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自然早有定见,却依然回过头来向李标征询道:“他们都是护国庇民地贤臣
宗好呢,还是用袁崇焕合适?”
傻子这时候也知道皇帝选了谁,李标微笑着答道:“孙承宗老成持重,袁崇焕年富力强,都是可用之才,请皇上圣心龙断。”
朱由检满意一笑,这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让至尊的皇帝陛下很是得意。沉吟片刻,他布了命令:“召命,擢袁崇焕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听到皇帝的召命,人人都大吃一惊。四位大阁老不由相互看了一眼,都觉这事儿有点瘸子放屁-邪门。
官员复职是有惯例的,甭管你以前是多大的官儿,复职这事儿都得一步一步地来。这并不是说非要得等多长时间,这实际上只是个手续地问题。一开始的官职一般都是先恢复到主事,然后在一步步提升,直至官复原职。
这才是应有的程序,但这会儿自然没有谁会因为这种小事而去触皇帝的霉头,因为皇帝这么做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十分恩宠袁崇焕。
朝会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不用皇帝特别恩宠,袁崇焕只要一回到辽东,那就是权倾天下的重臣,现在皇帝又是这个态度,自然人人都知道船头船尾那边沉。
“陛下圣明!”四人齐皆躬身领命。
“启奏陛下,过些日子就是新年了,本朝地年号就要启用,微臣已拟了四个年号,请皇上选用。”先前输了一阵,李标赶紧上前奏道。
刚刚见好事都让钱龙锡给占了,李标心里那叫一个急。他既不能随声附和,附和显得自己没主见;又不能表示反对,反对皇上满意的人选,他就是喝八天八夜的马尿,也绝不会做出这种事。但也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呀!就在心急如油烹地时候,他忽然想到礼部草拟的新皇帝要用地年号。
能够为新朝拟定新年号,也足以抢回让钱龙锡占去的风头,李标说完,就恭恭敬敬地呈上了一张黄纸,黄纸上写着四个待定地年号:普圣、英盛、咸德、崇贞。
朱由检仔细看了看后,示意王承恩将黄纸传给刘鸿训、周道登和钱龙锡三人。
刘鸿训选了“普圣”,他说皇上受命于天,拨乱反正,定能中兴帝国,使圣心普惠万民。
周道登选了“英盛”,他说皇上英明神武,普一登基,便铲除阉党,除旧布新,直令日月重光,定是中兴圣主,定可开创前无古人、后无来的太平盛世。
就剩“咸德”和“崇贞”两个了,钱龙锡选了“崇贞”。
黄纸又回到了李标手里,刘鸿训、周道登和钱龙锡都选了,他当然也得选一个。而附和别人那是显然不行的,所以就只能是第四个“咸德”了。
“咸德”其实也不错,咸明正德,语义很好,李标决定选“咸德”,但他刚要说出口,却忽然现“咸”字带一个戈部,戈主刀兵,不吉。
近有传闻,新皇帝曾经微服出访,暗查民情,其间遇到过一个测字先生测字,说能未卜先知,预测祸福,皇帝听了心动,就随口说了一个“酉”字请测。
测字先生竟说:“至尊无尾!”
皇帝听了大惊,急道:“我说的不是申酉的‘酉’,而是朋友的‘友’。”
“坏了,反字出头。”测字先生惊呼。
传闻令人可怕,说出来非杀头不可,但是仍然暗暗流传,官场之中,几乎无人不晓。
在礼部草拟新年号的时候,李标根本没意思到要把这个带“戈”部的咸字与传闻联系起来考虑。现在突然感悟,冷汗瞬间就湿透背衣,这要是让皇上看出不吉,那还了得!
这三个老狐狸,他们一定是都看出来了,否则为什么偏偏给他留了个“咸德”?李标装糊涂,他恭恭敬敬把皇纸递给了王承恩,然后对朱由检道:“微臣请陛下圣裁。”
朱由检看着放在案头的黄纸沉思,不置可否。
沉思片刻,朱由检的右手刚刚抬起,王承恩手中捧着的朱笔刚好呈了上去。
朱由检接过朱笔,却不知点哪一个年号好。四个年号都不错,看不出它们的优劣。朱笔在“普圣”上面滑过去,又在“英盛”上面犹疑片刻,也滑了过去。滑到“崇贞”上面又滑了回来,在“咸德”上面停下来,不料朱笔上朱墨蘸得太饱,有一滴红珠滴落在咸字的戈部上,把“戈”染得血红血红,在黄纸上十分醒目。
朱由检眉头一周,只觉心头一阵急跳:“戈主刀兵,戈上染红,宁远又有兵变,不是好兆头,这个年号断不能用。”
再也没有心思仔细斟酌,朱由检赶紧落下朱笔,在“贞”字边添了一个“示”部,于是“崇贞”就变成了“崇祯”。
王承恩立即将朱批过的“票拟”呈给周道登,这就是正式的圣谕,可以颁布天下,正月初一就开始正式启用这个“崇祯”的年号。
四位阁臣地同声欢呼:“皇上英明,新朝必将吉祥如意,四海升平。”
然而,“戈”上染的一抹血红,已在众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何以今晨天红如血,此刻又戈上溅朱?”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入骨
廷的事儿没有秘密,半个月之后,相关的报告就辗转太极的手里。『快』
天启皇帝的死对皇太极是个巨大的打击,魏忠贤的死、阉党的被清除更是令他如丧考妣,沮丧到了极点。
不比努尔哈赤,更不比那些骄狂的贝勒大将们,皇太极深知,他们远远不是汉人的对手,他们的人太少了,各方面的能力都根本不能与汉人相提并论,他们就根本不在一档次上。
他们的胜利实际上都是在明廷自己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失误中取得的,他们军力上的优势根本就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
不久之前的宁锦大战,实际上是他的一个失误,是他为了转移因为粮荒而引起的民怨沸腾所仓促采取的军事行动。
宁锦之战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原本如果只是攻城失利那还算不得什么,因为有了上一次,所以这一次也习惯了,但宁远城下的刀马对决却给他,也给所有的女真人都带来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从此,他们在历次胜利中累积的对汉人的心理优势没有了,汉人并非不堪一击,汉人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跃马横刀。
汉人那么多,而他们的人那么少,如果再多点这样的汉人,那他们还有什么活路在?
这次失利原本对他的威信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他的权威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
现在所有人都明白。都充分意识到了一个事实:除了他。没有人可以领导他们。而且。更重要地是。现在有能力跟他争地人都怕了。都怕坐到他这个位置上。
因为宁锦大战地影响。原本推行极为困难地政策。现在都顺利多了。
不论是对天启皇帝。还是对魏忠贤。对阉党。皇太极都日夜祈祷他们长命百岁。永远永远地福寿安康。但谁曾想。他地这些贵人这么快就都挂了。全挂了。一个他妈地也没剩。
这叫什么事啊?
袁崇焕。这个袁蛮子又要回来跟他作对了。一想到袁崇焕要回辽东。皇太极地脊梁沟阵阵凉。浑身无力。
他不怕袁崇焕能打。就怕袁崇焕跟他耗。袁崇焕耗地起。而且越耗越强。但他不行。他是越耗越弱。形势一旦展到较为明朗地地步。那不要说是境内地汉人。就是自己内部也该要分崩离析了。
想来想去,皇太极也想不出一点辙来。最后,他想到了汉人。