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三朝元老的张九龄、贺知章二人、德高望重,远见卓绝。他们也希望太子正位。这样一来,群臣更为一心,几乎个个上表劝太子为君。
张九龄说:“皇上曽说过禅位给殿下的话,便是承认殿下乃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而今天下不安,正需要君王至尊来安抚人心,统一号令。皇上西幸,无法及时诏令官兵与群臣,殿下正位,有利于军队统一奉行,更有利于平叛大事,臣以为将来皇上定将赞太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天下大计为重,绝不会怪罪。”
裴冕接着道:“将士大多是关中人,岂不日野有思归之心。之所以不惧艰难崎岖,远涉塞外者,亦望太子一统山河,以建尺寸之功也。若太子守经而不以人心,一旦离散,再要凝聚不可复也。愿殿下免徇私情,为大唐社稷考虑!”
优柔不绝的李亨仍然不肯:“父皇硬朗,未奉诏书,本王擅登尊位,乃是不忠不孝。”
四王子、五王子极力劝父王顺天意人心,正位为君。
无论群臣与众王子如何劝说,李亨仍是坚持没有诏书,不可逆天。一百多位大臣联名上书劝请已达五次。群臣更是长跪灵武宫外,请太子以社稷为重,尽快正位以君王至尊统帅举国官兵讨伐叛军。
这时候,从未有过任何意见的三王子建宁王李倓也来见太子,说:“父王,孩儿认为,众位大人所言在理,一路之上无数百姓投军,他们也希望父王能统帅天下官兵早日还国家以太平盛世,名不正则言不顺,父王若一直以太子身份发布懿旨,不足以震慑各方军队。望父王顺应民心军心,允登大位。”
李亨最在乎的还是长子、三子的意见:“倓儿,你也认为为父应该称帝么?只是不知豫儿的意思怎么样?”
“孩儿相信,若然大哥在此,也会支持,非(提供下载…)常时刻,不能以常情论之。”
天宝十五年秋,七月。灵武行宫圣德殿上,张挂仪仗,一切摆设仿同长安金銮殿所建。金龙玉阶之上,一张绣龙黄金椅,黄龙御书案,案上摆着天子龙泉剑,全副皇帝仪仗排立。
今天天气晴好,喜鹊在殿外欢鸣,柔和温馨的秋阳,多情的洒在鱼贯而有序的入殿的文武百官身上,让人莫名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殿前两株紫玉兰花正随风飘进醉人的芳香。
十级金阶之下,红毡铺地,龙柱绕梁,彩帐高挂。两侧朝班,站满了文武大臣。太子李亨身着帝王龙袍皇冠,在宫女、太监簇拥下登上御阶。李辅国宣布:皇太子今日即皇帝位,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
群臣俯伏阶下,山呼万岁。
太子李亨即位后,史称唐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帝。
李辅国宣布新皇第一道诏书:“皇长子广平王李豫进位为福王,二皇子平阳王李系为越王、三子建宁王李倓为齐王、四子李泌封为卫王。五子临川王李仅为彭王,七子柳阳王李珽为泾王。。。。。。”几个皇女也由郡主进位为公主。肃宗留于长安惨遭杀害的子女也都有了亲王、公主的谥号。其余朝臣俸禄加一倍,回京后再行封赏。
次日,肃宗又颁布第二道诏书:“太子妃韦氏封为淑妃,册立张良娣为皇后。余良娣为贤妃,其他嫔妃分别册封为修仪、婕妤、德仪、才人、贵人等。
大臣们大为惊诧。太子妃为何不立为皇后?反立张良娣为后呢?许多人都知道,皇上并不爱韦氏,多年来专宠张良娣,册封韦氏为四妃之一,可能还是因为福王李豫之故。否则,韦氏还不知会落到什么地步。
肃宗时常驾临校场,勉励将士们勤加练习,早日出征。为国立功。朕自有奖赏。校场上欢呼雀跃,山呼万岁。
肃宗又颁布第三道圣旨:任命张九龄为相,他已是第三次为相了。张皇后之弟张全为中书令,张强为太尉。可参与国家大事。张氏一门可谓平步青云,由六品地方官吏一跃而为一品大员。
肃宗灵武继位顺天应人。大得人心的举动。至少当时的形式对此举没有异议,反而赞赏肃宗临危受命,挑起重担的明智之举。后来宋朝的儒生多以肃宗未奉父命,擅自称尊,谓是乘危篡位、以子叛父。此等危急存亡关头,欲维系人心,不得不为。尽管肃宗多次推脱不见得是出自内心。江山社稷对人的诱惑可以让任何人失去理智。只能说形式对李亨有利,成全了他。况玄宗有欲禅位之心,曾宣之于口。今日肃宗灵武登位之事,可以说恪遵前命,理犹可恕。篡叛之说,似乎太过火。玄宗西去,远离战场,不能率军讨贼。太子若不称帝,何以约束激发四海民心?只是肃宗即位,当时就改年号,确实不妥。
肃宗即位数日后,郭子仪回到灵武,他也曾上书请太子登基,闻听此事,几欲奏请皇帝尽快确定统兵主帅。肃宗含笑请郭卿平身。“爱卿一路辛苦,前方战况如何?”
郭子仪回答:“回皇上,而今我大唐军队正以壮大。军民平乱之心正盛。叛首安禄山终日享乐,不再攻打州郡。臣欲请皇上召回福王殿下,册其为帅。分兵收复两京,以便早日圣驾还都,迎太上皇归阙。”
肃宗准奏,命齐王李倓带着子即父位的奏表和召皇长子福王李豫回灵武参与平叛军机的诏书赴蜀。
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古代要入蜀地须经多少险关荒漠,翻越多少高山峭壁。江枫亲见古代的蜀道险峭荒凉,陡壁突兀。较之现代由秦岭入蜀难得多多。
江枫一路护送玄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终于在离京两个月后到达剑南节度使高素节的官邸{今四川成都}。高素节早已做好迎驾准备。把三国蜀主宫宇修饰成了皇上的行宫。
成都乃是西川首府,虽是极繁华。但是其殿宇宫室与御用之物都很匮缺。玄宗不计较生活贫乏。喜山川险峻,城郭坚固。贼氛已远,大可安居。
玄宗只觉眼前少了最爱的人,想起马嵬驿之事,时时悲叹。高力士再三宽解,仍是难以释怀。高素节想尽办法寻来数名蜀中美女伴驾。数十位朝臣,以韦见素为首。上表奏请为讨贼之计。玄宗勉强打起精神,下诏:由皇太子分总节制诸路大军,诏命永王李璘充任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以薛平为永王太傅,长沙太守李岩为副使,即日对叛军发动全面反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首先出兵收复长安与洛阳。
这个时候,这里的人尚不知皇太子已正位为天子。诏书尚未发出,忽报皇太子奏疏到。
玄宗忙命宣太子的使者上殿。
李倓走上殿堂,从容下拜:“孙儿李倓叩见皇爷爷!”
“倓儿,你父王命你来见朕,有何奏表?”玄宗问。
李倓心里有些担忧,父王未经皇爷爷允可,即登皇位。如果皇爷爷怪罪,父王即为篡位谋叛,自己与大哥、四妹佳佳都在劫难逃。是以他奉上奏表的双手竟微微颤抖。
看着奏表,玄宗怒气冲天,可见当日杨国忠奏称太子意欲篡位之事并非空穴来风。太子李亨他真的擅自称帝了。
江枫与李倓四目相对,他们都知道奏表的内容,一旦太上皇不肯承认新帝,要论反叛篡位之罪,他们兄弟与佳佳这三个李亨子女将难逃一死。
不过片刻,玄宗就转和,对众臣道:“吾儿李亨已顺天应人,即位于灵武,朕还有何可虑?当在蜀中安心休养,等待还京之日!”
李亨与表中向父皇请罪,祥叙军民群臣再三请允,为统一号令,儿臣不得已为之,倘若父皇不予承认,儿臣愿领擅位之罪。玄宗咋看之下,的确怒不可置,太子竟敢如此违逆于朕。但转念一想,现今天下不安,父子之间决不可再出纰漏。若论太子篡位之罪,则必杀豫儿,倓儿和佳佳。朕如何舍得?何况为国平叛正需豫儿、倓儿兄弟这般人才。再说自己这番回京还是会传位给他。何不顺水推舟,承认他呢?
群臣大多后悔没有追随太子,今后皇上成了太上皇,朝政军国大事已归新帝手中。他日还京,不被罢免就以不错,还有何望升官发财?
江枫心道:一切都没有脱离历史轨道,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灵武继位了。
玄宗下诏:“自今以后,奏疏于朕,俱改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请皇帝旨意,仍奏闻于朕,待克复两京之后,朕不再管国事。韦爱卿,奉玉册、御宝赶赴灵武行传位礼仪,谕诸臣不必复命,既留行宫辅佐新皇。福王李豫即刻去灵武,协助皇帝共议复国大计!”玄宗很果断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的作出了决定。这也表明从今之后,大唐的皇帝已经是李亨了。
李倓宣读新帝圣谕:宣福王李豫至行宫议政。
广平王李豫已进位为福王,李豫也由皇孙跃升为皇子了。
江枫望了望李永佳,竟然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舍不得与她分开了,想了许久,才以韦氏念女为名,把她从玄宗身边带着同回灵武。
第四十一章 无为有时有还无
更新时间2012…1…5 18:03:34 字数:5379
这段时间,肃宗已派人请来了东宫时的挚友李沁。李沁,京郊人氏,生就疑异,异于常人。当时传说他出生之日闻得空中响起缥缈的音乐,稍大时,身体飘飘欲仙,有一股子仙风侠骨,羽扇纶巾之态。到七岁就能吟诗颂词,作文写赋。聪慧异常。
当年,李亨于李沁意气相投饮则同桌,眠则同榻。闻当时,太子李亨礼贤下士,对李沁的学识大为欣赏,时常与其对弈闲话至深夜。又难以决断之事,李亨也不耻下问。而李沁则常常语出惊人,解决的面面俱到。合情合理。他胸满机智,为人豁达,只是脾气有些怪异。大凡能人异士都有一副与常人不一样,甚至有出人预料的言行。他常说:士为知己而死,何况他的知己是当今大唐皇帝,国难当头,任何人都有义务为国家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