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本 > > 六零年代好生活 > 第134部分

第134部分(2 / 2)

曾校长正在写新学期的计划书,这几年国家是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了,他也暗自庆幸当初没有因为一时的诱惑选择返城。在当时看来,他那么做傻得可以,可现在只怕连那些已经回城的都在后悔,因为那些人除非是考上了大学,不然极少有寻到好工作的,多半人甚至还窝在父母家中啃老。

反观他,因为那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成了十里八乡的知青模范,学校在去年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对比以前的公社小学现在的中心小学,要好得太多太多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城乡结合了,所有小学应届毕业生皆可以参加小升初的考试,只要考上了,就能去县里念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冷不丁的断了考试,学习好却没气运的人只能自认倒霉。

赵建设来找他的时候,他正在盘算这个事儿,见了人就随口说了出来:“前些日子,中心小学的校长来找过我,说他们学校今年的生源不足,让我们把招生细则规范一下,最好是禁止外村人就读。”

“凭啥?!”赵建设本来是想跟他说说老宋家扁头的事儿,一听这话直接恼了,“都已经改革开放了,还搞这些名堂?把谁当傻子呢!反正咱们当初建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把规矩定下来了,本村的学费免,只收书本费,外村的一律按规矩收费。”

就因为红旗小学的这个规定,直接导致了附近村子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过来,反正收费是一个样儿的,读哪儿不是读呢?当然要选个离家比较近的。

——这是以前的想法。

最近这两年里,因为红旗小学的小升初通过率达到了九成以上,正好国家又在玩命的宣传读书改变命运的事儿,一下子就给红旗小学竖了个金字招牌,直接导致中心小学生源稀缺,甚至还有县城里的人把自家孩子往红旗小学送的。

可这又关他们啥事儿呢?你自个儿没本事还怨别人太能耐?

曾校长知道赵建设一定会这么说,老赵家的人都是一个德行的,觉得蠢货就该自生自灭。

“假如,我是说假如,今年秋季中心小学招不到新生,怎么办?”曾校长问。

赵建设拖了把凳子横刀立马的坐了下来,别看他在赵红英跟前怂得很,在其他人面前他还是那个霸气威武的村长大人。

“怎么办?凉拌!要我说,中心小学都破烂成那个样子了,连修缮的费用都拿不出来,还指望啥啊?但凡心疼孩子的家长,都舍不得把自家孩子往那头丢。夏天热死个人,冬天那冷风直接从窗户缝里往教室里灌,都不知道病了多少人。干脆这样好了,咱们先把自个儿这块弄好,等过两个月,我想办法划一笔钱给你,把每个教室都按上电风扇,再把操场弄成水泥地的,跟县小学那样按个篮球架啥的,反正就是要往好的弄!”

“然后呢?”

“当然是等着中心小学那边求上门来,咱们乘机把他们吃掉!”赵建设那叫一个嘚瑟啊,他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这事儿好说不好听,可要是对方没了生源,死乞白赖的求上门来,那就不关他的事儿了。

曾校长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横竖现在村里各家各户都有钱了,别说是直接从村里账上划钱,就是让他们掏钱把学校修一下,也是愿意的。

再有就是,村里那些胆子大的人家都出去了,或是打工赚钱或是做些小买卖,胆小的还留在村里呢。假如他们把学校做成乡里独一份,光是那些个孩子平时买买零嘴啥的,不也是一笔不小的钱?毕竟这些年各家各户都有钱了,人一有钱当然舍不得亏了孩子。

越想越在理,曾校长一把拽过他的笔记本,提笔唰唰的记录了下来。

赵建设二郎腿翘着,就这么看着他堂妹夫在那头记笔记,猛的想起了自己的来意,开口说:“我说妹夫啊,你也得注意一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要抓,其他方面也不能耽搁了。别的不说,就说那个宋……”

冷不丁的卡壳了,赵建设忘了扁头叫啥名儿了。

好在曾校长不欲为难他,再说在村里待了那么多年了,也知道乡里乡亲的很少叫全名,头也不抬的提醒道:“说小名。”

“就是那个扁头啊!我今个儿看到他了,他头顶上竖着一撮毛,一点儿学生样儿都没有。你这个既当校长又当班主任的,就不能管管?”

曾校长突然停下了笔,侧过脸斜眼看着他:“老宋家的人从京市回来了?是宋老太又骂你了,还是又给你找活儿干了?”

有这么个妹夫也是挺操蛋的,赵建设气哼哼的起身就走:“我是好心提醒你!算了,我不管了。”

赵建设是跑了,曾校长在做完笔记后,又琢磨了一会儿,到底还是起身出门了,去的就是老宋家方向。他倒不是专程去老宋家看扁头的,而是带着笔记本去了学校里,可谁让学校和老宋家的红砖楼仅仅隔了一条村道呢?

这不,迎面就撞上了。

很难说谁是谁的劫难,曾校长盯着扁头脑袋上那撮金黄色的毛足足看了五分钟,这期间不止有一股寒风吹过,然后那撮毛愣是屹立在寒风中巍然不动。

扁头也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刚出门就能跟曾校长打个照面,要是早知道的话,他说啥都不会急赶着带着礼物往老袁家跑了。

师生两人就这样在村道上互相凝视着,两人的面上都是一模一样的凝重。

然后,扁头一个侧身飞快的跳下了田埂,从田地里“嗖”的一下跑远了。其速度之快,一下子让曾校长梦回多年前……

臭蛋啊,扁头真不愧是臭蛋的亲弟弟。

琢磨着离开学也没几天了,曾校长最终还是决定先把正事办了,要是还有空的话,再去老宋家来个家访,相信老宋家还是讲道理的人多。

而那头,扁头“嗖”的一下就跟那离弦之箭一般窜出去老远,直到他来到了袁家门口。

现在还是正月里,虽然真要找活儿的话,也能寻出一些来,不过老袁家是一窝子懒蛋,扁头进去时,全家都缩在堂屋里边烤火边喝热水。

“扁头你从京市回来了?哇,你这头上是啥呀?你咋带了那么多东西过来?”袁胖子一下子冲了过来,他虽然跟喜宝和毛头一年生的,然而正应了那句老话,光长年岁不长脑子,直到现在他依然跟扁头玩得极好,甚至跟宋东和宋西都完全没有任何代沟。

“都是我给你们的礼物,从京市华侨商店里买的!”

扁头当然不舍得把所有的玩具都拿过来,不过本质上来说,他还是属于比较大方的,强子给他买的那些东西里,他挑挑拣拣的,拿过来足足一半。

铁皮青蛙、飞行棋、扑克牌、溜溜球、陀螺……

要说贵重吧,还真没有,就是数量多,而且每一样东西都非常的新颖,是从未出过远门的老袁家众人前所未见的。

没法子,谁叫老袁家一窝不单懒还怂,外加胆子还特别特别特别的小。人家袁弟来在去京市之前,起码还去过县城里,可老袁家的人最远也只去过乡里。一下子看到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别说袁胖子兄弟几个了,就连袁家大舅和小舅都不由的凑了上来,很快他俩就把目光瞄准了那几副扑克牌上。

按说扑克牌属于赌博工具,可这几副却是很稀罕的水浒牌,就是纸牌上画了各种角色形象的,当然背面的花色还是一样的。是属于那种既能当做玩具,又照样能玩的扑克牌。

“扁头啊,这个给舅舅成不?”袁家小舅哄道。

扁头瞄了一眼,立马就点头了:“拿去吧。”又招呼袁胖子,“咱们去院子里玩陀螺,我大堂哥给我买了一整套呢!我还带了靶标来,你给我找个杆子咱们钉上去,练飞镖玩。”

“好好,咱们这就走。”袁胖子平时懒得要命,这会儿倒是勤快极了,帮着抱上东西就往院子里冲。

几乎与此同时,老袁家那虚掩的院门又再度被推开了,宋东和宋西也大包小包的进来了。

一个嚷嚷着:“大哥你咋不叫我们就跑了?妈又在家里骂人了,说你的寒假作业没写完就跑出去玩,还说等你晚上回去打死你。”

另一个则忙着掏零嘴,还顺带拆台的:“怕啥,家里奶说了算,妈不敢真的打死大哥。来来,咱们来吃好东西,全是京市买的!”

只怕打死袁弟来都没有想到,她寄予厚望的仨儿子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被老袁家笼络去了。这事儿吧,赵红英倒是有所耳闻,却没当一回事儿。也许很多人觉得老袁家不上进,可平心而论,他们家除了重男轻女外,也没啥其他问题。不上进是真的,可也从来没有闯过祸。

再说这重男轻女吧,在那些饥荒年里,生下闺女直接溺死、活埋的不知道有多少,老袁家是拿闺女当丫鬟使,可起码没直接弄死吧?而且,随着家庭责任承包制的推广,老袁家终于开始老老实实干活了,毕竟是给自家干的,而不是吃大锅饭。也因此,这几年来他们家的日子好过了许多,连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