眉,平雅的目光,微挺的鼻梁,泛黄的皮肤,一副辛勤劳作、诚实可靠的农村妇女样子。

“是。还有什么事吗?”李秋平被陆晓凯看得不好意思。

“没,我会早点回来的。嫂子,谢谢你!谢谢你们全家!”陆晓凯亦觉得自己有失形象。

“早点回来。”很快,李秋平优美的身段和轻盈的步子便消失在小树林中。

迎着阵阵江风,眼望涛涛江水,久居江海之滨的陆晓凯顿感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